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02)
2023(6672)
2022(5863)
2021(5387)
2020(4513)
2019(10604)
2018(10422)
2017(20694)
2016(11078)
2015(12748)
2014(12698)
2013(12863)
2012(11866)
2011(10910)
2010(10760)
2009(9829)
2008(9228)
2007(7958)
2006(6903)
2005(5962)
作者
(31995)
(26808)
(26426)
(25135)
(17263)
(13092)
(12201)
(10449)
(10316)
(9522)
(9486)
(9046)
(8410)
(8407)
(8272)
(8088)
(7963)
(7839)
(7688)
(7505)
(6503)
(6488)
(6390)
(6116)
(5985)
(5952)
(5835)
(5817)
(5358)
(5272)
学科
(55530)
经济(55477)
管理(30994)
(28433)
方法(27761)
数学(25774)
数学方法(25584)
(22032)
企业(22032)
中国(14561)
地方(14050)
(12589)
(11921)
(10254)
土地(9141)
农业(8941)
业经(8878)
环境(8358)
城市(7669)
(7616)
(7335)
财务(7319)
财务管理(7301)
企业财务(6938)
(6874)
贸易(6869)
技术(6597)
(6523)
理论(6351)
地方经济(6344)
机构
大学(160054)
学院(157853)
(64391)
管理(64083)
经济(62809)
理学(55655)
理学院(54927)
管理学(54066)
管理学院(53779)
研究(52013)
中国(39773)
(35139)
科学(32275)
(28931)
中心(25419)
(25053)
(24775)
业大(24061)
财经(23708)
(23684)
研究所(22593)
北京(21715)
(21657)
(21636)
师范(21433)
经济学(20072)
(19817)
农业(19749)
(19040)
经济学院(18325)
基金
项目(112605)
科学(89651)
基金(82877)
研究(80423)
(71980)
国家(71418)
科学基金(62407)
社会(52598)
社会科(50008)
社会科学(49991)
基金项目(44883)
(43708)
自然(40966)
自然科(40010)
自然科学(40002)
自然科学基金(39243)
(37190)
教育(36901)
资助(33910)
编号(31475)
(25229)
重点(24997)
成果(24341)
(23897)
(22556)
国家社会(22039)
课题(21977)
教育部(21665)
科研(21417)
创新(21219)
期刊
(66346)
经济(66346)
研究(44256)
中国(32036)
科学(22718)
学报(22615)
(22106)
管理(20568)
(20555)
大学(17228)
学学(16013)
技术(14400)
农业(14155)
教育(13302)
(12759)
金融(12759)
财经(11500)
问题(10786)
资源(10587)
业经(10093)
(9833)
经济研究(9822)
统计(8578)
(8555)
(8296)
城市(8233)
技术经济(8151)
图书(8119)
(7973)
决策(7185)
共检索到227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志军  田英洁  刘子潇  张晓洁  张杨  
在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消耗—状态—调控—反馈"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并为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的客观评价提供一个科学、全面、易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消耗—状态—调控—反馈"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6个城市进行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分结果最高,与广州市同处于亚健康状态;重庆最低,与天津同处于不健康状态;上海和深圳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处于临界值。"消耗—状态—调控—反馈"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可以客观、合理地评价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志军  田英洁  刘子潇  张晓洁  张杨  
在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消耗—状态—调控—反馈"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并为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的客观评价提供一个科学、全面、易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消耗—状态—调控—反馈"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6个城市进行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分结果最高,与广州市同处于亚健康状态;重庆最低,与天津同处于不健康状态;上海和深圳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处于临界值。"消耗—状态—调控—反馈"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可以客观、合理地评价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悦  宋戈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是实现城市人地系统有序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哈尔滨为例,在界定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二次综合函数评价哈尔滨2001-2010年的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引入协调度函数,分析内部子系统的均衡程度。结果表明,2001-2010年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等级由"不健康"向"亚健康"演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下是导致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与PSR系统协调度呈正相关,说明PSR各子系统间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杰  吴斌  
研究目的:根据联合国OECD和UNEP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和土地利用系统特点,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并以兰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PSR概念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可分为病态、不健康、临界状态、亚健康、健康5个等级;(2)1996—2005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呈逐步改善态势;(3)2005年兰州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综合指数为0.4574,仍处于临界状态。研究结论:基于PSR模型评价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可以减少主观性影响,客观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小虎  赵素霞  郭增长  牛海鹏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以焦作市为例,从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角模型定量分析2000-2010年焦作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及趋势。研究表明:①2000-2010年焦作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不断增强,经历一般健康、很健康、非常健康三个阶段;②焦作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存在四个明显趋势:T2、T1、T3、T2,2000-2004年呈现T2趋势,2004-2008年呈现T1趋势,2008-2009年呈现T3趋势,2009-2010年呈现T2趋势;③同时由于人均耕地、万元GDP能耗、林木覆盖率、环保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睿璞  关江华  
在界定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法评价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并以深圳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3年深圳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综合指数逐年提高,健康等级经历了"不健康-临界状态-亚健康"的演变过程;土地利用系统压力指数总体变化平稳,而系统状态指数与响应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垃圾处理率、城市绿地覆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性评价综合指数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较高,说明城市环境与土地利用健康状况紧密相关。指出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用地政策应注重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综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聂雷  王圆圆  邵子南  吴延瑞  刘秀丽  
