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30)
2023(12402)
2022(10930)
2021(10027)
2020(8358)
2019(19391)
2018(19340)
2017(38183)
2016(20478)
2015(22948)
2014(23170)
2013(23202)
2012(21420)
2011(19390)
2010(19509)
2009(18038)
2008(17132)
2007(14863)
2006(13365)
2005(11873)
作者
(60309)
(50259)
(49859)
(47679)
(32075)
(24030)
(22603)
(19862)
(19143)
(17844)
(17154)
(17078)
(16020)
(15925)
(15443)
(15370)
(14815)
(14559)
(14340)
(14129)
(12436)
(12411)
(12064)
(11447)
(11352)
(11098)
(11016)
(10885)
(10131)
(9692)
学科
(105440)
经济(105341)
管理(57880)
(52189)
(42471)
企业(42471)
方法(40558)
数学(35384)
数学方法(35062)
中国(24590)
地方(24565)
(23141)
(22090)
业经(19490)
(19308)
农业(15375)
环境(14779)
地方经济(14763)
(14269)
(14200)
(14087)
贸易(14079)
理论(13913)
(13478)
经济学(11882)
技术(11712)
(11692)
(11673)
(11545)
金融(11544)
机构
大学(300117)
学院(297127)
(126673)
经济(123901)
管理(118761)
研究(104221)
理学(102906)
理学院(101680)
管理学(100002)
管理学院(99477)
中国(75275)
(64606)
科学(64245)
(54140)
(52383)
研究所(47800)
(46106)
中心(45473)
财经(44075)
业大(43894)
(42654)
北京(40876)
(40054)
(39401)
师范(39101)
经济学(38596)
(37939)
农业(35977)
(34593)
经济学院(34436)
基金
项目(203491)
科学(160119)
基金(148543)
研究(147254)
(129291)
国家(128264)
科学基金(110307)
社会(94303)
社会科(89341)
社会科学(89314)
基金项目(79658)
(78011)
自然(71824)
自然科(70114)
自然科学(70101)
自然科学基金(68816)
教育(65853)
(65814)
资助(60831)
编号(59188)
成果(47381)
重点(44966)
(44646)
(43835)
(41330)
课题(40416)
国家社会(38700)
创新(38596)
科研(38373)
教育部(38200)
期刊
(144017)
经济(144017)
研究(91614)
中国(54673)
学报(45814)
科学(44010)
管理(43460)
(41524)
(39354)
大学(34176)
学学(32385)
农业(28853)
教育(27209)
技术(24947)
经济研究(23497)
(22132)
金融(22132)
财经(21845)
业经(21291)
问题(19910)
(18718)
技术经济(15987)
图书(15038)
理论(14572)
资源(14277)
现代(14246)
(13931)
科技(13749)
实践(13090)
(13090)
共检索到4373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红星  
基于我国35个大中城市1988-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平稳性检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回归分析等计量方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集约度与城市经济规模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城市经济规模对土地集约度的弹性系数为正值,且呈逐渐上升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而不必过度依赖土地要素的投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志基  贺灿飞  王伟凯  
研究探讨2004年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对中国地级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影响。通过计算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性;构建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验证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互为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8年期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绝对值以大于1为主,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弹性系数总体小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昕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我国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使得土地资本化成为可能,而土地出让金作为土地资本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衡量土地资源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切入点。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定量研究,分析了土地出让金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在城市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了数据分析,探讨了土地出让金在城市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变化规律,认为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出让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逐渐减弱。这一结论为土地出让金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光霞  林乐芬  余吉祥  
在经济分权背景下,土地不仅执行着一般的生产要素功能,还充当了地方政府GDP竞赛的工具,这使得土地城市化显示出较强的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能力。不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地方政府对土地城市化的依赖程度下降,土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之递减。与此不同的是,人口城市化能够通过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递增。本文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数据,实证研究了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及趋势。结果显示,人口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光霞  林乐芬  余吉祥  
在经济分权背景下,土地不仅执行着一般的生产要素功能,还充当了地方政府GDP竞赛的工具,这使得土地城市化显示出较强的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能力。不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地方政府对土地城市化的依赖程度下降,土地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之递减。与此不同的是,人口城市化能够通过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递增。本文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数据,实证研究了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及趋势。结果显示,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高于土地城市化的贡献。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递增,而土地城市化贡献递减。研究结果意味着土地城市化并不能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可靠依赖,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走一条以人口城市化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道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范厚明  马梦知  温文华  屈莉莉  
在资源紧约束的条件下,协调港口与城市的关系已成为实现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明晰港城协同发展程度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制定港城协同发展政策措施的基础。本文首先建立港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以上海、深圳、香港等9个港口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然后以这9个城市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港城协同度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综合运用协同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港城协同度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不仅可为港城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也可为各港口城市制定促进港城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昕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水平快速增长的阶段,在我国特有的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化的模式下,土地收益在城市财政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成为推动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增长、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本文以城市土地出让金作为主要指标,以北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收益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建议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曾伟  
