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49)
2023(9736)
2022(8205)
2021(7467)
2020(6014)
2019(13629)
2018(13047)
2017(25570)
2016(14048)
2015(15137)
2014(14685)
2013(14481)
2012(13356)
2011(12050)
2010(12168)
2009(11262)
2008(11103)
2007(9838)
2006(8877)
2005(7750)
作者
(40971)
(34415)
(34136)
(32410)
(21958)
(16492)
(15322)
(13367)
(13104)
(12173)
(11777)
(11260)
(11044)
(10768)
(10682)
(10542)
(10397)
(10202)
(9950)
(9732)
(8667)
(8280)
(8094)
(7915)
(7826)
(7613)
(7471)
(7372)
(6784)
(6736)
学科
(57436)
经济(57367)
(40931)
管理(40648)
(31019)
企业(31019)
方法(21086)
中国(19742)
数学(18694)
数学方法(18503)
(18340)
(14433)
地方(13192)
农业(12815)
业经(12350)
(12019)
(11842)
贸易(11838)
(11521)
(11132)
(10323)
环境(9392)
土地(9030)
技术(8997)
(8689)
(8433)
银行(8402)
(8059)
财务(8040)
财务管理(8027)
机构
学院(198754)
大学(197208)
(85397)
经济(83625)
管理(78260)
研究(70919)
理学(67777)
理学院(66959)
管理学(65978)
管理学院(65589)
中国(52863)
科学(43590)
(41891)
(38276)
(37629)
(35463)
研究所(32399)
业大(32195)
中心(31943)
农业(30324)
财经(30035)
(29971)
(27426)
(26272)
经济学(25957)
北京(25805)
(25441)
师范(25128)
经济学院(23517)
(23227)
基金
项目(136842)
科学(108773)
基金(101535)
研究(95275)
(90545)
国家(89778)
科学基金(76808)
社会(63698)
社会科(60517)
社会科学(60501)
基金项目(53991)
(52190)
自然(50882)
自然科(49746)
自然科学(49730)
自然科学基金(48850)
(45267)
教育(42280)
资助(40360)
编号(36700)
重点(30693)
(30090)
(30056)
成果(28472)
(28364)
国家社会(26858)
创新(26563)
科研(26034)
课题(25714)
计划(25554)
期刊
(92850)
经济(92850)
研究(57563)
中国(40225)
(34378)
学报(32043)
科学(31758)
管理(27482)
(26668)
大学(23870)
学学(23027)
农业(22778)
(18804)
金融(18804)
业经(16018)
经济研究(15285)
教育(14860)
财经(14448)
问题(14000)
技术(13848)
(12478)
(11525)
(10256)
资源(10155)
现代(9911)
科技(9624)
(9398)
(9393)
商业(9371)
国际(9219)
共检索到291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骆永民  张越  
随着人口红利的不断消失,劳动力资源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土地是城市管理者掌握的核心资源,所以城市土地使用策略往往是管理者经营城市的核心策略,也自然会对劳动力流动产生重要影响。将城市土地使用策略分为面积策略和价格策略两类,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条件logit模型开展实证研究表明:为吸引劳动力流入,政府最优的面积策略是扩大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占比,最优的价格策略是相对降低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上述最优策略对年轻、高学历、高技能、未婚的劳动力影响更大;采用降低工业用地价格的策略在东部地区或超大特大城市中更为有效,采用增加工业用地面积的策略在西部地区或较小城市中更为有效。因此,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城市需重点增加工业用地供给来吸引劳动力流入,东部发达城市应进一步降低工业用地价格来留住劳动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卫民  韩培培  
利用2014年、2016年、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职业向上流动,在采用工具变量、替换变量、改变模型设定等一系列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流动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女性、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互联网使用促进职业向上流动的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通过降低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个人职业技能、改善劳动力就业偏好来影响农村劳动力职业流动。为充分发挥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流动的促进作用,政府部门应加强互联网技能培训,完善农村非农就业扶持政策,优化农村地区创业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职业向上流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志新  张秀丽  冯美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本文选取1987-2017年中国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和对外劳务输出人数年度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验证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探究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劳动力跨国流动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协整检验证明二者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劳动力价格是劳动力跨国流动变化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劳动力跨国流动对劳动力价格增长率的脉冲响应由正变负;进一步得出劳动力价格上涨率对劳动力跨国流动变化率的贡献度最终稳定在14%左右,说明劳动力价格上涨对劳动力跨国流动变化的影响显著。除此之外,劳动力跨国流动还会受自身影响。据此,本文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亦扬  张文武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和177个城市匹配的微观数据,从异质性视角对城市规模、政策筛选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具体表现为,城市规模每增加1%,农村劳动力流入的概率增加0.21%~0.59%。但上述效应具有政策筛选异质性,明确的劳动力政策有利于吸引高技能农村劳动力,模糊性的政策则更有利于低技能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规模与政策筛选对农村劳动力流入的作用在不同地区表现各异,在东中部地区显示为对农村劳动力流入的促进作用,但在西部地区则不利于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入。研究结论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重战略背景下优化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设计提供了证据支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亦扬  张文武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和177个城市匹配的微观数据,从异质性视角对城市规模、政策筛选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规模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具体表现为,城市规模每增加1%,农村劳动力流入的概率增加0.21%~0.59%。但上述效应具有政策筛选异质性,明确的劳动力政策有利于吸引高技能农村劳动力,模糊性的政策则更有利于低技能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规模与政策筛选对农村劳动力流入的作用在不同地区表现各异,在东中部地区显示为对农村劳动力流入的促进作用,但在西部地区则不利于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入。研究结论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重战略背景下优化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设计提供了证据支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选明  张炜  陈汐菡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受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这一结果在利用工具变量回归、处理效应模型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保持稳健:互联网使用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互联网使用对不同性别、学历和代际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在影响机制上,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信息搜寻机制与工作获取机制作用于劳动力的流动。基于此,本文提出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以及努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互联网使用技能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莉  何晶  马润泓  
