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22)
- 2023(12180)
- 2022(10410)
- 2021(9246)
- 2020(7901)
- 2019(18159)
- 2018(17501)
- 2017(33383)
- 2016(18434)
- 2015(20366)
- 2014(20384)
- 2013(20306)
- 2012(18774)
- 2011(17109)
- 2010(17026)
- 2009(15847)
- 2008(15776)
- 2007(14046)
- 2006(12055)
- 2005(10511)
- 学科
- 济(80822)
- 经济(80740)
- 管理(50609)
- 业(48898)
- 企(39001)
- 企业(39001)
- 方法(37951)
- 数学(33722)
- 数学方法(33422)
- 中国(21900)
- 农(20704)
- 财(19448)
- 学(19309)
- 地方(16598)
- 业经(16299)
- 贸(16178)
- 贸易(16173)
- 易(15695)
- 农业(13942)
- 制(13225)
- 环境(12638)
- 务(11902)
- 财务(11868)
- 财务管理(11843)
- 企业财务(11243)
- 和(11042)
- 技术(10912)
- 理论(10874)
- 银(10852)
- 银行(10795)
- 机构
- 大学(273864)
- 学院(271656)
- 济(112071)
- 经济(109758)
- 管理(103864)
- 研究(94251)
- 理学(91106)
- 理学院(89968)
- 管理学(88367)
- 管理学院(87870)
- 中国(68892)
- 科学(62283)
- 京(57679)
- 农(56749)
- 所(49075)
- 财(48347)
- 业大(47951)
- 农业(45556)
- 研究所(45354)
- 中心(43352)
- 江(39761)
- 财经(39740)
- 经(36300)
- 北京(35339)
- 经济学(35320)
- 范(34438)
- 院(34148)
- 师范(33937)
- 经济学院(32408)
- 州(31058)
- 基金
- 项目(191738)
- 科学(150140)
- 基金(141157)
- 研究(129027)
- 家(127257)
- 国家(126249)
- 科学基金(106807)
- 社会(83953)
- 社会科(79753)
- 社会科学(79722)
- 基金项目(76105)
- 省(74816)
- 自然(72358)
- 自然科(70742)
- 自然科学(70716)
- 自然科学基金(69423)
- 划(64478)
- 教育(58591)
- 资助(56640)
- 编号(49037)
- 重点(43765)
- 部(41951)
- 发(40989)
- 创(39816)
- 计划(38412)
- 科研(38002)
- 成果(37429)
- 创新(37351)
- 国家社会(35677)
- 教育部(35035)
- 期刊
- 济(114457)
- 经济(114457)
- 研究(72612)
- 学报(52151)
- 农(49486)
- 中国(49028)
- 科学(46000)
- 大学(37436)
- 财(36436)
- 学学(36010)
- 管理(34160)
- 农业(33038)
- 技术(20769)
- 融(20359)
- 金融(20359)
- 教育(20076)
- 经济研究(19109)
- 财经(19024)
- 业经(18799)
- 业(18258)
- 问题(17275)
- 经(16412)
- 版(14650)
- 资源(13601)
- 技术经济(13597)
- 业大(13536)
- 科技(13465)
- 统计(13295)
- 商业(13083)
- 策(12490)
共检索到3807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新刚 王双进 孙钰
文章对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因子进行分析,构建系统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城市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并以天津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因子之间仍存在着协同发展不均衡、互动关系不到位等问题,没有形成系统整体发展优势。土地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波动受自身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承载力波动受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钰 李新刚
归纳出了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3个主要因素;并对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增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化,土地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拉动,能够提升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②人口因素、资源环境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均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开始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经济社会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影响的平均空间回归系数则从京津冀城市群开始沿逆时针方向递减。③这3个主要因素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敏感程度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高低区域地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鸿源 胡焱
在对城市承载力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承载力 城市综合承载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孔凡文 刘亚臣 常春光
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的基本思路:测算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供给能力;确定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人均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标准;根据相应的供给能力和人均需求标准,计算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现实与潜在的可承载人口数量;综合确定相应城市的现实与潜在的综合承载力。
关键词:
城市综合承载力 概念内涵 测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豪 陈灿平
采用熵值法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维度,对成都2008~2014年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揭示成都的发展短板,进而分析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城市发展间是否存在协调的、良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较大的贡献,但第三产业和城市交通是其主要限制因素;生态环境是决定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要因素,空气质量和绿化环境是其重要短板;自然资源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已经较小。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孙亚静 王靖鑫 刘畅
近年来,国际大都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城市带层出不穷,进而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城市病亦纷至沓来,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人们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不断冲突,种种残酷的现实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长春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一员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只有完善都市的空间规划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发挥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新刚 王双进 孙钰
研究对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采用三维面板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的PVAR模型,运用面板脉冲响应函数和面板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冲击效应,从而探寻它们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研究发现:(1)科技文化承载力变动冲击能推动土地人口承载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承载力水平的发展,但土地人口承载力标准差新息冲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2)内生变量波动都受其自身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方差贡献度分别保持在95.54%、87.70%、86.50%、82.10%;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文化承载力波动受经济社会承载力变动冲击的影响次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晁操
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十大城市群104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要素耦合度模型,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得出十大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要素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2008年为转折点,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二是我国城市负荷能力整体较低,区域发展进一步失衡;三是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要素耦合度呈现出"双高"、"双低"和"非协同"三种发展时空格局。
关键词: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耦合度 区域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鹏 晁操
城市群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十大城市群104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要素耦合度模型,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工具,得出十大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及其要素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2008年为转折点,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二是我国城市负荷能力整体较低,区域发展进一步失衡;三是十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要素耦合度呈现出"双高"、"双低"和"非协同"三种发展时空格局。
关键词:
城市群 综合承载力 耦合度 区域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高洪岩 孙立娟 毕轶群
基于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城市病"的内涵和内在联系,针对河北省城市发展特点,选取了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交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资源承载力4个指标,建立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选取2003—2008年的相关数据,以省会城市石家庄为例,对河北省城市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如下结论: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交通拥挤等城市病现象是制约城市承载力的短板因素,最后提出了关于河北省提高综合承载力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城市综合承载力 指标体系 城市病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钰 李新刚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的有效测度,能够反映该系统有序均衡持续发展的基本情况。本文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交通、科技、财政为主要因素,从城市土地支撑力水平和城市土地受压力强度这一视角出发,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灰关联熵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结合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给出了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进而对2010年山东省地级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ArcGIS技术和GeoDa软件对系统协调发展度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地级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空间差异比较显著,呈现出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为"主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吕光明 何强
作为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吻合的先进理念,生态承载力理论在发挥其实践指导作用时需要综合测度方法的支撑。目前该类方法可分为四个子类,即基于能量和物质转移的综合测度方法,面向复合层次结构指标的综合测度方法,指标体系测度方法和系统性建模测度方法。本文在论述这些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系统讨论它们在测度生态承载力状况方面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综合测度方法 可持续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史宝娟 郑祖婷
河北省存在着资源消耗强度大、污染物排放增加、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一系列与综合承载力相关的问题。通过构建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计算河北省综合承载能力和承压水平,发现河北省资源承载力和承压水平较低。河北省应合理配置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奎
本文首先以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为起始点,界定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其次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对应于承载主体和承载客体分别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评价模型,并测算出北京市综合承载力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已经由2009年前的超载状态逐渐转变为富余状态。但也建议北京市要警惕城市承载压力变化带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降低的可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晶 林琳
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资源被大力开发以及环境日益恶劣,以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已经超出其本身所具备的生态承载力。文章在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长江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结合系统动力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实证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