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98)
- 2023(10463)
- 2022(8189)
- 2021(7214)
- 2020(5821)
- 2019(13223)
- 2018(13003)
- 2017(25289)
- 2016(13888)
- 2015(15644)
- 2014(15782)
- 2013(15246)
- 2012(13802)
- 2011(12462)
- 2010(12659)
- 2009(12129)
- 2008(12117)
- 2007(10996)
- 2006(10014)
- 2005(9478)
- 学科
- 济(62973)
- 经济(62879)
- 管理(45526)
- 业(39835)
- 企(34870)
- 企业(34870)
- 方法(21271)
- 中国(20133)
- 数学(18363)
- 数学方法(18177)
- 制(17759)
- 财(17345)
- 业经(16249)
- 农(15716)
- 体(12478)
- 地方(11930)
- 学(11874)
- 银(11059)
- 银行(11045)
- 融(10851)
- 金融(10849)
- 行(10558)
- 务(10347)
- 体制(10333)
- 财务(10311)
- 财务管理(10291)
- 企业财务(9873)
- 土地(9861)
- 农业(9744)
- 环境(9196)
- 机构
- 大学(205140)
- 学院(203071)
- 济(87730)
- 经济(85724)
- 管理(77139)
- 研究(70886)
- 理学(65009)
- 理学院(64251)
- 管理学(63190)
- 管理学院(62804)
- 中国(56582)
- 财(45184)
- 京(44399)
- 科学(39854)
- 财经(34813)
- 所(34637)
- 中心(32501)
- 江(31824)
- 经(31618)
- 研究所(30619)
- 农(30343)
- 经济学(28444)
- 北京(27895)
- 业大(27222)
- 院(26250)
- 财经大学(25987)
- 范(25841)
- 师范(25626)
- 经济学院(25427)
- 州(24789)
- 基金
- 项目(131680)
- 科学(105936)
- 基金(98684)
- 研究(96240)
- 家(85622)
- 国家(84986)
- 科学基金(74062)
- 社会(65208)
- 社会科(61942)
- 社会科学(61924)
- 基金项目(51764)
- 省(49076)
- 自然(46512)
- 自然科(45479)
- 自然科学(45470)
- 自然科学基金(44664)
- 教育(43744)
- 划(42030)
- 资助(39128)
- 编号(37314)
- 成果(30876)
- 制(29990)
- 部(29870)
- 重点(29758)
- 国家社会(28109)
- 发(27859)
- 课题(26666)
- 创(26526)
- 教育部(26105)
- 人文(25152)
共检索到319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曲福田 石晓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新蕾 赵燕霞
[目的]基于土地交易微观数据,测度2004—2017年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地类土地市场化程度及其差异性。[方法]文章运用δ收敛和β收敛对其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全国土地市场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以2010年为界限呈现倒"U"型趋势;不同区域的演变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但区域间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最高,东部次之,东北和西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地类来看,商服用地市场化程度整体平稳上升,工矿仓储用地在2006—2008年上升迅速,住宅用地在2010年以后呈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全国土地市场化程度由西到东递增,但区域间和地类间的土地市场化程度存在非均衡发展;从收敛趋势来看,东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土地市场化程度只存在条件β收敛,西部地区3种收敛均存在;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工矿仓储用地3种收敛都存在。[结论]对不同区域与不同地类土地市场化程度非均衡发展趋势及其收敛性的认识,可为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家庭 张换兆
根据对土地市场的微观模型和帕累托次优条件下的土地供给模型所进行的分析,农民经济利益的损失是可以通过市场行为来弥补的。我们可以将政府投资于征用土地的基础设施费用计入土地的销售价格,将房地产开发商投资于征用土地的基础设施费用计入开发成本和销售价格,按照市场行为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能将此作为城市政府占有农民土地收益的理由。
关键词:
古诺模型 联合市场模型 社会福利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炯 李清杰
研究目的:探讨近年来国有土地市场化供应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趋势,为推进国有土地市场化供应工作提供政策启示。研究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国有土地市场化供应水平的空间布局总体上较为分散,但在局部地区呈现集聚态势。国有土地市场化供应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未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二者相关程度波动明显,呈"升—降—升"态势。(2)国有土地市场化供应水平的总体规模不断上升,在空间上也呈现出显著的扩展态势,扩展速度呈现先降后升趋于平稳的趋势。(3)国有土地市场化供应水平的高值集聚中心在东中西部都出现过,但出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年份多一些。研究结论:空间自相关指数为国有土地市场化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郁玲 周勇
采用情景分析法和市场供求均衡分析法,基于对土地市场不同发育程度、不同市场结构下市场均衡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分析,探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以期为提高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研究表明,随着土地市场由完全竞争向垄断竞争、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转变,市场化程度在降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在下降;市场发育越不完善,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干预越过度,越导致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的进一步降低。因此,应转变土地管理机制,推进土地市场创新,使市场成为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构建以市场配置建设用地为主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尽量消除土地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失灵,全面提高建设用地的配置效率,缓解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的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市场均衡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朱道林
本文围绕土地的本质属性及其对土地市场运行的要求等展开讨论,并提出在实施土地市场化配置过程中,必须遵循土地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公共属性等本质属性及其背后的基本规律,土地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土地经济关系的特殊性等论点。
