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9)
- 2023(11933)
- 2022(10599)
- 2021(9871)
- 2020(8125)
- 2019(19005)
- 2018(19050)
- 2017(37012)
- 2016(20241)
- 2015(22702)
- 2014(22978)
- 2013(22757)
- 2012(20987)
- 2011(18794)
- 2010(18577)
- 2009(16495)
- 2008(15506)
- 2007(13314)
- 2006(11630)
- 2005(9905)
- 学科
- 济(80611)
- 经济(80527)
- 管理(57011)
- 业(51037)
- 企(40463)
- 企业(40463)
- 方法(35547)
- 数学(30804)
- 数学方法(30458)
- 农(22678)
- 中国(22595)
- 学(20772)
- 地方(19827)
- 环境(17497)
- 财(17013)
- 业经(16836)
- 农业(15761)
- 和(13582)
- 理论(13288)
- 划(12156)
- 制(12155)
- 贸(12066)
- 贸易(12058)
- 技术(11795)
- 易(11589)
- 务(10643)
- 财务(10578)
- 财务管理(10562)
- 土地(10104)
- 资源(10070)
- 机构
- 大学(281114)
- 学院(278712)
- 管理(113794)
- 济(104405)
- 经济(101780)
- 理学(98950)
- 理学院(97786)
- 管理学(95985)
- 管理学院(95498)
- 研究(92646)
- 中国(67619)
- 京(61993)
- 科学(60881)
- 农(46136)
- 所(45803)
- 业大(45095)
- 财(44668)
- 中心(43052)
- 研究所(42229)
- 江(40059)
- 北京(39029)
- 范(38699)
- 师范(38332)
- 财经(36802)
- 农业(36182)
- 院(34511)
- 经(33481)
- 州(33273)
- 师范大学(31288)
- 经济学(30056)
- 基金
- 项目(201096)
- 科学(157405)
- 基金(145125)
- 研究(145089)
- 家(126716)
- 国家(125692)
- 科学基金(108307)
- 社会(89649)
- 社会科(84792)
- 社会科学(84769)
- 基金项目(79153)
- 省(78459)
- 自然(72513)
- 自然科(70760)
- 自然科学(70746)
- 自然科学基金(69421)
- 划(66884)
- 教育(65526)
- 编号(59884)
- 资助(58653)
- 成果(46917)
- 重点(44539)
- 部(43056)
- 发(42847)
- 创(41117)
- 课题(40643)
- 科研(38383)
- 创新(38378)
- 大学(37042)
- 计划(36729)
共检索到397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萌 任立 陈银蓉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系统动力学 仿真 低碳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萌 任立 陈银蓉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其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相对来说更加明显。研究结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积极研发先进的低碳科学技术是武汉市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系统动力学 仿真 低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董捷
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测算其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对城市圈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和脱钩模型对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表明:2002-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是提高的,2010年为0.8051,年均增长2.06%,但其内部城市单元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明显;2002-2010年城市圈土地利用平均碳排放强度逐年增加,2010年为0.1008万t/km2,年均增长10.42%,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呈高度正相关,总体上处于未脱钩状态,但已有明显脱钩趋...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柯小玲 郭海湘 龚晓光 刘晓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的复合生态系统,它的生态安全性更加脆弱。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城市生态安全预警研究,首先采用PSR概念模型建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系统动力学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安全仿真模型,并以武汉市为样本,通过系统流图、方程及其仿真揭示该市2004—2020年的生态安全演化趋势,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2004—2020年武汉市生态系统呈现逐年好转的趋势,大致经历了先下降再波动回升最后稳步提升三个发展阶段,这是生态安全压力、生态安全状态和生态安全响应三个层面不同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城市生态安全 系统动力学 仿真 预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后建 王学雷 宁龙梅 芦云峰
分析了1996~2001年武汉市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采用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发现:①在研究期内,研究区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减少最多,达12.32×103hm2,林地、湿地和建设用地在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多,为11.70×103hm2;②ESV由1996年的457.74×107元减少到2001年的456.14×107元,5年减少1.61×107元;③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的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原材料和娱乐文化在增加,气候调节增...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彭艳丽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解决城市面临的水患问题,我国许多城市都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武汉市在试点过程中,对项目用地预审、上报审批等管理进行了探索,希望此探索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2015年武汉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通过两年的建设,其工作总体可以概括为:"一个规划,两片试点,一批
关键词:
土地 海绵城市 武汉市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彭艳丽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解决城市面临的水患问题,我国许多城市都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武汉市在试点过程中,对项目用地预审、上报审批等管理进行了探索,希望此探索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2015年武汉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通过两年的建设,其工作总体可以概括为:"一个规划,两片试点,一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棚宇 王秀兰
