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97)
- 2023(9238)
- 2022(7731)
- 2021(6883)
- 2020(5329)
- 2019(12027)
- 2018(11698)
- 2017(22430)
- 2016(11986)
- 2015(12998)
- 2014(12945)
- 2013(12837)
- 2012(12312)
- 2011(11533)
- 2010(11773)
- 2009(10721)
- 2008(10300)
- 2007(9177)
- 2006(8493)
- 2005(7872)
- 学科
- 济(60654)
- 经济(60603)
- 管理(32719)
- 业(27667)
- 中国(21662)
- 地方(21651)
- 企(19003)
- 企业(19003)
- 环境(18848)
- 农(17101)
- 方法(16268)
- 学(14722)
- 数学(13891)
- 数学方法(13796)
- 业经(13235)
- 发(12595)
- 农业(12035)
- 地方经济(11623)
- 划(9893)
- 财(9760)
- 融(9687)
- 金融(9687)
- 资源(9210)
- 银(9174)
- 银行(9151)
- 贸(9077)
- 贸易(9067)
- 行(9013)
- 生态(8742)
- 和(8736)
- 机构
- 学院(175160)
- 大学(171522)
- 济(74309)
- 经济(72660)
- 研究(69311)
- 管理(63123)
- 理学(53184)
- 理学院(52379)
- 中国(51963)
- 管理学(51587)
- 管理学院(51258)
- 科学(43993)
- 京(39417)
- 所(35803)
- 研究所(32591)
- 农(32213)
- 财(31984)
- 中心(30906)
- 江(27819)
- 业大(26437)
- 院(26154)
- 范(26108)
- 师范(25878)
- 北京(25237)
- 财经(25069)
- 农业(24819)
- 经济学(23130)
- 经(22709)
- 州(22433)
- 科学院(22026)
- 基金
- 项目(118847)
- 科学(94429)
- 基金(85792)
- 研究(85648)
- 家(76208)
- 国家(75587)
- 科学基金(64356)
- 社会(56645)
- 社会科(53811)
- 社会科学(53798)
- 省(47105)
- 基金项目(46080)
- 自然(40567)
- 划(40021)
- 自然科(39439)
- 自然科学(39432)
- 自然科学基金(38656)
- 教育(36250)
- 资助(33208)
- 编号(33080)
- 发(33026)
- 重点(27681)
- 发展(26678)
- 展(26213)
- 成果(25127)
- 部(25045)
- 创(24254)
- 国家社会(24221)
- 课题(24137)
- 创新(22844)
共检索到2754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亚莉 刘友兆 龙开胜
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增长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城市各项活动从自然界索取物质和能量,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或干扰。通过阐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化的关系,从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个方面构建生态环境效应的指标体系,并对2002-2011年我国省会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对生态环境有显著影响,其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正相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负相关;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性,西部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健 濮励杰 陕永杰 张润森 许艳 朱明 彭补拙
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海岸带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广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了解区域的生态环境演变乃至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阐述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陆地与海洋交互作用及由此引起的岸线变迁、入海营养盐和悬浮物及沉积物等物质通量变化、海岸带生物多样性、海岸带区域乃至整个全球C、N等物质总循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简述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总结分析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环境效应影响研究目标和重点研...
关键词:
海岸带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效应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小虎 孙茜 张合兵 黄晓东 雷国平
以石油开采导致短时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的典型区域大庆市为研究对象,应用GIS/RS技术分析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修正的相对生态价值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87-2005年大庆市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呈增加趋势,草地和水域呈减少态势,同时土地利用类型转变频繁,转移量占主导的是草地退化为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从1987年的2增加到2005年的4,土地利用类型由农业主导转为以工业为主导;研究期内大庆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态势;1987-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同时存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并且改善程度小于恶化程度,导致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欧维新 杨桂山 于兴修 李恒鹏
海岸带是全球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其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起多种资源与生态过程的改变。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不断加剧,耕地和水域是其变化的2个核心。文章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土壤环境、水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分析表明,滩涂在合理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可使土壤达到淋盐增肥的效果;入海河道污染负荷成倍增加,居民工矿用地扩展是导致盐城海岸带水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滩涂开发利用使生境压力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威胁盐城海岸带生物多样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占娥 许世远
上海浦东新区是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地区,尤其1990~2001年,是浦东新区快速城市建设和扩展时期。依据1990、2001年两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运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监督分类,提取了浦东新区两时相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浦东新区1990~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效应。研究表明:①11年间浦东新区农业用地和水体急剧减少,其中农业用地减少了58.16%,水体减少了17.4%;②1990~2001年浦东新区城市扩展用地55%由农业用地转化而来,35.26%由水体转化而来;③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引发了水资源面积减少、水体污染加重和需水量增加,以及大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新惠 李艳 余迩 杨佳钰 李懿 王诗逸
探讨土地利用转型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测度结果,揭示土地利用转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识别其显著区域。结果显示:(1)2000~2018年,农业生产用地转为生活用地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特征,共计转出3 054.3 km~2。生态用地总体变化缓慢,但水域生态用地面积波动较大。苏南城市郊区土地系统有序程度快速提高,研究区东北部和南部土地利用无序程度增强;(2)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从0.407持续下降至0.392。区域生境质量由0.328降至0.303;固碳服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州西南部,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苏州东北部;水资源供给总量由157.33亿m~3升至165.41亿m~3;游憩服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州西南部和太湖周边,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太湖中心以及嘉兴东南部;(3)区域生态综合指数均值下降0.026,苏州中部下降最为严重,形成大面积块状冷点,张家港市东部、溧阳市西部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形成多个局部热点区域;(4)识别出土地利用转型影响生态环境的四类区域:LC-EC区域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LH-EC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郊以及部分农村;LC-EH区域面积最小,主要分布在无锡市以及太湖风景区;LH-EH区域主要分布在张家港市以及湖州市。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海米提·依米提 潘晓玲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Ernst.Giese 张峰
