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43)
- 2023(4989)
- 2022(4211)
- 2021(3918)
- 2020(3023)
- 2019(7053)
- 2018(6758)
- 2017(13709)
- 2016(7464)
- 2015(8198)
- 2014(8268)
- 2013(8067)
- 2012(7453)
- 2011(6784)
- 2010(7246)
- 2009(6663)
- 2008(6607)
- 2007(5967)
- 2006(5499)
- 2005(4934)
- 学科
- 济(30016)
- 经济(29977)
- 管理(22831)
- 业(19420)
- 中国(15992)
- 企(13712)
- 企业(13712)
- 农(9806)
- 方法(9773)
- 数学(8864)
- 地方(8837)
- 数学方法(8710)
- 策(7398)
- 财(7322)
- 农业(6660)
- 城市(6643)
- 人口(6186)
- 制(5836)
- 业经(5709)
- 贸(5576)
- 贸易(5574)
- 及其(5459)
- 易(5386)
- 政策(5330)
- 环境(5210)
- 城市经济(4880)
- 银(4820)
- 银行(4820)
- 行(4662)
- 方针(4537)
- 机构
- 学院(105947)
- 大学(103968)
- 济(47353)
- 经济(46104)
- 管理(41753)
- 研究(38298)
- 理学(35366)
- 理学院(34922)
- 管理学(34447)
- 管理学院(34211)
- 中国(28806)
- 财(22705)
- 京(22384)
- 科学(20867)
- 所(18658)
- 中心(17367)
- 财经(17344)
- 江(16666)
- 研究所(16499)
- 经(15780)
- 范(15107)
- 师范(15052)
- 经济学(14664)
- 北京(14377)
- 院(13961)
- 州(13305)
- 经济学院(13137)
- 农(13101)
- 财经大学(12646)
- 业大(12027)
- 基金
- 项目(67439)
- 科学(54981)
- 研究(51875)
- 基金(49772)
- 家(41796)
- 国家(41406)
- 科学基金(36835)
- 社会(34428)
- 社会科(32655)
- 社会科学(32650)
- 基金项目(25845)
- 省(25280)
- 教育(23646)
- 自然(22907)
- 自然科(22425)
- 自然科学(22422)
- 自然科学基金(22011)
- 划(21743)
- 编号(21371)
- 资助(20445)
- 成果(17722)
- 课题(15337)
- 部(15178)
- 发(15113)
- 重点(14623)
- 国家社会(14000)
- 策(13781)
- 教育部(13439)
- 创(13314)
- 人文(13284)
共检索到165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家和 吴一平 李鹏飞
城市品牌作为保持和增强城市竞争力,加强地区间战略关联和聚集高端生产要素的重要管理工具,已经成为各地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文章以“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3-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了城市品牌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决策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当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流动人口到该城市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1.13%。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后,该城市公共品供给增加,环境质量提高和就业机会增多,同时短期内流动人口对文明城市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两者共同促使流动人口向文明城市集聚。而“全国文明城市”品牌的正向影响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基础较好的户籍省份、年轻人群体或育有子女的群体之中。流动人口来到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地区工作之后,他们的公共医疗保险本地参保概率与子女本地入学概率均显著提高,对城市的满意度与融入当地的意愿也显著提升。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人才集聚政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箐
本文通过研究流动人口就业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尤其是"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其就业水平有显著性的影响。新生代流动人口和老一代流动人口虽然面对同样的收入和就业环境,但新生代流动人口就业率相对较低,出现了"迁而不工"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就业期望、就业观念与老一代相比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
就业 代际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伟增 张晓楠 郑思齐
本文利用2011—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空气污染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就业选址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的PM2.5浓度上升1μg/m~3,流动人口到该城市就业的概率将显著下降0.39个百分点。第二,通过对比空气污染和收入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概率的影响可以计算得到流动人口对于PM2.5浓度降低1μg/m~3的支付意愿约为326元/月。第三,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以及男性、已婚/已生育、非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在就业选址时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要更高。此外,研究还发现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丰富了环境污染与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城市与环境治理和劳动力流动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颜银根
针对近年来省内跨市流动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文章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如何影响流动距离及跨区流动决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不同受教育水平流动人口在信息接纳能力、心理成本和制度成本方面的差异,受教育程度较低和较高的流动人口更偏向远距离的流动,受教育程度与流动距离呈"U"形关系;(2)相对其他群体,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流动人口更偏好省内跨市流动;(3)大专和本科学历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比重提高,促进了中国流动人口省内跨市比例增加。文章认为,政府应当关注流动人口流动范围的转变,适时做出产业结构调整并引导人口合理流向,避免造成地方经济波动、失业增加及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形成集聚阴影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振 戚伟 刘盛和 齐宏纲 金浩然 张雪飞