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文运用功效系数法,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数学模型。首先,从经济、社会与生态三方面综合筛选评价指标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效态及其满意值与不允许值;最后,通过Excel软件计算各指标功效系数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功效系数,并以武汉市为实证,进行了模型实用性与可信度的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功效系数法 武汉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建新 龚健 高静 冶琴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韦 张翼峰 付雄武 吴不为
土地是国家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何合理规划土地,实时跟踪、动态监控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土地管理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准确掌握土地信息,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基础,《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依靠信息技术进步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构建和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武汉市作为特大城市的代表之一,是国内较早实施土地储备制度的城市。在国土资源部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强化信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郑依玲 谢波 南贤淑 安子豪
城市大规模用地更新给交通安全带来了重大影响。以武汉市为例,运用聚类分析和负二项模型识别交通事故的高发区,分析土地利用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交通事故高发区具有人口密度高、居住用地比例高和土地利用混合程度高等特征,城市交通事故与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地、土地利用混合度正相关,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负相关,交通流量是土地利用影响交通事故的中介变量,以此为基础提出交通安全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昀凯 刘胜华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主要经济发展地区的雾霾天气不断爆发,使我国的大气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PM2.5作为雾霾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日渐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随着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因此无论从法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生态资源保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土地利用与PM2.5的相关研究都显得相当重要。研究目的:分析武汉市各类用地类型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程度。研究方法:使用ENVI与ArcGIS对武汉市2013年MODIS气溶胶产品进行空间分析与插值处理,再应用SPSS将其与武汉市2013年10个观测点的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捷 魏旭华 陈恩
碳减排责任分摊是制定碳减排政策的基础,亦是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为合理明确各区域碳减排责任,从土地利用碳排放地域差异视角入手,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构建IFCAM模型,尝试在2020年武汉城市圈碳减排目标下划分各县区的碳减排责任,并对其进行可行性检验,以期为武汉城市圈及相关区域的碳减排责任分摊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占城市圈的比例超过70%,且整体呈现出核心-外围递减的分布,各地区差异较明显;(2)3E分摊模型虽然提高了城市圈碳排放的公平性,但整体碳排放效率仅为0.54,相比2015年降低了30.77%,需进一步完善;(3)IFCAM模型在维持整体效率为1且不衰减的基础上,兼顾了3E公平原则,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碳减排压力减小,而增加经济发展效率较低地区的碳减排压力;(4)检验结果显示基于IFCAM模型的2020年武汉城市圈各县市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均达标,整体平均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为19.27%,超过湖北省政府分配的整体18.78%的目标,且分摊结果变异系数较小,整体平均碳排放效率提升,有效的解决了公平和效率的分配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汪洋 代立 周颖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理论框架,探索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影响因子,为城市用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模糊逻辑和因子分解分析。研究结果:2005—2013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性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并以2008和2011年为转折点呈稳步改善态势,土地利用生态效能和土地利用资产价值成为限制城市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论:(1)从隶属度和障碍度角度看,要保持城市发展可持续性,须向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转变,这种转变迅速而明显,表现出显著的转折点;(2)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下,障碍度指标带有可持续性特色,其影响力也较传统要素驱动模式有很大提升,表现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伟 周婕 许峰
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复杂而迅速,采用定量模型对此地域的时空格局进行模拟,在土地规划领域有重大意义。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首先采用DPSIR模型对大城市边缘区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绿地等进行驱动力机制的定性分析,得出每种用地相应的驱动力、压力和状态;进而采用CLUE-S模型,通过用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作用权重系数的求解,模拟时段内各类用地的需求分析与用地变化的动态分配过程,对边缘区的用地演变进行模拟;最后通过用地现状图对模拟用地进行验证,模拟结果基本拟合。在模拟的基础之上,设定了两种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情景模式,即不作任何空间约束的用地演变和进行可持续发展约束的用地演变,有针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