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98)
- 2023(4288)
- 2022(3716)
- 2021(3196)
- 2020(2594)
- 2019(6316)
- 2018(6019)
- 2017(11364)
- 2016(6174)
- 2015(6764)
- 2014(6780)
- 2013(6681)
- 2012(6088)
- 2011(5643)
- 2010(5613)
- 2009(5151)
- 2008(4952)
- 2007(4195)
- 2006(3830)
- 2005(3368)
- 学科
- 济(31576)
- 经济(31550)
- 管理(16388)
- 业(13604)
- 方法(12081)
- 企(10914)
- 企业(10914)
- 数学(10861)
- 数学方法(10706)
- 中国(10270)
- 地方(8366)
- 土地(8242)
- 学(7525)
- 城市(6622)
- 农(6315)
- 环境(5981)
- 业经(5703)
- 财(5580)
- 发(4984)
- 城市经济(4730)
- 经济学(4622)
- 农业(4441)
- 资源(4277)
- 理论(4245)
- 制(4052)
- 和(4003)
- 划(3851)
- 问题(3643)
- 技术(3536)
- 地方经济(3418)
- 机构
- 大学(89932)
- 学院(88760)
- 济(35657)
- 管理(35617)
- 经济(34647)
- 研究(32572)
- 理学(30756)
- 理学院(30337)
- 管理学(29797)
- 管理学院(29641)
- 中国(23628)
- 科学(21640)
- 京(20678)
- 所(16202)
- 农(16055)
- 业大(14991)
- 研究所(14956)
- 中心(14815)
- 财(14559)
- 江(12964)
- 范(12810)
- 农业(12746)
- 北京(12708)
- 师范(12699)
- 院(12574)
- 财经(11922)
- 经(10891)
- 经济学(10627)
- 师范大学(10574)
- 州(10504)
- 基金
- 项目(64708)
- 科学(51538)
- 基金(47132)
- 研究(44698)
- 家(41780)
- 国家(41506)
- 科学基金(36012)
- 社会(29423)
- 社会科(28032)
- 社会科学(28016)
- 省(25917)
- 基金项目(25847)
- 自然(23890)
- 自然科(23315)
- 自然科学(23312)
- 自然科学基金(22830)
- 划(22075)
- 教育(19475)
- 资助(18253)
- 编号(17035)
- 重点(14748)
- 发(14354)
- 部(13745)
- 创(13013)
- 计划(12602)
- 国家社会(12448)
- 创新(12343)
- 成果(12316)
- 课题(12279)
- 科研(12201)
共检索到1279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鲍新中 刘澄 张建斌
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目标出发,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利用效率 综合评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勇 任志远 樊新生
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土地有序利用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县区为基本单元,从土地资源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对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关联指数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空间格局分析,采用两者耦合研究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了类型区划分。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值具有较强的集中与分异特征,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互斥性,社会经济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郑州市、洛阳市市辖区和邻近郊县,部分地级市的中心市区也相对较高,资源环境热点区域主
关键词:
土地分区 综合评价 类型划分 中原城市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进 黄志基 贺灿飞 王伟凯
基于规模、结构和集约三维视角,构建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发育程度相对较好的16个城市群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益中等,空间差异性大。采用熵权法计算规模、结构和集约三大因素的得分,再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将中国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益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高效城市群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突出;中等城市群以规模效益为主,结构效益次之,集约效益偏低;部分低效城市群仅结构效益尚可。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梁本哲 王占岐
从"两型社会"的视角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常用的德尔菲咨询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趋势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间发展的差异性较明显,9个城市正经历4种土地利用阶段;受区位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具有典型的圈层效应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基于"两型社会"特征的建设成效显著,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环境效益均取得了较大的正向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梁本哲 王占岐
从"两型社会"的视角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常用的德尔菲咨询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趋势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间发展的差异性较明显,9个城市正经历4种土地利用阶段;受区位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具有典型的圈层效应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基于"两型社会"特征的建设成效显著,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环境效益均取得了较大的正向发展,但是城市圈内部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性趋向扩大化;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圈整体在2030年左右才能实现武汉市2015年的土地利用水平。针对研究结果,以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科学用地水平、加强环境治理力度以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形成可持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任佳
在美国,土地利用的第一步是综合规划方案。综合规划是制定城市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准则和空间策略,为城市的各分区和系统的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性框架。综合规划通常既包含以文字阐明的政策也包含图籍。综合规划的正文一般阐述所采取的土地利用政策,图籍则标明应当在何处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活动。综合规划的程序合理的规划程序在规划过程中非常重要,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珠 张琳 叶晓雯 张燕
在TOPSIS方法下,充分考虑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结合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造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0年的农用地综合效益、建设用地综合效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①我国土地利用效益偏低,2010年全国平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仅约0.28;②我国土地利用"成本投入—效益产出"比过高;③我国地域差异显著,农用地综合效益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建设用地综合效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高效益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瑜馨 张锦宗
