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90)
- 2023(17027)
- 2022(14798)
- 2021(13704)
- 2020(11466)
- 2019(26565)
- 2018(25979)
- 2017(50953)
- 2016(27383)
- 2015(30479)
- 2014(30238)
- 2013(29875)
- 2012(27478)
- 2011(24551)
- 2010(24324)
- 2009(21893)
- 2008(21108)
- 2007(18122)
- 2006(15738)
- 2005(13444)
- 学科
- 济(117994)
- 经济(117875)
- 管理(76531)
- 业(73087)
- 企(60120)
- 企业(60120)
- 方法(55591)
- 数学(49409)
- 数学方法(48830)
- 农(30940)
- 中国(29650)
- 财(28187)
- 地方(25903)
- 业经(25070)
- 学(24846)
- 贸(23091)
- 贸易(23080)
- 易(22405)
- 农业(20057)
- 制(18830)
- 技术(17554)
- 环境(17535)
- 务(17406)
- 财务(17336)
- 财务管理(17292)
- 理论(17065)
- 企业财务(16404)
- 和(16347)
- 产业(15192)
- 融(14886)
- 机构
- 大学(382590)
- 学院(381359)
- 济(157142)
- 管理(154810)
- 经济(153971)
- 理学(135769)
- 理学院(134261)
- 管理学(131881)
- 管理学院(131203)
- 研究(125359)
- 中国(91733)
- 京(80724)
- 科学(77602)
- 财(69142)
- 所(60648)
- 农(59529)
- 中心(57909)
- 江(57899)
- 业大(57322)
- 财经(57018)
- 研究所(55680)
- 经(52149)
- 范(49569)
- 北京(49451)
- 师范(49052)
- 经济学(48681)
- 院(46925)
- 农业(46641)
- 经济学院(44364)
- 州(43927)
- 基金
- 项目(272834)
- 科学(216626)
- 基金(200889)
- 研究(196546)
- 家(174986)
- 国家(173654)
- 科学基金(151199)
- 社会(126419)
- 社会科(120136)
- 社会科学(120106)
- 基金项目(107208)
- 省(105588)
- 自然(99444)
- 自然科(97183)
- 自然科学(97163)
- 自然科学基金(95430)
- 教育(89772)
- 划(88807)
- 资助(82978)
- 编号(78355)
- 重点(60999)
- 成果(60981)
- 部(60520)
- 发(57883)
- 创(56323)
- 课题(53438)
- 国家社会(52753)
- 创新(52644)
- 科研(52360)
- 教育部(52140)
- 期刊
- 济(161283)
- 经济(161283)
- 研究(107914)
- 中国(66705)
- 学报(58629)
- 科学(55316)
- 管理(54568)
- 农(52116)
- 财(50875)
- 大学(44869)
- 学学(42527)
- 农业(36242)
- 教育(35777)
- 技术(32873)
- 融(29187)
- 金融(29187)
- 业经(27239)
- 财经(27194)
- 经济研究(26350)
- 经(23298)
- 问题(23020)
- 理论(19155)
- 业(18652)
- 技术经济(18359)
- 统计(18321)
- 资源(18172)
- 科技(17952)
- 图书(17838)
- 实践(17510)
- 践(17510)
共检索到539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霞 王慧英 曹逢羽 季鹏
土地既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载体又是空间约束,土地价格上涨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多重影响。选取2005—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析城市土地价格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土地价格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第二,地价上涨通过对第二产业的挤出效应及对第三产业的集聚效应来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第三,地价上涨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非线性影响,存在促进作用递减的双门槛效应。基于地价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差异化定价和合理控制地价的角度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及优化升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山桂 张苗 王健
研究目的:刻画、分析土地价格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本地与溢出影响。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城市之间的产业转型升级存在显著的负向互动影响,城市间的产业转型升级并未出现协同演进,相反,演变过程呈现出类似"零和博弈"的特点。(2)总体层面上,土地价格的提升推动了本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抑制了周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不利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演进。(3)分用途层面上,商服、住宅用地价格的提升未能有效促进本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但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产生了明显的负向影响;工业用地价格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本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但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没有明显影响。研究结论:政策工具层面,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可以适度提升其工业用地价格;对于较高的城市,则可以降低其商住用地价格,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制度安排层面,应通过财税、政绩考核、土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联动改革,减轻土地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娟锋 贾生华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本文构建了一个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以长江三角洲区域内25个城市的524宗住宅土地出让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各城市住宅土地的平均价格。计量结果显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强度、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和城市住宅开发量三个决定因素对于解释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有显著性的贡献。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和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对住宅土地价格有正的影响,城市住宅开发量对住宅土地价格有负的影响,这三个变量可以解释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54.30%。
关键词:
城市住宅土地 价格差异 决定因素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恩泽 冷彦润 康志勇
本文通过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24个地级市和1个直辖市为样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6年银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银行业集聚和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经济增长具有负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认为银行业集聚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形成规模报酬和外部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而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在短期内促使邻近地区银行业资源向竞争激烈的地区集聚,导致邻近地区银行业资源供求不匹配,抑制了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结合调节中介效应模型,以银行业结构性竞争作为中介变量,本文发现随着地区银行业集聚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结构性竞争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弱。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殷醒民 陈昱
