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77)
2023(13871)
2022(11611)
2021(10827)
2020(8897)
2019(20494)
2018(19566)
2017(37246)
2016(20392)
2015(22339)
2014(21760)
2013(21743)
2012(20406)
2011(18656)
2010(18358)
2009(16610)
2008(16424)
2007(13924)
2006(12292)
2005(10826)
作者
(61659)
(51865)
(51467)
(48924)
(33014)
(25052)
(23041)
(20088)
(19874)
(18174)
(18075)
(17441)
(16957)
(16306)
(16246)
(15872)
(15399)
(15130)
(14977)
(14754)
(12976)
(12737)
(12441)
(11753)
(11604)
(11438)
(11408)
(11004)
(10451)
(10394)
学科
(85451)
经济(85357)
管理(50465)
(47634)
方法(35995)
(35670)
企业(35670)
数学(32221)
数学方法(31905)
中国(26399)
(23081)
(21844)
(18891)
(17457)
贸易(17448)
地方(17016)
(16977)
业经(16621)
农业(15712)
(14846)
环境(13723)
(12519)
银行(12457)
(12324)
金融(12320)
(11959)
技术(11725)
理论(11085)
(10976)
(10932)
机构
大学(296181)
学院(290519)
(121596)
经济(119276)
研究(111514)
管理(104378)
理学(91075)
理学院(89761)
管理学(88033)
管理学院(87490)
中国(82259)
科学(72148)
(64569)
(61330)
(57990)
研究所(53808)
(52504)
业大(49958)
农业(49042)
中心(48974)
财经(43261)
(41903)
(40457)
北京(40220)
(39857)
(39761)
师范(39324)
经济学(39309)
经济学院(35617)
科学院(35228)
基金
项目(206982)
科学(162813)
基金(154325)
(140532)
研究(140495)
国家(139461)
科学基金(116572)
社会(92841)
社会科(88110)
社会科学(88086)
基金项目(82077)
自然(77852)
(77296)
自然科(76118)
自然科学(76089)
自然科学基金(74740)
(68394)
教育(63175)
资助(62203)
编号(51527)
重点(47937)
(46422)
(44701)
(42737)
成果(41158)
国家社会(40576)
计划(40512)
科研(40373)
创新(40274)
教育部(38697)
期刊
(125984)
经济(125984)
研究(84694)
学报(58423)
中国(57724)
(54439)
科学(52441)
大学(42349)
学学(40265)
(38303)
农业(37063)
管理(35216)
教育(24652)
(23381)
金融(23381)
经济研究(21949)
财经(21602)
(20950)
技术(19347)
问题(18825)
(18761)
业经(18518)
资源(16263)
(16185)
(15877)
业大(15590)
世界(14542)
科技(14191)
国际(13919)
农业大学(13102)
共检索到423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曲艺  龙花楼  
以全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市辖区地均第三产业产值表征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据关联特点不同将其划分为高值集聚区、低值集聚区、高值异质区和低值异质区,这主要源于不同区域内城市在产业发展和资源流动上协同状态的差异;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受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投资强度因素的影响为最大。研究指出,为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注重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间在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上的协同作用,加强对经济落后区域的投入和扶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梁流涛  赵庆良  陈聪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研究方法:DEA模型,分组比较法。研究结果:测度了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效率变化的源泉。研究结论:(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各城市效率值大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2)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规模效率。(3)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同等级和不同区域的城市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4)城市土地利用中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严重,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汪小勤  吴士炜  
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运用模糊数学与因子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89个地级市的社会福利指数(2004-2013),并从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角度分析了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扩张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理论与实证检验显示:沿海城市社会福利指数相对较高,且各省内部不同城市的社会福利指数存在较大差异;社会机会、经济条件、防护性保障、政治自由和透明性担保对社会福利指数的贡献率呈递增趋势;2004-2013年,各地级市的社会福利指数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且各省会城市的社会福利指数存在空间集聚与扩散现象;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与社会福利指数之间呈倒U型曲线,且最优人口与土地城镇化随工业化进程而变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梁流涛  雍雅君  袁晨光  
研究目的: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内涵,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法:SBM模型、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2016年全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优化提升空间较大;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其差异主要由省内差异引起;城市土地绿色利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状态可以分为4种:高值集聚区(东部沿海地区)、高值异质区域(晋蒙、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低值异质区域(湘鄂以及两广地区)、低值集聚区(陕甘云川贵和中部地区)。研究结论: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土地利用当中,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并因地制宜的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措施,促进不同区域的城市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马丽君  程久苗  程建  费罗成  
研究目的:探索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实证检验、政策响应机制。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效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各影响因子作用结果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区自然因素为土地利用隐性转型核心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滞后、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对提升隐性形态发挥重要作用。(2)自然因素约束土地利用转型;转型进程与整体经济发展进程相吻合,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位改善、技术进步都与隐性转型存在显著相关性;政策制度对隐性转型方向与效果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论:未来要科学合理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并适时调整和创新目标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璐  董捷  徐磊  张俊峰  
开展功能区土地利用碳收支评估并构建碳补偿分区优化框架,对于制定适应各功能区低碳策略、指导补偿额度流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武汉城市圈县域为基本单元,在分析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SOM-K-means模型、二维关联矩阵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碳补偿类型区划分及优化。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地区差异显著,呈现"西高东低,中心最高"空间分布格局;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均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碳吸收与碳排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对空间分布趋势;武汉城市圈共有16个碳补偿支付区、11个碳补偿获补区以及12个碳补偿平衡区;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目标,最终形成7类碳补偿空间优化区,并对每一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及策略。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良悦  师博  刘东  
