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83)
2023(7987)
2022(7029)
2021(6477)
2020(5722)
2019(13504)
2018(13454)
2017(25805)
2016(14483)
2015(16564)
2014(16675)
2013(16835)
2012(16045)
2011(14544)
2010(14632)
2009(13561)
2008(13488)
2007(12279)
2006(10592)
2005(9387)
作者
(43295)
(36527)
(36244)
(34593)
(23237)
(17764)
(16733)
(14316)
(13842)
(13037)
(12324)
(12307)
(11724)
(11597)
(11514)
(11306)
(11257)
(10720)
(10681)
(10572)
(9089)
(8934)
(8901)
(8375)
(8336)
(8286)
(8187)
(8028)
(7411)
(7379)
学科
(61623)
经济(61571)
管理(36627)
(33326)
方法(27241)
(24674)
企业(24674)
数学(24499)
数学方法(24290)
(18139)
地方(17799)
中国(17768)
(14087)
(12675)
农业(12095)
业经(11536)
(10823)
贸易(10819)
(10666)
环境(10513)
(10357)
(8883)
(8367)
银行(8336)
理论(8275)
(8158)
财务(8140)
财务管理(8112)
(8082)
金融(8079)
机构
大学(205493)
学院(205319)
(80904)
经济(78759)
管理(75853)
研究(72112)
理学(64584)
理学院(63689)
管理学(62529)
管理学院(62114)
中国(53925)
科学(46898)
(45286)
(40571)
(37534)
(36579)
中心(34661)
研究所(34188)
业大(33771)
(33315)
农业(32224)
财经(28881)
(28822)
师范(28556)
北京(28340)
(28181)
(26021)
(26010)
经济学(24868)
(24156)
基金
项目(137860)
科学(106242)
研究(98553)
基金(97306)
(85520)
国家(84808)
科学基金(71269)
社会(60598)
社会科(57211)
社会科学(57187)
(55112)
基金项目(53074)
自然(46904)
(46890)
自然科(45702)
自然科学(45679)
自然科学基金(44795)
教育(44767)
编号(40646)
资助(39437)
成果(32795)
重点(31223)
(30861)
(29863)
课题(28581)
(27772)
科研(26688)
计划(26372)
创新(26114)
大学(25355)
期刊
(91630)
经济(91630)
研究(59142)
中国(41663)
(36331)
学报(34900)
科学(31131)
(29379)
大学(25072)
农业(24303)
管理(23714)
学学(23621)
教育(20291)
(18281)
金融(18281)
技术(17585)
业经(14704)
问题(14365)
(13721)
财经(13626)
经济研究(13315)
资源(11888)
(11698)
(11059)
(10554)
图书(10358)
技术经济(10082)
理论(9967)
现代(9727)
(9438)
共检索到308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邓少福  杨太保  
通过对近十年来兰州市噪声监测资料的系统分析研究,得出了近十年来兰州市噪声源构成、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和城区各区噪声的污染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原因。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监管、城市规划、技术、声环境网络化建设和宣传教育等方面探讨了针对噪声污染的防治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国璋  方向明  
80年代以来,兰州市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影响了兰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文章认为:工业生产大量用煤、某些企业布局不合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象因素是造成兰州市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并探讨了兰州市大气污染的治理对策,指出清洁生产是解决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昭兵  杨永春  
运用GIS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四类用地实施效果发现:(1)在多组团城市中,城市规划如果对该城市的某一组团在做城市规划方案时有很明确的城市职能定位,那么该类职能的城市规划用地实施效果比其他承担综合职能组团的城市规划实施效果要好;(2)从选取的四类用地来看,不管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用地的实施效果最好,而居住用地和仓储用地的实施效果都比较差;(3)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物质空间安排的实施效果并不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实施效果要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春玲  付雨鑫  
公共性、外部性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城市大气环境保护中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从而对地方政府提出了制度要求。但现实情况表明,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弱化了地方政府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能力。因此,建立政府为主体、市场补充、社会参与的多中心制度供给,破解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瓶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学伟   张志斌   陈龙   冯斌   马晓敏   吴志祥   柴姣   董建红  
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空间格局优化与多元有效管治是促进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以兰州市为例,基于1990—2020年微观企业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兰州市污染企业呈现出“中心—近郊—远郊—开发区/新区”的郊区化过程;热点区域以河谷内部为主、河谷外部为辅,表现为“分散式外围郊区迁移、远离核心敏感区迁移、集中式功能区迁移”的演变特征。(2)从类型异质性看,废气污染型企业逐步向城市下风向迁移且呈现河谷内外分异的特征;废水污染型企业远离边界地区的集聚趋势更加明显且具有靠近河流分布的特征;固废污染型企业围绕人口集中地、独立工矿区等聚集。(3)从规模异质性看,较大规模污染企业始终以中心城区为主核心并在兰州新区孕育了次核心;中等规模污染企业由以城关组团和红古组团为主体逐渐向各区县中心城区迁移;较小规模污染企业在以城关组团、安宁组团和永登组团为中心的基础上,陆续向交通干道、产业园区以及各区县中心城区集聚。(4)从影响机制看,整体、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污染企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对传统区位、地域特征、环境外部性、设施多样性等维度的变量存在空间异质性和尺度差异性特征,多元因素交织形成了老工业城市污染企业区位选择的复杂性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岳立  张钦智  
兰州市是我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利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对兰州市城区居民的大气环境支付意愿进行了评估,得出居民对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平均支付意愿是140.97元/户/年,进一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证明只有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显著因素;利用虚拟变量回归模型估计了不同收入群体的平均最大支付意愿差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博文  
