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76)
- 2023(12593)
- 2022(10547)
- 2021(9462)
- 2020(7821)
- 2019(17930)
- 2018(17528)
- 2017(33201)
- 2016(16987)
- 2015(18790)
- 2014(18565)
- 2013(18222)
- 2012(16748)
- 2011(15006)
- 2010(14915)
- 2009(13368)
- 2008(12656)
- 2007(10901)
- 2006(9592)
- 2005(7836)
- 学科
- 济(94448)
- 经济(94372)
- 管理(52600)
- 业(42576)
- 方法(36380)
- 企(34161)
- 企业(34161)
- 数学(32890)
- 数学方法(32525)
- 中国(23591)
- 地方(23367)
- 农(19419)
- 财(17506)
- 业经(16981)
- 环境(15974)
- 学(15210)
- 地方经济(13930)
- 农业(13424)
- 和(12057)
- 制(11604)
- 贸(11041)
- 贸易(11035)
- 理论(10937)
- 发(10900)
- 划(10889)
- 易(10586)
- 务(10502)
- 融(10489)
- 金融(10488)
- 财务(10454)
- 机构
- 学院(239087)
- 大学(238168)
- 济(110848)
- 经济(108757)
- 管理(95601)
- 理学(82736)
- 理学院(81896)
- 管理学(80497)
- 管理学院(80048)
- 研究(78705)
- 中国(58842)
- 京(48339)
- 财(47340)
- 科学(44704)
- 财经(38311)
- 中心(37519)
- 所(35907)
- 经济学(35740)
- 经(34975)
- 江(34264)
- 研究所(32498)
- 业大(32278)
- 经济学院(31941)
- 农(31510)
- 范(30058)
- 师范(29723)
- 北京(29708)
- 院(29305)
- 财经大学(28619)
- 州(26973)
- 基金
- 项目(167229)
- 科学(133971)
- 基金(123518)
- 研究(123053)
- 家(106213)
- 国家(105375)
- 科学基金(93246)
- 社会(82597)
- 社会科(78531)
- 社会科学(78510)
- 基金项目(65974)
- 省(64936)
- 自然(59027)
- 自然科(57538)
- 自然科学(57522)
- 教育(56534)
- 自然科学基金(56466)
- 划(53523)
- 资助(49189)
- 编号(47512)
- 重点(37627)
- 部(37216)
- 发(36960)
- 成果(36109)
- 国家社会(35176)
- 创(34883)
- 教育部(32921)
- 创新(32777)
- 课题(32752)
- 人文(32283)
- 期刊
- 济(122057)
- 经济(122057)
- 研究(71408)
- 中国(43308)
- 管理(37510)
- 财(36862)
- 学报(30656)
- 科学(30470)
- 农(27380)
- 技术(25479)
- 大学(25060)
- 学学(23751)
- 教育(20525)
- 经济研究(20415)
- 财经(19541)
- 融(18935)
- 金融(18935)
- 农业(18748)
- 业经(18280)
- 问题(17041)
- 经(16954)
- 技术经济(13514)
- 统计(12870)
- 策(11571)
- 商业(10818)
- 现代(10711)
- 资源(10665)
- 贸(10500)
- 理论(10475)
- 决策(10430)
共检索到351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明斗 张镜
以2003—2020年中国26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剖析城市品牌建设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城市品牌建设能够提升绿色经济效率。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城市品牌建设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在地理区位较优、品牌依赖度较高及品牌相对稀缺的城市更加明显。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城市品牌建设能够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强化环境规制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研究结论为充分识别城市品牌建设效应及拓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路径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策 李逸飞 楚尔鸣
基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准自然实验,匹配2006—2018年的地级市城投债数据,采用多期倍差法,研究了城市荣誉评选与城投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城投债规模扩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后,城投债发行额和余额均有显著增长;城市荣誉所带来的财政收入效应和土地金融效应能够提高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能力,而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公共服务支出会增加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需求;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城投债用途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偿还有息债务、基建投资、补充营运资金、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财政透明度较低的城市参加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其城投债扩张的影响更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逯进 赵亚楠 苏妍
"文明城市"评选是以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导向,以此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治理新模式,污染治理是其设立的重要目标。文章基于2003-2016年全国22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PSM-DID方法全面考察了"文明城市"评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特征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结论为:首先,"文明城市"评选可以显著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在考虑了"低碳城市"和"智慧城市"以及"环境保护法"等政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后,虽然"文明城市"评选的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其减污效果依然十分显著;其次,机制分析表明,"文明城市"评选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改善了环境污染;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文明城市"评选对环境污染的改善因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文章的研究结果为"文明城市"这一城市品牌评选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了实证支持,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能力提供了思路。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潘柳芸 张永生 刘家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的主体,其环保投资的动力来源是什么?文章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企业在文明城市评选过程中如何进行环保投资决策。研究发现:其一,企业在文明城市评选过程中会减少企业环保投资。该结论在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反向因果检验和PSM-DID等稳健性检验方法后依然成立。其二,机制分析表明,企业“内部自利”对企业环保投资产生显著抑制效应,且政治联系和过度自信会加强上述抑制效应。其三,上述“内部自利”抑制效应尤其体现在国有、低污染行业、经济发达以及文化底蕴欠缺地区的企业。文章从微观企业层面实证检验了企业在文明城市评选中进行环保投资决策的主导力量,为考察宏观政策对微观企业影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云波 陈阳 马红瀚
选取2009—2021年全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内涵及理论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存在区域、规模、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资源异质性,即智慧城市建设对西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强于东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对特大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强于大型城市和中小城市,对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以及非资源型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强。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规模效应、流动效应是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主要路径,创新效应则起调节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鸣然 黄卫东
本文基于2007—2020年中国173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城市经济地理权重矩阵,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来验证智慧城市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绿色创新的效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但幅度较小。不同检验结果都表明,智慧城市政策可以有效激励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激励作用主要来自于时间效应,而非个体效应。说明我国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更多来源于这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而非国家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此外,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再者,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智慧城市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且较为均衡;从其他控制变量的表现来看,我国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升级,还需要一个更好的区域统筹规划。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韦琳 马梦茹
当前企业绿色转型迫在眉睫,传统环境规制政策虽然提升了企业被动性环境治理,但难以调动企业主动性环境行为,而数字经济发展为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契机。本文基于2007-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作为外生冲击,采用多期DID的方法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研究显示,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和缓解融资约束从而提升了绿色创新水平,而外部监管强度并未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对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强化绿色创新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本文拓展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微观经济后果,同时为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激励因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言 吕丽娟