中国房价持续增长,远远超过工资的增长。那么房价有没有抑制外来劳动力的流入呢?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在理论上,本文论证了房价的拉力作用和阻力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房价作为备择城市的城市特征信号降低了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拉力,另一方面是房价作为居住成本压缩可支配收入所产生的阻力,两种作用最终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先吸引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在实证上,本文使用2012年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2000—2012年250个地级市的房价数据匹配出一个房价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库,发现房价对劳动力流动确实存在"倒U型"影响。考虑到内生性问题,控制了房价测量误差、流出地特征、流动动机等因素后结果依然稳健。并且,本文重点考察了劳动力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家庭阶层、户籍等各种异质性的影响,发现高技能劳动力的倒U型拐点更小,对房价更敏感,原因在于其购房需求更强;倒U型影响主要作用在大城市,且沿海城市劳动力流动的倒U型拐点更大。当前除部分一线城市外,大部分城市的房价表现出对劳动力的拉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莉  何晶  马润泓  
中国房价持续增长,远远超过工资的增长。那么房价有没有抑制外来劳动力的流入呢?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在理论上,本文论证了房价的拉力作用和阻力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房价作为备择城市的城市特征信号降低了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拉力,另一方面是房价作为居住成本压缩可支配收入所产生的阻力,两种作用最终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先吸引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在实证上,本文使用2012年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和2000—2012年250个地级市的房价数据匹配出一个房价如何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数据库,发现房价对劳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武优勐  
随着国民收入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地方公共服务质量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05—2016年我国265个城市面板数据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数据,分析了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入呈现倒U形关系,即随着集聚水平提高,其边际效应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弱;第二,这种影响在个体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方面具有异质性,即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较高文化程度、较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而言更具有吸引力。本文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城市公共服务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理,为劳动力流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金波  
基于200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市场潜能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市场潜能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市场潜能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具有空间倒"U"结构,其特征满足"威廉姆森"假说。进一步计算市场潜能的拐点值发现,在不同的空间权重下超过90%的样本位于拐点值左侧的递增区间,这表明市场潜能对本地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向效应,且在东部地区表现突出,而在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弱。在考虑市场潜能的空间溢出效应后,本地市场潜能对邻近地区的劳动力"虹吸效应"明显,具体表现为"空间竞争",并且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这种"空间竞争"在东部地区表现得更为强烈,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市场潜能对邻近地区争夺劳动力资源的空间竞争有所减弱。最后,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市场潜能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经济集聚与公共服务机制。结果表明,市场潜能通过集聚效应与公共服务效应可以有效吸引劳动力流入,扩大了地区劳动力存量规模,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假说。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叶金珍  黄宏伟  
中国实行以秦岭—淮河为地理界线的南北差异化供暖政策,但随着南方冬季低温频发,南方供暖的呼声愈发高涨。那么,供暖城市是否更具有人才吸引力?围绕集中供暖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遵循理论-实证的技术路线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理论上,将供暖作为一种产品,加入新经济地理学的自由企业家模型,并借助Matlab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证上,运用宏观数据,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空间断点,依次建立空间断点模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结果表明:相较于不供暖的城市,冬季供暖的城市对劳动力的吸引力相对更大;然而,若供暖城市在冬季的最低气温过低,则该城市通过供暖吸引劳动力的优势会被抵消;即便一个城市的集中供暖污染了空气,但冬季供暖总体上仍然能正向提升该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供暖与冬季最低气温的交互影响主要对本区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相邻区域无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地,运用CLDS的个人微观数据,建立Logistic方法进行回归,结果发现,北方的集中供暖间接地促进了劳动力流入,尤其是对家乡原本就供暖的流动劳动力更具有吸引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忠东  王建平  
文章探讨了家庭决策下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失业的影响,认为劳动力回流会降低流入者的现存失业率进而拉低城镇总体失业率。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作者对城镇失业与其相关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就失业概率而言,农村流入人口远低于城镇居民;镇居民低于市居民;女性高于男性;年轻组远高于其他年龄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总体最低,但高校新近毕业生却较高。另外,区域发展模式影响其失业模式。失业水平在东北、武汉、重庆老工业基地出现了本地居民、农民工和总体均高的"三高"模式,在京、津、沪和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本地居民高、农民工低和总体居中的"高低中"模式,仅在国有、私营、和"三资"企业平衡发展的华东沿海地区出现了本地居民低、农民工低和总体低的"三低"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成超  唐德祥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和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流动距离、预期收益、人力资本比率对省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并由此得出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海峰  张家滋  姚先国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仍面临不少现实约束,其中住房条件是一个重要方面。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微观数据、人口普查数据和城市统计资料,文章首先探讨住房成本的空间演化过程,随后实证研究城市住房成本(以房价—收入比,房租—收入比衡量)对劳动力流动行为的影响。空间关联分析指数(Getis-Ord Gi*)显示,城市住房成本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强,冷热点区域的转换与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密切相关。进一步使用条件Logit估计发现:平均而言,住房成本上升显著降低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意愿,尤其是对低学历劳动力、年轻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而言,住房成本上升对流入意愿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就政策启示而言,文章的分析表明降低公租房和廉租房等城市保障性住房准入门槛,提高其覆盖率,将有助于推动人口向城市的集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志彬  徐玉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