本文将资本存量、劳动力就业人数、土地存量作为投入变量,将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化人口作为产出变量,利用地级以上247个城市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的数据,使用数据包络分析和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计量结果表明,只有6%~12%的城市处于产出效率前沿,而88%~94%的城市处于非前沿面的无效率生产点上;2001年和2003年全要素土地利用效率均值集中在50%~70%之间,2005年60%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于50%。显然,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粗放特征,不利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耕地保护。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贵鹏  龙花楼  
物质形态、效能形态和关联形态三维度是解析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良好视角。论文基于上述三维度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河南省2010—2020年间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时空格局、变化过程及其内部耦合协调演化态势。结果表明:(1)物质形态在河南全域加速优化;效能形态总体恶化,其主因在于农村居民点的生态性和实际利用效率明显削弱;关联形态稳定优化至较高水平,省会周边及西北山区的关联形态累积优化最多,省会周边的优化代表关联形态的上限开拓,西北山区的优化反映地域短板的大力补齐。(2)至2020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综合隐性形态经有序优化后已有较佳的转型趋势,城乡深入互动的省会一带担任转型引领角色。“物质—关联”形态的优化缓解了效能形态恶化对综合隐性形态的损害。(3)三维隐性形态的耦合及耦合协调态势在时空上持续同步优化,“耦合—协调”组合状态呈现由较低水平分异转为中水平统合,再转为较高水平分异的螺旋上升转型态势。区域三维隐性形态的耦合协调发展并非均质推进,而是要先形成发展极和优势轴带,进而以“分异—统合”的交替格局及过程来带动全域发展。(4)未来研究区需警惕效能形态的恶化倾向,谋求乡村内生发展和生态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人口回流,优化农村居民点的使用效能、生态属性与空间结构,同时完善城乡空间体系、设施配置和生态保育等物质层面的关联组织,追求效能与关联形态的向好转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蕊  荆林波  
本文分别以我国现有的287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和31个省(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地区的服务密度,分析影响不同地区的服务密度的因素,以期为各地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倪少春  贾铁飞  郑辛酉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和GIS技术,以上海西南城市边缘区为例,分析了研究区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计算城市化成熟区中建成区用地面积密度值,通过城市化成熟区和各实验区建成区用地面积密度值的比较,制定“城市化进程指数”,并进行城市化空间过程的刻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苏建恺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需求量增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我国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十年为分析周期,采用我国2004-2013年十年间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递增状态,且沿海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普遍高于内陆的城市,经济集聚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劳动力人口密度、政府支出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与土地利用效率并不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城市教育水平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间接地对土地利用造成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朱红波  宁思银  
提高城市群在环境约束下的土地利用效率(LUE)成为促进城镇化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将环境约束指标引入SFA模型,研究了成渝城市群城市单一要素的土地利用效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的LUE在研究期内逐年提高,城市群内部差异不断减小;空间上整体呈现LUE西高东低的布局,空间扩散效应较为明显;从影响因素上看,环境规制的两个指标作用相异,仅是激励性环境规制激发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内在动力进而促进LUE增长,而其余社会经济指标和土地市场化指标也相应产生促进、抑制作用或倒U型影响。依据环境约束下的土地利用现状来优化城市群资源配置、减小生态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樊鹏飞  冯淑怡  苏敏  许明军  
研究非期望产出条件下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DEA中改进的EBM模型,测度了2004—2015年中国五大类268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探究了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发现:①忽视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负效应,会引起对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估,而考虑非期望产出,能更加真实地测算出土地利用效率;各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按城市职能类型来测度土地利用效率的科学性。②在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条件下,各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值曲线相对陡峭且周期性变化较多,而在考虑非期望产出条件下,效率值曲线变化相对平缓且周期性变化较少。③综合型城市主要受产业结构、土地市场化程度和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资源型城市主要受产业结构、对外依赖程度和政府规制的影响,工业型城市主要受产业结构、土地市场化程度和地区能源结构的影响,文娱型城市主要受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地方型城市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政府规制的影响。鉴于此,在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应充分考虑土地的非期望产出和城市的异质性,制定出差异化的土地管理政策。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宋昌耀  李国平  李沅曦  
保险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2006~2016年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采用两阶段嵌套泰尔指数和面板工具变量模型,探究中国保险业的空间分异与经济绩效。研究发现:①中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地区以及高等级城市和大型城市。②中国保险业空间分异主要来自于省域间差异,省域内差异增长迅速;人身保险业务空间差异水平高于财产保险业务。③城市层面,保险业发展显著促进经济绩效提升,财产保险业务的经济增长效应高于人身保险业务;低收入地区保险业的经济绩效更为显著。④保险业通过自我深化、风险转移、损失补偿和金融中介四种机制推动经济增长,直接机制作用大于间接机制,间接机制中金融中介机制的作用更为凸显。本文有助于丰富保险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研究,也为城市通过保险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旺  周跃云  邹毓  
利用《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中我国GDP前110强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数据,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析了大样本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并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层次低碳发展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不高,高值城市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城市或综合型城市为主,低值城市则以中、西部的资源型城市或重化工业城市为主;城市整体的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低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大、高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小、中值城市的空间差异居中;城市低碳发展的区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