准确评估绿色财政政策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践行绿色低碳道路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21年281个城市的样本数据,以全域非径向距离函数测算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构建异质性动态效应的交叠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绿色财政政策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示范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的绿色效率,这一结论在内生性检验、预期效应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效果在非老工业基地、大规模城市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示范城市试点通过环境关注度、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创新效应提升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此外,绿色财政政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能够实现微观企业绿色经济效率提升。以上结论为充分发挥绿色财政的政策效应和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海星 周耀东
基于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测算2004—2018年285个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增长率及分解指标,运用Tobit-DID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评估国家级开发区设立对城市GTFP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开发区设立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水平,但考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后,与城市GTFP增长率呈现显著负向关系,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开发区的污染企业数量和规模上升加剧了城市的污染排放,是制约城市GTFP增长提升的主要因素。受持续时间和核准面积的影响,开发区企业规模增长对城市环境污染具有门限效应。持续时间越长、核准面积越大,区内企业规模增长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系数越大。因此,应适当提高开发区环境入园门槛,建立污染企业淘汰机制,加快推进开发区绿色改造,以促进城市绿色经济增长。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韦东明 顾乃华
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为基础,采用2004—2016年中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法考察城市低碳治理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的低碳治理建设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绿色经济增长分解发现,城市低碳治理通过绿色技术变动推动绿色经济增长。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增长效应在东部和西部城市更为显著。从动态效应而言,城市低碳治理的绿色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滞后的长期政策效应。拓展性检验发现,制定公开减排目标对低碳治理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主要体现于环境目标硬约束方面。机制检验发现,城市低碳治理通过强化环境政策力度、降低城市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渠道推动绿色经济增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振华
目前针对智慧城市对城市经济效率影响的研究尚显缺乏。基于智慧城市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方法估计智慧城市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结论为: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在2012年中国开展智慧城市试点期间,实施智慧城市战略的城市相对于未实施这一战略的城市的经济效率高出了约1个百分点。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智慧城市 经济增长 双重差分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边志强
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使附着于土地上的生产活动实现增产和减污双重改善,从而显著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采用2006—2020年我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将“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示范城市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这一影响具有长期性、累积性与短期滞后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两条路径来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并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同时提升本地和周围地区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推广效应,并表现出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更强、大规模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显著而中小规模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不显著的异质性。因此,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和发挥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作用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因地施策,有效促进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持续提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易成栋 张申鑫 陈敬安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提高城市品质和文明水平。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模式,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探究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9年我国248个地级市的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分析了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对房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对城市房价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城市在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之后会拥有更高的房价。机制分析表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通过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集聚以及提高土地价格,进而正向影响城市房价。异质性分析表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对房价的影响具有区域、人口规模以及城市等级等方面的异质性,与其他城市相比,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对房价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城市、人口规模大的城市以及高发展等级城市中更为明显。
关键词:
全国文明城市 房价 多时点双重差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帅龙 孙培蕾
文章基于2006—2019年我国25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运用多期双重差分(DID)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文明城市评选对GTFP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文明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城市GTFP,促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后仍成立。在纳入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创新型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政策因素后,文明城市评选对GTFP的提升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其政策效应依然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文明城市评选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城市GTFP,达到减污降碳的效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莫靖新 吴玉鸣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将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文章以不同时点的智慧城市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方法分阶段经验辨识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智慧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异质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与碳减排。相对试点期而言,新型智慧城市促进绿色创新和碳减排增长约15.1%和5.7%;全国范围内,新型智慧城市的绿色发展效应呈东中部强而西部较弱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具体而言,促进东中部地区绿色创新增长约14%,碳减排增长约3.5%和2.6%,促进西部地区碳减排增长约1.5%,但其绿色创新效应并不显著。机制分析发现,新型智慧城市通过优化技术结构、化解信息共享不畅和促进市场一体化三个途径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研究结论为加速城市数字化转型、提高智慧城市建设实效提供了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新型智慧城市的绿色发展效应研究——基于多时点DID的准自然实验
水环境治理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绿色转型的影响——基于河长制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生态旅游示范区对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视角
数字赋能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研究——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区域一体化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的准自然实验
“绿色北京”: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实践
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