区域如何扩大FDI所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考虑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实际的计量模型,利用1990—2005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市级面板数据来分析FDI在长三角地区是否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及其传导途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技术溢出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影响有显著的正效应,并且这种正效应具有鲜明的人力资本特征,即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地区是通过与当地的人力资本结合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因而,提高区域的人力资本供应数量不仅能够扩大技术扩散效应,而且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祥建 唐炎华 徐晋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是指上海市全部、江苏南部与中部地区和浙江东北部地区,该区域总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约占全国的6%。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通过交通网络、商品网络、技术网络、资金网络、人才网络和信息网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的城市群体系。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跃刚 张弛 吴艳
知识溢出在长三角城市间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Moran指数和LISA分析展示长三角知识溢出的空间格局,基于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技术邻近和信息邻近,利用长三角的空间面板数据,选取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并对参数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解,研究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长三角知识溢出的空间格局以上海为中心,苏州、杭州、南京、宁波为副中心,呈现Z形分布,集聚程度越来越高;(2)长三角存在显著的知识溢出效应,技术邻近和地理邻近的作用较强,信息邻近的作用较低,而经济邻近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知识溢出效应 多维邻近性 长三角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世俊 叶舒娟 王秉建
文章依据经济地理学经典理论,借助区域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三大核心城市上海、南京和杭州的对外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计算,对计算结果的聚类分析,为划分三大核心城市的各自腹地范围提供了依据。基于三大核心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状况和空间辐射范围,提出了泛长三角城市群的整合模式,归纳演绎出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整合架构,以期对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使之更好的发挥其在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
泛长三角 城市群 经济联系强度 空间整合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殷德生 唐海燕 毕玉江
地理位置的相邻性、经济规模的相似性以及城市化水平的相似性等空间因素对一个区域内各地方的财政支出及其结构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直接决定着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和路径。文章在理论上刻画了相邻地区之间财政支出及其结构的空间外溢效应形成机制,并以跨行政区划区域一体化的典型案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样本,计算了地理空间和经济空间的权重矩阵,估计了各地方财政总支出的跨境溢出效应,结果发现,相邻地区的财政支出每增加1%,本地区的财政支出增加0.64%-0.72%。文章还进一步估计了各地方生产性支出的空间外溢效应及其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以及教科文卫、社会福利等民生项目支出的空间外溢效应,为地方政府如何合...
关键词:
跨境溢出效应 地方财政支出 区域一体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宸睿 符海月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2002-2014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结构演变和空间集聚格局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集聚区的经济溢出效应。研究表明:2002-201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结构演变过程表现出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呈阶梯状发展态势;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高的单元日趋集中,空间集聚格局明显,区内差异逐渐缩小,上海、苏锡常地区形成了高水平集聚区,苏北、浙南等大部分县域一直是低水平集聚区;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各集聚区都具有溢出效应,高水平集聚区经济溢出效应明显高于其他集聚区,土地利用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英明
产业空间集聚所获取的集聚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区产业定位的重要因素。地区间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所获取的专业化经济利益,是决定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的空间集聚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即集聚经济结构,地区间产业的竞争与合作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即偏离经济结构,产业的集聚经济结构和偏离经济结构影响到地区产业的增长。依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部门的具体数据,构建增长模型,分析制造业集聚经济结构和偏离经济结构对城市群产业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詹军
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从时空角度分析了旅游经济差异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2008—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缩小;第二,长三角城市群内大部分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核心—边缘结构稳定;第三,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形成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旅游经济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朝林 张敏 张成 张晓明 陈璐 汪淳
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首要的全球区和全球城市形成地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布局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
关键词:
全球城市区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如波 任胜钢 蔡立燕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基于长江三角洲35个城市2010-2013年的工业数据,通过将工业生态系统分解为工业经济、环境、能源三个子系统,采用网络DEA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35个城市工业生态系统及三个子系统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就工业经济子系统而言,工业经济高效率城市出现密集,形成了以上海等城市为中心的"M"形分布;就环境子系统而言,环境高效率城市主要分布在以太湖为中心、长江沿岸及杭州湾沿线的地区;就能源子系统而言,以上海、苏州等城市能源效率较高,其它城市能源效率较低且效率水平差异较小;就工业生态系统而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呈现三阶梯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如波 任胜钢 蔡立燕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基于长江三角洲35个城市2010-2013年的工业数据,通过将工业生态系统分解为工业经济、环境、能源三个子系统,采用网络DEA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35个城市工业生态系统及三个子系统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就工业经济子系统而言,工业经济高效率城市出现密集,形成了以上海等城市为中心的"M"形分布;就环境子系统而言,环境高效率城市主要分布在以太湖为中心、长江沿岸及杭州湾沿线的地区;就能源子系统而言,以上海、苏州等城市能源效率较高,其它城市能源效率较低且效率水平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