文章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从6大方面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助Matlab6.5,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之间、各省份样本之间及指标与样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主要受以农地机械化水平、粮食单产和单位农用地产值为表征的第一主因子和以单位农用地产值、地均产值、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建设用地地均产值为表征的第二主因子的控制,土地利用质量与资源丰度方面的因素作用微弱。依据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中国31个省份可分为7类。通过对应分析,可以对控制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因素及中国各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空间分布状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以利于对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之处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飞 陈士银 吴明发 钟来元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提和基础。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熵权法、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度分析模型对湛江市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则明显降低;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不高,属于基本协调状态;最后,还提出了加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综合效益 协调度 湛江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范建双 虞晓芬 赵磊
文章采用基于F?re-Primont指数的DEA方法对浙江省33个地级市和县级市1999-2012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进一步对城市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在1999-2012年间增长了28.91%;截至2012年底,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最高的是温岭市(0.467),最低的是绍兴市(0.220);浙江省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基本呈现出比较平稳的发展态势,并有微幅下降。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于残余规模效率的提高,而技术效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范业婷 鲁成树 方晨
合肥市作为全国唯一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研究其土地利用效率及时序变化状况,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节约集约制度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运用DEA模型,从土地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合肥市2001-2011年土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值位于0.75~1.0之间,土地利用效率整体较高;土地利用的非DEA有效年份,主要是由于土地投入要素配置不够合理,资金冗余比土地和劳动力冗余程度高造成的。今后可通过优化资金配置和加强技术改革力度提高合肥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率。
关键词:
节约集约用地 土地利用效率 合肥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诗琦 王瑄
为了确定不同土地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北方土石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人工林地、封山育林、坡改梯、谷坊、撂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等手段研究土壤蓄水能力、土壤养分特征差异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样地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个样地土壤容重在1.24~1.37g·cm~(-3)之间,撂荒地最大,人工林地最小;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增大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毛管孔隙度依次为人工林地>坡改梯>谷坊>封山育林>撂荒地,土壤有效含水率依次为人工林地>坡改梯>封山育林>谷坊>撂荒地。土壤总库容和土壤最大有效库容均以人工林地最好,其数值分别为1459.29t·hm~(-2)和1339.5t·hm~(-2);土壤死库容表现为封山育林(134.03t·hm~(-2))>谷坊(126.14t·hm~(-2))>人工林地(119.79t·hm~(-2))>坡改梯(102.52t·hm~(-2))>撂荒地(100.44t·hm~(-2)),撂荒地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低;土壤兴利库容和滞洪库容在1127.06~1241.78t·hm~(-2)和58.28~167.21t·hm~(-2)之间。封山育林、人工林地、坡改梯、谷坊土壤有机质相比于撂荒地(9.39g·kg~(-1))分别提高59.42%、49.09%、36.74%、24.07%;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所不同,表现为封山育林>人工林地>坡改梯>谷坊>撂荒地,说明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人工林地、封山育林、坡改梯、谷坊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比撂荒地(0.421)分别提高31.83%、31.59%、17.58%、17.34%;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能提高土壤质量,以人工林地和封山育林效果最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书成 濮励杰
研究江苏土地利用效益空间分异特征对制定差异化土地利用战略从而实现全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控,促进区域之间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了以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为总目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子目标,包括22个评价因子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各县(市)进行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评价,根据两者的组合状态将江苏分成高效协调区、中效基本协调区和低效基本协调区三大类型区。整体上看,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协调度有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引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和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聂雷 郭忠兴 刘秀丽
基于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面板Tobit模型,从全部城市、不同类型城市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了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价格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公共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建设用地价格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为正U型关系。分城市类型来看:降低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能够提高区域综合型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公共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与工业主导型、其他类型城市的用地效率关系分别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对资源型城市、区域综合型城市的用地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与其他类型城市呈正U型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朝旗 金晓斌 周寅康
将主成分分析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相结合应用于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首先,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视角构建了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体系;其次,提出主成分TOPSIS法的研究思路和评价方法;最后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县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程度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同时经济承载能力是其首要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