关键词:
公共属性 生产功能 本质属性 市场化配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钱忠好 牟燕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农地非农化。中国政府着力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强化征地制度的原因在于,试图在既利用征地制度获取所需要的土地和资金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之间寻找平衡。尽管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但是,在现行行政考核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会诱致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从而阻碍土地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一方面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赋予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更多的与事权相匹配的税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钱忠好 牟燕
本文在对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政策变迁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的特征,揭示蕴含其中的政策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是当事人在一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下围绕外部利润相互博弈的结果,而外部利润的产生又与制度环境的变化有关,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性,市场机制在配置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土地市场化的每一次改革,都是相关制度在边际上调整,并沿着不断提升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方向演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关键词:
土地市场化 中国改革 特征分析 制度变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金堂
目前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主要症结在于承包土地不能实现市场化转让,造成土地资源无法得到高效率配置。要实现承包土地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创新,必须对相关风险进行预先研究。承包土地市场化转让的主要风险包括"失地流民"风险、"囤地"投机风险、农村两极分化风险和强买强卖风险等。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应采取六项相应制度对策:(1)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奠定承包土地流转的权利基础;(2)严格承包土地转让市场准入制度,杜绝商业资本进入承包土地市场;(3)建立良好的土地流转市场秩序;(4)调整完善土地税收政策,合理分配土地流转收益,形成集约用地的城市机制;(5)科学设定承包土地市场转让行为的控制条件,消除非理...
关键词:
承包土地 市场化 转让 风险 防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宪法
当前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困境,源于参与土地市场交易的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利益不相容,导致现行土地管理制度运行费用奇高,并使地方政府成为其中矛盾的焦点。要破解这种困局,必须改革现行的耕地保护制度,其调整的方向是要建立农民自己保护自己耕地的机制,关键是提高土地农业利用的比较收益。
关键词:
土地市场化改革 耕地保护制度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军林
权利、均衡与制度变迁一种关于产权起源的非合作博弈解释宁夏大学经济学系李军林一、引言自从R·科思1960年发表了那篇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以来,就把人们对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即权利在经济交易中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分析产权,其...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吴迪
随着中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的深入改革以及国家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不断强化,汇率市场化回归终将成为必然。中国一直以来的强制性汇率制度供给常常引发制度供给过剩或制度供给不足,供给主导型的制度供给同时呈现出鲜明的稳定性与收益最大化的优势和在不同时期出现制度供给不足与过剩的局限性。只有兼顾汇率制度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力求汇率制度的供求均衡,才能使汇率市场化得以实现。
关键词:
制度供求 均衡 汇率市场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罗能生 彭郁 罗富政
基于我国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计算了各城市的土地综合利用效率。结果显示:我国主要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整体上偏低,但呈现出逐渐提升的变化趋势;不同城市之间的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差异较大,土地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土地市场化程度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呈U型关系,随着土地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改善也越来越明显;城市二、三产业比值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土地市场化 城市土地 综合利用效率 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莫晓辉
土地利用要以土地特性为起点土地是承载一切经济、社会和人类活动的基础,合理的土地利用必须以对土地特性的认识为基础。厘清土地市场化配置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关系,明确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也需要以土地的特性为逻辑起点。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砺 张梁
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通过对2003—2008年23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严重阻滞了土地市场化进程。在土地财政模式等相关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不仅无法承担起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角色,其具体行为模式还会使土地市场化改革面临着更大阻力。中国土地市场化进程的根本出路在于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换,这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微观土地市场主体的自身努力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