- 年份
- 2024(4204)
- 2023(5944)
- 2022(5023)
- 2021(4442)
- 2020(3512)
- 2019(8218)
- 2018(7660)
- 2017(14974)
- 2016(8129)
- 2015(8775)
- 2014(8533)
- 2013(8520)
- 2012(8120)
- 2011(7474)
- 2010(7689)
- 2009(6887)
- 2008(6750)
- 2007(5798)
- 2006(5241)
- 2005(4633)
- 学科
- 济(40336)
- 经济(40296)
- 管理(18565)
- 方法(16058)
- 业(16049)
- 数学(14639)
- 数学方法(14491)
- 中国(12630)
- 贸(11999)
- 贸易(11998)
- 易(11724)
- 出(11099)
- 企(10985)
- 企业(10985)
- 学(10470)
- 地方(9687)
- 农(9283)
- 土地(8893)
- 财(8162)
- 口(7934)
- 出口(7931)
- 出口贸易(7931)
- 城市(7309)
- 环境(6929)
- 业经(6409)
- 农业(6261)
- 发(5650)
- 经济学(5429)
- 城市经济(5242)
- 制(4853)
- 机构
- 大学(124426)
- 学院(121372)
- 济(52915)
- 经济(51756)
- 研究(45941)
- 管理(44208)
- 理学(38650)
- 理学院(38006)
- 管理学(37243)
- 管理学院(37032)
- 中国(32662)
- 科学(29704)
- 京(27398)
- 所(23130)
- 财(22889)
- 农(22584)
- 研究所(21434)
- 中心(20141)
- 业大(19471)
- 财经(19210)
- 经济学(18452)
- 江(18346)
- 农业(18091)
- 范(18001)
- 师范(17848)
- 经(17732)
- 院(17356)
- 经济学院(17053)
- 北京(16345)
- 师范大学(15027)
- 基金
- 项目(89148)
- 科学(72045)
- 基金(68867)
- 家(61994)
- 国家(61637)
- 研究(59857)
- 科学基金(52827)
- 社会(42112)
- 社会科(40262)
- 社会科学(40250)
- 基金项目(37112)
- 自然(34765)
- 自然科(34036)
- 自然科学(34026)
- 自然科学基金(33385)
- 省(32545)
- 划(28981)
- 资助(26955)
- 教育(26168)
- 编号(21020)
- 重点(20345)
- 部(20177)
- 发(19326)
- 国家社会(19272)
- 创(17738)
- 科研(16998)
- 教育部(16964)
- 创新(16867)
- 计划(16731)
- 人文(16204)
共检索到1743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志远 崔玮 苗建军
文章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通过城市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5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Moran’s I指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中国省域尺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在2009年之后集聚程度减弱;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资源禀赋、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志远 崔玮 苗建军
文章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通过城市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5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Moran’s I指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中国省域尺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在2009年之后集聚程度减弱;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资源禀赋、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志远 崔玮 苗建军
文章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通过城市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5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Moran’s I指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中国省域尺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在2009年之后集聚程度减弱;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资源禀赋、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研发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则明显促进了全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另外,人力资本与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正相关,但影响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琳 郭雨娜 王亚辉
基于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通过土地供给指标对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土地稀缺度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城市土地稀缺的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对土地稀缺的直接影响最为显著,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对土地稀缺的溢出效应最为显著;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剧了土地稀缺的溢出效应,而产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则能够缓解建设用地稀缺的压力。
关键词:
城镇化 城市土地 稀缺性 空间溢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万娟娟 陈璇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00—2016年我国31个省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剖析区域特征,借助GIS分析法,概括其效率空间集聚特征和分布格局,构建SLM和SEM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三大区域效率的变化形态相似,以2010年为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模式上逐步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2)2000—2016年,效率有效省份经历了由少增多的变化形态,空间上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呈"高—中—高"分布;(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年际差异,土地资源丰度、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表现为抑制作用。另外,土地发展权确定及分配对于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扩大空间溢出效应有重大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梦成 卢新海 马宇翔 匡兵 唐一峰
研究目的:探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ULUE)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方法:PSM-DID、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ULUE的提升作用显著,相较于非试点地区,示范城市的ULUE提升11.2%;(2)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在有效提升本地区ULUE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区域ULUE的提升;(3)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表现出空间溢出效应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城市依次增强的趋势,且相较于东部城市,中西部城市能够通过示范城市建设获得ULUE的显著提高。研究结论:应促进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的有序扩散,因地制宜地设计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的政策效应,强化试点政策对ULUE的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区域ULUE全面提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姝兴 付文强 吴康
【目的】近年来中国的城市收缩现象日益突出,准确识别城市收缩现象及其对土地价格的影响机制,对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常住人口规模测度城市收缩,进行异质性分析和门槛检验,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11—2021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城市收缩对城市地价的影响。【结果】(1)在控制省份和年份固定效应后,回归结果显示,城市收缩与城市土地价格显著负相关。(2)将样本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收缩对土地价格的负向影响更加显著,而东部城市的收缩影响不显著,这说明不同区域城市收缩对土地价格影响存在异质性。(3)以人均碳排放量作为门槛变量,进行双固定效应回归发现,随着人均碳排放量的提高,城市收缩对地价的影响存在结构断点,在越过门槛值后影响更为显著。(4)空间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一个城市的收缩会引起周边城市的土地价格上涨。【结论】城市收缩程度越高,其土地价格越低;且城市收缩现象存在着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采取差异化城市收缩策略对引导各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维持其土地价格平稳可控有着重大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璐 徐磊 董捷