国内学者运用"增长阻尼"的研究方法,更多分析土地资源对我国某一个省或者某一城市的经济增长影响,缺乏考虑土地资源约束对我国城市经济的整体"增长阻尼"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针对这一不足,基于一个改进的二级CES生产函数,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角度,考察了土地资源约束对城市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表明,土地资源约束对城市经济的"增长阻尼"大小受规模报酬、人口增长以及不同生产要素在城市经济活动中重要程度的影响;土地资源约束对我国城市经济的"增长阻尼"的平均水平约为0.24%,略低于土地资源约束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阻尼"水平,同时,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约束对城市经济"增长阻尼"除表现出"程度大小"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洪家祥  
河港是物流过程中的一个稀缺节点,是联接内陆经济腹地和海港的重要枢纽,对缓解交通运输、促进江河流域生产合理布局、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1978-2009年南京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南京市GDP的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中国内河港口物流与母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河港物流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和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南京市GDP的增长是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但反向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龚定勇  蒋爱民  
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具有实质性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并指出适应城市经济增长应选择最佳的基础设施发展模式 ,以及实现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应满足的前提条件和所要采取的若干相应措施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耀彬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已成为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为此,建立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的二次函数模型;选择关键环境要素指标,对中国39个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除氮氧化物浓度外,其余污染物与收入确实存在倒"U"型曲线现象,说明在未来可预测的年份里,随着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氮氧化物将成为城市污染最严重的问题;除氮氧化物浓度外,中国城市其余污染物的倒"U"曲线转折点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因地制宜地制定城市环境保护政策是慰平中国城市环境兹涅茨曲线的有效办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安敏  李文佳  安慧  
由于长江沿线区域资源禀赋差异显著、产业分布不均、收入差距大等导致长江沿线各地区生产过程中产生不同污染物的途径、空间、时效与程度均有差别,进而在探究沿江经济与环境联动关系时会产生区域差异性,因此各地区EKC形态存在多样化形式。基于长江沿线45个城市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从大气、水、声、土壤及生物5个层次选取单一环境指标,并构建综合环境指标,根据环境指标特性设定传统EKC以及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SDM模型,在对比单一与综合环境指标EKC曲线基础上,通过界定流域范围、划分经济发展水平对长江沿线城市进行分类,研究沿江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内在联动关系。结果表明:(1)单一环境指标衡量环境质量存在局限性、不稳定性,以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城市道路噪声为环境质量指标时,经济增加与环境质量呈“U”型曲线,而采用综合环境指标时,两者呈倒“U”型。同时各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溢出效应最显著的为工业废水;(2)长江沿线城市环境治理缺乏全局性,治理范围有待拓展。近年来在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废水方面减排效果显著,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现阶段呈缓慢下降的趋势;(3)由于样本的异质性使得综合环境指标与经济联动关系,呈现多种形态,其中上游地区为倒“U”型,中游和高收入地区为正“U”型,下游地区为“W”型,低收入地区为“M”型。通过研究发现下游地区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亟需整治,低收入地区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采取主动治理、提前控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习明明  梁晴  傅钰  
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增长和质量效率变革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构建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理论基础之上,利用中国254个城市2011—201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具有动态效应,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数据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省际交界相邻城市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要明显高于省内相邻城市,中西部地区相邻城市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要显著高于东部地区。以“宽带中国”为政策冲击的双重差分估计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这表明,不同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数字经济的投入和积累能够克服地理和交通的束缚,更加有利于城市群集聚发展和跨省市的经济区建设,尤其是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毛渊龙  姜国刚  
文章首先借助DDF及ML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7—2017年我国2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国及各地区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且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要优于技术效率,并成为决定当前城市绿色增长的主导因素。其次,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对城市规模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总体上可划分为前期抑制、中期积极促进、后期小幅促进三个阶段,门槛值分别为88.7万和300.1万。最后,运用系统GMM方法检验城市规模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内在影响路径。结果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持续减弱,直至不再显著;而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则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且促进效应逐渐减弱。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治  李国平  
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本文对1995~2008年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城市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与我国省区能源消费强度与经济增长趋同模式相似,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城市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部分内陆城市在人均GDP增长同时,能源消费强度仍处于上升态势,这些地区应该成为我国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