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95)
2023(15908)
2022(13627)
2021(12902)
2020(10658)
2019(25007)
2018(25298)
2017(49049)
2016(26647)
2015(30233)
2014(30528)
2013(30239)
2012(28085)
2011(25586)
2010(26028)
2009(23875)
2008(23224)
2007(20492)
2006(18377)
2005(16506)
作者
(77957)
(64170)
(63943)
(60718)
(41063)
(30733)
(29109)
(25181)
(24465)
(23109)
(21935)
(21627)
(20564)
(20325)
(19860)
(19466)
(19058)
(19002)
(18381)
(18372)
(16062)
(15855)
(15594)
(14707)
(14437)
(14367)
(14343)
(14255)
(12943)
(12597)
学科
(113866)
经济(113746)
管理(73164)
(69362)
(55173)
企业(55173)
方法(48721)
数学(42641)
数学方法(41938)
中国(35173)
(31021)
地方(28469)
业经(24862)
(24277)
(22731)
农业(20729)
(20640)
(19959)
贸易(19941)
(19271)
理论(18573)
(18411)
银行(18371)
(17680)
环境(17678)
(17503)
(17245)
金融(17241)
技术(17097)
(15832)
机构
大学(381496)
学院(380924)
(150546)
管理(149206)
经济(146970)
研究(128766)
理学(128163)
理学院(126659)
管理学(124258)
管理学院(123558)
中国(97612)
(83651)
科学(79994)
(69755)
(64813)
(59610)
研究所(58604)
中心(58128)
(56682)
业大(55276)
财经(55160)
北京(53830)
(52979)
师范(52528)
(49844)
(47030)
(46879)
农业(46366)
经济学(44381)
师范大学(42379)
基金
项目(252176)
科学(197555)
研究(186367)
基金(180075)
(155860)
国家(154512)
科学基金(132587)
社会(115409)
社会科(109252)
社会科学(109220)
(99069)
基金项目(95685)
教育(86166)
自然(85852)
自然科(83832)
自然科学(83815)
(83469)
自然科学基金(82244)
编号(78048)
资助(75061)
成果(63830)
(56604)
重点(56105)
(54993)
课题(54285)
(51717)
创新(48204)
科研(47554)
项目编号(47252)
教育部(47069)
期刊
(171626)
经济(171626)
研究(116882)
中国(75830)
学报(56301)
管理(55916)
(54482)
科学(53517)
(50357)
教育(47472)
大学(42927)
学学(39936)
农业(37930)
技术(35300)
(34990)
金融(34990)
业经(29554)
经济研究(27018)
财经(25908)
问题(24129)
(22056)
图书(21952)
(19373)
理论(18927)
技术经济(18913)
科技(18046)
现代(17805)
商业(17725)
统计(17529)
资源(17381)
共检索到5730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冯伟  
在对城市发展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副省级城市发展模式的类型,并结合我国副省级城市的发展特点,归纳了五种城市发展模式,即政策引领型、市场建设型、文化主导型、资本驱动型与工业发展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每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都与其所具有的发展元素相关;每一种发展模式会随着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变化而动态演变;这些模式具有借鉴性,可以为其它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健  洪六喜  付祝红  
本文将我国副省级城市作为考察对象,通过一系列子指标,系统性构建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动力机制、社会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4个重要指标,并以此为基础比较我国副省级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在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综合发展能力最为突出的几个城市如深圳、厦门、广州、南京和沈阳,尽管最终依据相关评价指标可以指出其较突出的发展模式特点,但其实际发展更表现出了多面性特点。相比较而言,其他一些综合发展能力居中或靠后的城市,其发展的某些方面绝对突出的特点则更加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建科   郑玉   董梦如   金雪莹   田深圳  
以德鲁克社会创新为理论基础,基于城市内三大行为活动主体构建包含人居环境、营商环境、治理环境系统的发展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因子分层动态激励模型对2006—2020年我国沿海省份8个副省级城市的发展活力进行评价,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测度并分析3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情况和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各城市的发展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广州、深圳、杭州、南京、青岛、宁波、大连、厦门,城市间发展活力综合评价结果两极分化明显,营商环境是影响城市发展活力提升最重要的因素,人居环境次之,治理环境最小。(2)8个城市的耦合协调级别不高,整体处于失调类型。(3)3个系统间相互作用,但其发展水平主要受自身影响。其中,人居环境系统显著受其他两个系统影响;营商环境系统受治理环境系统影响较强;治理环境系统主要依靠自身调节,受其他系统的影响较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杜琦  姚波  解芳  
文章建立了副省级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选取七个副省级城市(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并以西安作为实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并结合西安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探寻西安先进制造业发展中不足之处,提出了建立城市创新体系、建立高效无缝供应链、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与服务业互动发展、探索低碳发展模式等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狄乾斌  韩帅帅  
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非线性模糊综合评价法和PSR模型分别测度城市经济承载水平和承载质量。结果表明: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承载力发展趋势在波动中上升,整体水平不高。时间上,城市间差异在波动中先扩大后减小,空间分布上,呈现沿海城市优于内地城市,南方城市优于北方城市的格局;结构演进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且经济系统实现有效率的发展模式。总之,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承载力水平陆续从超载进入临界可载,且时空差异较大,但在结构分析上表现出了较好的演进路径,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谭必勇  刘芮  
[目的/意义]通过揭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政策的基本状况,提升我国政府数据开放政策的成熟度。[方法/过程]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调研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政策类型、组织机构、政策目标三个视角对地方政府开放数据政策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从法律法规、数据开放共享与应用、开放数据平台建设、数据开放许可协议及标准规范、数据安全、人才培养等多层面对政策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结果/结论]从政策集群理念、组织保障理念、法律法规理念、标准规范理念、数据共享与安全理念、人才培养机制6个角度提出了具体对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松涛  刘光中  贺昌政  