在梳理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率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全域自相关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并分别从全国层面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尺度上,评估了交通设施建设对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全国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交通设施对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及溢出效应,且直接效应较之跨区域溢出效应更为显著;与铁路设施相比,公路对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效应更为明显,而铁路跨区域溢出效应更为突出;公路对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东部最高,在西部则铁路最高。
关键词:
交通设施 土地利用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璐 徐磊 董捷
在梳理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率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全域自相关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并分别从全国层面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尺度上,评估了交通设施建设对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全国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交通设施对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及溢出效应,且直接效应较之跨区域溢出效应更为显著;与铁路设施相比,公路对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效应更为明显,而铁路跨区域溢出效应更为突出;公路对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东部
关键词:
交通设施 土地利用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伍国勇 张启楠 张凡凡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运用数据包络法(DEA)测算2006—2017年的粮食生产效率,同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其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效率整体偏低,且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呈现出效率调减趋势,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偏低所致;粮食生产效率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但相邻省份的空间正相关关系有减弱趋势,而负相关关系有进一步增强趋势,具体表现为邻近省份的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对该省的粮食生产形成空间挤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煜 李红昌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的出台,政府为交通枢纽建设提出了新的方向与目标,但是交通枢纽等级如何测度,对本地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仍未得到解决。本文首先对中国城市的交通枢纽等级进行划分,分析其空间分布情况,然后基于2003—2013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估计交通枢纽城市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交通枢纽分布有着显著的空间不平衡性,不过正在逐渐改善;交通枢纽对本地区及周围区域的经济产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作用大小按照全国性枢纽、区域性枢纽、地区性枢纽排序;东、中、西部地区交通枢纽的空间溢出效应差异明显,东部和中部地区各类交通枢纽都有显著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不...
关键词:
交通枢纽等级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利杰 杜梦晴 韦晶 万庆 何培培 王伦澈
城市群已成为当今中国空气污染的重灾区,严重损害了区域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但少有研究考虑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使大气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最大化,进而减少既定污染排放对空气质量的负面效应。鉴于此,以城市化进程迅速、空气污染严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为实证对象,从土地利用结构的视角出发,利用自主反演的高精度PM_(2.5)数据,基于广义可加模型与空间回归模型,揭示200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PM_(2.5)浓度的非线性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用地大幅增加而耕地持续减少,PM_(2.5)浓度在2011年前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土地利用变化对PM_(2.5)浓度的影响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其中建设用地与耕地变化对PM_(2.5)浓度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减效应;(3)土地利用变化对PM_(2.5)浓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除草地外,各地类对PM_(2.5)浓度影响的直接效应均大于间接效应;(4)林地与草地有效削减了区域内部及邻域的PM_(2.5)浓度,且林地的直接削减效应远高于草地,相反地,建设用地则显著加剧了区域内部及邻域的PM_(2.5)浓度,而耕地对PM_(2.5)浓度的影响机制较复杂,削减了区域内部的PM_(2.5)浓度,但对邻域PM_(2.5)浓度具有加重作用。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城市群雾霾治理提供新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丹玲 卢新海 张超正
从直接驱动、空间溢出双重视角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深入一体化战略推进与城市土地高效利用提供决策参考。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数据,本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驱动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是区域一体化直接驱动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这一提升效果表现出随时间推移递增的特征。同时,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所具有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多体现在一体化城市和非一体化城市之间。此外,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双重效应基于区位不同而呈现出异质性。研究结论:在推动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过程中,既要深入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来加快土地利用模式转型,又要注重区域之间的空间溢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龙志军 邬丽萍
为探清广东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21个城市20年的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及演变,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呈现出愈来愈典型的幂律分布特征,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等极少头部城市创新能力极高且趋于极化,粤东西北地区的尾部城市创新能力较低、这类城市占绝大多数且其创新能力差异趋小;广东城市创新能力空间不平衡在扩大,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地区间差距在扩大,而且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迅速扩大所贡献的比重在增加;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出现“俱乐部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周边城市创新能力逐层递减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也影响了本地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广东创新能力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城市创新能力 空间格局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詹
城市物流效率以及城市间的效率溢出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以河南省的18个地级市为例,对城市物流效率的空间结构和效率溢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物流效率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特点,表现为高效率和中等效率的城市临界的连片出现,在空间上形成效率的中心一外围结构;在各影响因素中,固定资产、设施设备和基础设施投入可以促进物流效率的正向溢出,而人员投入则会产生物流效率的负向溢出,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是促进物流效率正溢出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