通过构建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2016年兰州市和全国基础设施承载力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6年,兰州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指数逐年提高,但2009—2016年兰州市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对2016年西部9个省会城市(直辖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指数进行排序,兰州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排名处于最低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志斌  师安隆  
以兰州城市开发区为例,在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划分的基础上,分别从城市形态、新城建设、人口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分异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兰州城市开发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及城市的合理规划和有序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世杰  姚天祥  杨文新  
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相互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从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关联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产业结构演变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兰州市产业结构演变和城市化发展历程提出了兰州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相互协调发展的措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潘竟虎  
依据V-I-S模型,以兰州市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亚像元分解,以获取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区统计、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植被覆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进行测度,为定量评价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更精确的研究方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敏  杨晓洁  
发展创业企业有增加就业、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创业企业的发展对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尤为重要。文章以兰州市为例,对创业企业的发展态势及不同产业的创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以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创业企业对兰州市GDP的贡献,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海龙  石培基  刘海猛  陈雪  魏伟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使得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等以资源、能源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构建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工业行业CO2排放量指数和碳强度竞争力指数,分别从工业行业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视角来分析兰州市工业行业CO2排放状况和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07~2011年,兰州市在结构减排方面成效不大,结构减排潜力依然很大;工业行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减排技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主要工业行业在技术减排层面潜力很大,并确定未来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重点行业。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业行业CO2减排对策建议,为兰州市以及同类型城市发展低碳工业提供...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周一虹  周畅  
我国政府环境履责审计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大部分研究停留于理论层面,结合实际环境治理问题、采用适当的环境审计方法对政府环境履责审计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在目前的会计、审计框架下,采用环境重置成本法对环境治理的价值进行计量,进而评价政府环境治理投入的绩效,是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根据环境重置成本法的计量模型和方法,得出兰州市2013年至2015年规划的大气治理的环境价值为2 123.5亿元。根据2014年兰州市实际发生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本与环境价值比较,取得兰州市2014年大气三项主要污染物治理审计绩效分析:SO2实际治理效果高于应有效果;NO2治理并未达到应有效果;PM10治理达到应有效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莉叶  陈兴鹏  庞家幸  段建军  
论文将工业部门基于产值分为高、中、低产值行业,测算了兰州市2007—2016年9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运用LMDI法(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将碳排放增量分解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能源强度4种效应。结果表明,2007—2016年碳排放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累积效应为负,经济增长和能源结构的累积效应为正,能源结构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通过情景设置,发现综合减排模式效果显著,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谈存峰  王生林  
采用替代法、收入法、支出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法对兰州农业多能价值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得出2008年兰州农业多功能价值为189.97×108元,其非经济功能价值是经济功能价值的2.87倍,表明当地农业系统不仅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材料,还具有生态、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指出干旱半干旱地区应建立健全多功能农业运行、激励和补偿机制,推动农业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功能全面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