本文采用人均GDP等 9个经济变量因子 ,分析了我国 1 5个副省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普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涛  于晨霞  潘辉  
基于3E1S系统模型,从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5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路径,以期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及消耗水平、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以及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对低碳城市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涛  于晨霞  潘辉  
基于3E1S系统模型,从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5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路径,以期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参考。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及消耗水平、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以及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对低碳城市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低碳城市的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冀新  
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经济发展非均衡化的背景下,利用1995—2011年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11项经济指标的数据,测算了其经济规模化发展指数,并运用泰尔指标和ER极化指数测量了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结果表明:15个副省级城市整体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水平具有波浪式变化特征,2010年极化效应开始加剧;发达区8个副省级城市的经济规模化的极化水平呈倒W型减弱趋势。指出:二、三产业协同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助于弱化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极化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冀新  李荣  
本文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1995~2012年经济数据为依据,构建投资、消费、净出口导向的城市经济规模化发展指数,并以此将副省级城市划分为领先区、发达区、中等区3类。在此基础上,运用极化指数测量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规模化的非均衡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5个副省级城市整体极化水平呈现倒Z型和倒V型的非均衡变化特征,但发达区城市规模差距缩小,效率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缩小城市经济发展差距。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靖祥  
在中国城市体系中,副省级城市政治与经济运行具有"扁平化"特质,即经济体量大、辖区面积小、城市化水平高、党政官员配置级别高。本文探讨了副省级城市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尝试建构城市化道路选择的本土化理论,提供关于超大城市经济发展实现机理的经验证据。通过构建城市增长的联立方程模型,利用1990—2010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增长实现的约束条件。结果表明:市长和市委书记配置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官员任期的人口和城区面积增长效应不显著。在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约束下,辖区面积决定了城市扩张的物理边界,人口规模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控制官员特征变量及联立内生性后,产出规模每增加1%,就会使得建成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艳军  李诚固  孙迪  
城市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单一的指标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或区域的城市化发展状况。文章强调对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应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①为例,对各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并排序,准确的反映各城市及所在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及优劣势,提出了各城市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昊  侯景新  
创新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城市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主要载体。从城市创新的投入和产出视角,选取了6个层面9个指标作为创新效率的指标评价体系,以中国16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了聚类分析和基于非导向的SE-SBM模型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14—2016年的城市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并通过Tobit面板回归对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北京的创新能力最高,16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创新效率差异正在扩大,大部分城市的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在下降。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效率,需要完善相应的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激发城市内生的创新动力。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国平  徐显峰  刘军  刘晓博  
本文在对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缘起、形式、空间布局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市场需求、投资额度、专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因素等为影响因子的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且通过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1999—2008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代表制度因素的对外开放度是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发展的最大影响因子,城市化率和代表都市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这两个因子的影响次之。代表本地需求的第二产业发展规模及代表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投入的投资额度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则非常有限,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规模的影响不明显。而包含了生活性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区位商指数并不代表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