准确把握流动人口就业特征是制定相关就业政策的重要基础。论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划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就业行业,分析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差异,建立多层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层次和城市层次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其就业选择仍以传统服务业和传统第二产业为主,从事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就业的比例较低。(2)流动人口就业选择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流动人口选择传统第二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就业的比例较高,且以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等发达地区最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部分城市现代服务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但传统第二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就业比例均较低。(3)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是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结果,产业结构、城镇人口规模等因素主要影响城市就业结构,而就业竞争及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则影响流动人口嵌入城市就业结构的过程,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行业选择。研究结果能够深化对流动人口就业选择机理的认知,特别是流动人口就业选择与城市产业发展的关系,可为流动人口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支撑。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少博 陈新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中流动人口聚集效应愈发明显,其住房保障与城市融合困境逐渐成为了新时代社会矛盾一大特征。本文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流动人口聚集值与其空间辐射效应,并结合省级房地产购租比、房价收入比、贷款利率等数值计算得出决策值进行决策选择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聚集区基本与决策值分布一致,核心城市租房自住、持币观望为较优决策;空间辐射效应分析经济圈特征值向山西、湖北、河南扩散。据此提出建议:应大力发展流域经济,从节点城市引导决策由购转租,疏通二手房市场渠道以降低房屋空置率,保证市场有效供给,区域性差别政策应以降压力、降热度为关注重点。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赵建国 王净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处理效应模型(TEM)深入分析了“流入地”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流入城市的内外部身份认同均显著提升了自身的就业质量。这一结果在拓展被解释变量维度、运用工具变量回归及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和自选择偏差后仍然稳健。中介机制表明,流动人口可以通过提高收入水平、与流入地群体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拓展社会关系网、积极参加工会组织提高劳动积极性以及努力工作提高就业地位进而弱化就业歧视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质量。异质性分析显示,对流入城市的身份认同对男性、农业户口、新生代、自营劳动者及迁移到省外和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的就业提升效应更为明显。因此,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不仅要关注其心理要素增进流动人口对流入城市的归属感,更要内外合力探索完善针对性的多元化就业支持体系。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谭雅峰
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制度安排,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还持续塑造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中国的户籍制度由来已久。在这一制度背景下,我国形成了以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为主的庞大流动人口群体。基于中国当前的户籍制度现状,文章借助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2、2014和2016三年形成的混合横截面数据,并将其与不同城市的落户门槛指数相匹配,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落户门槛对流动人口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落户门槛每提高一个单位,家庭创业的概率降低5.3%。在变换核心解释变量、控制出生地特征以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重新进行估计后,文章的结论依然保持稳健。机制检验结果发现,城市落户门槛降低了社会信任水平,从而抑制了流动人口家庭的创业决策。此外,文章的估计结果还表明,相比低收入家庭和户主学历较低的家庭,高收入家庭和户主学历更高的家庭更易受到城市落户门槛的影响。文章的研究丰富了有关创业影响因素的文献,所得到的结论有助于各级政府科学把握户籍改革的方向以及激发地区创业活力的着力点。
关键词:
户籍制度 落户门槛 流动人口 创业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牛建林
文章利用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考察了20世纪末以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决策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研究发现,近30年来,接受过较高教育的流动者返乡的可能性平均更低,这一模式在各时期保持相对稳定。尽管如此,近年来,拥有农业生产技术的男性流动者更倾向于返乡,且相应效应不断增强。健康状况对流动者返乡决策的影响较为复杂;各时期因健康状况变差而"被动"返乡的情况在不同程度上持续发生。文章认为,流动者往往根据自身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决定是否返乡。到目前为止,"返乡潮"并未引发人力资本较高的流动者选择性地回流,其对传统人口流入地"用工荒"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劳动力数量短缺程度的加剧,而非优质人力资本的流失。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志理 王如松
在流动人口数量迅猛增长的历史阶段,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人类生态状况,不仅对流动人口家庭的结构及其演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其在城市经济社会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家庭照料、消费等不同形式的人类生态状况,对比户籍人口情况,结合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提出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态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监测调查数据 居住生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苗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叶
《人口与发展》1987年第2期发表鲜开值的文章,认为近几年城市流动人口出现了增长速度加快,务工经商、联系业务人员明显增多,自然构成大大高于城市常住人口,留住时间长等一些新特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振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流动,作为人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已日益明显和突出,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以足够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上海市及湖南省长沙、株洲和津市1986年抽样调查资料,对这4种类型城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庆五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城市流动人口迅猛增长,对推动城乡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愈来愈多的流动人口也对城市各项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压力,给社会治安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当前迫切需要在改革、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