城市群是当前及未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集聚区,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土地需求的关键之举。论文以10个城市群1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Tobit模型,考察了金融深化、财政缺口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考虑PM_(2.5)作为非期望性产出的情况下,十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整体偏低,2003-2017年效率均值最高的是成渝城市群,仅为0.711,而排在末位的是中原城市群,低至0.407。(2)从城市群总体样本来看,金融深化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U"形关系,财政缺口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城市群分组样本来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据此,国家在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时,应根据城市群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水平,给予城市群自身政策调整的空间,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保障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中亚  傅利平  陈卫东  
在构建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38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对评价结果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偏低;不同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存在空间差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规模呈正相关。最后,为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为民  唐华俊  陈佑启  张凤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作为一个以土地利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土地利用系统 ,它既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又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 ,集中体现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因此 ,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 ,必须关注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态。本文在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分析基础上 ,提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概念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的本质、目的 ,并初步建立了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框架体系。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曾颖  
中部崛起,投资先行。本文选取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与投资环境的4大类23个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此六大城市的综合投资环境的排序,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家鹏  陈松林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测算2005—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采用核密度函数对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从产业和人口两个角度分析经济集聚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和直接冲击。结果表明:(1)2005—2016年间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呈现先收敛后分化的演化特征,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具有显著差异;(2)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出单门槛效应,表明适度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导致促进作用下降甚至出现负向影响;(3)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自身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直接冲击都是从开始就达到顶峰而后收敛为0,而第二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则是先负向冲击后持续正向冲击。城市群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时,既要充分发挥经济集聚的正面环境效应,也要重视不同经济集聚的适度性和动态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贾琦  运迎霞  尹泽凯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颁布并已进入实施阶段,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与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为例,分别建立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构建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时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中超过九成的城市处于中低度协调阶段,且于2005年后呈现不断优化的态势,就城市群内部而言,其表现为相异属性集聚的状态,其协调集聚的程度与自身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总体集聚的空间格局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春晖  马耀峰  白凯  
对旅游流与目的地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整合研究",有利于构建整体旅游复杂系统的理论框架,可有效推动旅游系统内部要素关系、发展演化规律以及供需平衡预测和调控等问题的解决。本文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入境旅游为例,构建旅游流与城市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1993-2012年六大典型城市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互动关联耦合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分析了系统内部要素耦合作用强度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入境旅游流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游客流量和流速,目的地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和目的地经济环境;(2)典型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长期处于磨合发展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燕守广  李辉  李海东  张银龙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功能极其重要或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脆弱的区域,是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以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覆被和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同类型土地利用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水域、人工表面、湿地和草地,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并逐年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2000—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平均值为53.83,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处于亚健康水平,并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3)陆域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较高,相反,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相对较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