塔里木河盆地人口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加 ,对盆地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上游水土资源开发面积急剧增加 ,导致支流向干流输水逐年减少、年内分配趋于集中、引水口猛增导致干流下游河段断流等水文现象。塔里木盆地水土资源开发到来的效应有积极建设性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一面。积极一面主要表现在 :①人工绿洲面积扩大 ,绿洲内部小气候条件改善 ;②土地生产能力提高 ;③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 ;④绿洲内部结构更加完善、趋于稳定等。消极一面主要表现在 :①天然绿洲植被衰退 ;②土地沙漠化和沼泽化、盐渍化并存 ;③河流水质恶化、下游地下水位下降等。塔里木河流域水土资源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海峰 白永平 王保宏 牛剑平 王新民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地区之一,并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轨迹以及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计算了1980年以来该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认为1980年以来,青海省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产业转型;1980年以来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出现两次大的波动,存在降低后又反弹现象,特别是2000年以来上升幅度很大,创历史新高;产业转型任务相当艰巨,需实施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产业政策。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业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青海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彭建,蒋一军,吴健生,刘松
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土地复垦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包括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矿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地表整形工程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植被恢复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等。
关键词:
矿区土地复垦 生态环境效应 典型技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昌 张傲
基于1995、2005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对东北地区20年间土地利用转型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15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持续增加、生态用地持续减少和生活用地小幅增加,前期变化剧烈后期趋缓。2)各类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农业生产用地、牧业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工矿生产用地、林业生态用地、其他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有所缓和。3)东北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5年的0.581持续下降至2015年的0.575,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空间分布以高质量区和中低质量区为主,农业生产用地和林业生态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变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农业开发进程基本保持一致,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戈 李娜 李静 刘焕军 宋思铭
以黑龙江省建三江垦区为研究区,以1989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度并分析其总体特征,探讨选取用地类型变化的生态贡献率参数和生态环境指数,反映和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1989-2006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田和草地覆盖类型变化最为频繁、速度也最快,建设用地变化最慢。期间生态环境有恶化也有改善。在各种用地类型的变化中,沼泽湿地减少的生态贡献率最大,造成了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研究表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使原有土地利用/覆盖方式被迫发生相应改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竟虎
长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基于1986年TM和2000年ETM+卫星遥感数据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GIS软件和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对长江源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0年,源区林地和湿地面积减少54.2%和42.69%,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增加120%、43.83%和21.1%。全区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面积大于其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化的面积大小依次是草地>未利用土地>湿地>水域>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以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湿地转化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风亭,刘纪远,庄大方,胡云锋
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且变化强烈,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不仅对该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认识该区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成果和发展,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由于长期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利用,整个地区生态与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壤退化问题极其严重:2)研究重点从土地退化及其恢复转向土地利用对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的影响,但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有待深化。3)选择合理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采用持续性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是减少土地利用负面环境效应的有效措施。4)今后应加强退化土壤环境定量遥感技术和信息系统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变化定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红壤丘陵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述河,闫海利,郭丽英
基于1985~2000年间的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陕北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0年,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多分布在北部风沙滩地区,表明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对活跃。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但局部地区恶化也相当严重,且在县级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在大的区域尺度上北部风沙滩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强于南部丘陵沟壑区。导致生态环境变化(改善和退化)的主导因素是林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转变,其中治沙种草与防护林体系建设对该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达到74.8%。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许俐俐 胡宝清 严志强 廖赤眉 覃开贤
从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空间格局变化定量分析、动态变化预测模型等方面分析近20年都安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对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都安各乡(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裸岩地扩展与收缩,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有很大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