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12)
2023(12968)
2022(11139)
2021(10257)
2020(8556)
2019(20347)
2018(20276)
2017(38801)
2016(21260)
2015(24310)
2014(24767)
2013(24472)
2012(23137)
2011(21274)
2010(22101)
2009(20502)
2008(20525)
2007(18652)
2006(16485)
2005(15064)
作者
(64489)
(53916)
(53847)
(51046)
(34416)
(25889)
(24562)
(21103)
(20441)
(19454)
(18271)
(18256)
(17246)
(17238)
(16765)
(16742)
(16275)
(15955)
(15503)
(15456)
(13546)
(13407)
(13385)
(12317)
(12213)
(12153)
(12053)
(11949)
(11010)
(10805)
学科
(99962)
经济(99869)
管理(57535)
(56804)
(45366)
企业(45366)
方法(42456)
数学(36835)
数学方法(36187)
中国(29664)
(26175)
地方(25883)
业经(21324)
(20144)
(19941)
农业(17710)
理论(17419)
(16751)
贸易(16737)
(16145)
(16088)
(15041)
银行(15011)
(15006)
(14736)
金融(14734)
技术(14445)
(14441)
环境(14322)
(14016)
机构
学院(316875)
大学(314373)
(128790)
经济(125754)
管理(119208)
研究(110095)
理学(101749)
理学院(100493)
管理学(98376)
管理学院(97784)
中国(82747)
科学(69203)
(68678)
(57871)
(57220)
(54751)
研究所(51751)
中心(50057)
(49412)
业大(47246)
财经(45403)
(44142)
北京(44011)
师范(43694)
农业(42961)
(40907)
(40109)
(39322)
经济学(39080)
技术(35251)
基金
项目(203562)
科学(159473)
研究(148274)
基金(144203)
(125722)
国家(124645)
科学基金(106357)
社会(91824)
社会科(86958)
社会科学(86929)
(82173)
基金项目(75784)
教育(69759)
自然(68945)
(68895)
自然科(67387)
自然科学(67371)
自然科学基金(66107)
编号(61538)
资助(60199)
成果(50439)
(48455)
重点(46558)
(44201)
课题(44076)
(42416)
创新(39554)
发展(38530)
科研(38433)
(37907)
期刊
(148409)
经济(148409)
研究(94474)
中国(67052)
(50233)
学报(48108)
科学(45640)
(44292)
管理(44193)
教育(40335)
大学(36093)
农业(33950)
学学(33805)
技术(30598)
(28709)
金融(28709)
业经(25184)
经济研究(23480)
财经(22269)
问题(20808)
(19192)
(18730)
统计(17322)
技术经济(16937)
(15883)
商业(15431)
图书(15119)
(14624)
科技(14563)
资源(14508)
共检索到481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士陈  
基于系统(静态)与过程(动态)的双重视角,以人地关系理论和能力与主体关系逻辑为支撑,基于事物成长过程推进质量与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事物及其能力成长的客观、科学认知,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动因与过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科学的理论解析,并结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际构建了“自然过渡”和“双峰逼近”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过程理论模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志宏  刘荣英  
本文研究了投入占用产出分析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这主要包括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建立、理论分析和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应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皓  郑垂勇  
文章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与主成分分析法(PCA)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2003年至2011年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非有效年份进行投影分析。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家远  申立银  张译尹  吴旻  
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原理和建设项目的特点,对建设项目在其生命周期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义,提出了一个可用于评估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模型,并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的应用,对模型中使用的各种指标参数作出了说明。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小瑜  谢娟娟  
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五个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构建了包括6个潜变量、17个观测变量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利用LISREL软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企业制度和企业家素质,其次是市场权力和技术水平,经营理念影响最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胜帮  刘江宜  张婧婧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2002—2007年武汉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武汉市的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之中,全市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远大于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资源的消费严重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生态资源压力巨大,表明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性的状态。针对目前的情况,文章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人们行为观念等实现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翊  
文章根据理论的着重点偏重经济或生态的倾向,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经济理论划分为三类,即相对偏重经济的环境要素论,强调生态限制前提的生约束性论,以及偏重生态的适度规模论,分析了各种理论的特点和不足,并介绍了适度规模论的思想来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中亚  
在回顾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资源与环境、社会三大子系统,共35个具体指标。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省5个典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门峡市和焦作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鹤壁市和平顶山市处于中间水平,而濮阳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资源型城市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尽早实现产业成功转型,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强资源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刚  
本文通过构造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各区域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发现,农村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利差,时间因素的变化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也存在不同影响,东部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从供给角度看,这与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及各机构的创新能力等有较大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军  耿建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及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简要概述及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4~2009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构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计量分析,得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可持续发展能力却稳步提升的结论。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国飞  赵丹  王玉芳  
通过参考相关的研究文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伊春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4个方面提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措施。结果表明:伊春市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不断上升的,其中经济支持系统上升较稳定,社会支持、环境支持和生态供给系统较波动,且木质产业、科技与收入、污染治理、水资源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向非木质产业转型,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节能减排,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从而进一步推进林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伯红  廖荣华  
作为特殊的经济区 ,资源型城市的衰落与振兴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分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入手 ,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成长阶段及演变特征 ,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控的模式和途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培基  杨银峰  吴燕芳  
文章针对当前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的常用模型在城市间比较应用中存在的弊端,根据复合系统原理,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子系统协调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因子分析、系统协调度以及系统发展系数的多系统协调性评价的定量研究方法,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的构建及研究方法、步骤进行了探讨,为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仇方道  沈正平  张敬  佟连军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是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采用物质流分析、脱钩分析和分解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07年徐州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脱钩类型、可持续状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徐州市DMI和DPO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4%和0.91%,而GDP年均增长率为12.62%,二者之间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物质代谢效率的提升又使其发展方式呈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的趋势;资源投入、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出现弱脱钩现象,表明徐州经济系统正处于显著的弱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规模扩大和技术效应抑制作用减弱是引起煤炭城市资源环境约束性增强、可持续发展降低的主要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严汉平  王威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衡量标准的研究,是联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纽带。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度量方法和评价模型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研究发现以下几种理论模型具有进行区域评价的广泛应用价值,即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生态足迹评价模型、系统模糊模式评价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