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75)
2023(14495)
2022(11725)
2021(10961)
2020(8711)
2019(20109)
2018(19537)
2017(37755)
2016(20192)
2015(22091)
2014(21471)
2013(20948)
2012(19102)
2011(16966)
2010(16870)
2009(15308)
2008(14561)
2007(12553)
2006(11130)
2005(9530)
作者
(53646)
(45655)
(44816)
(42765)
(28570)
(21815)
(20235)
(17553)
(17331)
(15717)
(15493)
(15288)
(14010)
(13964)
(13762)
(13719)
(13282)
(13154)
(13148)
(12938)
(11000)
(10949)
(10776)
(10770)
(10267)
(10200)
(9738)
(9737)
(9032)
(9004)
学科
(87701)
经济(87599)
(62041)
管理(54981)
(50619)
(39602)
企业(39602)
方法(35358)
农业(33768)
数学(32084)
数学方法(31688)
中国(24326)
业经(24320)
地方(21085)
(19340)
(16423)
环境(14932)
(14741)
(14363)
(13497)
贸易(13487)
(13120)
技术(12668)
农业经济(12618)
(12284)
银行(12273)
(11724)
(11548)
(11385)
(11257)
机构
学院(274316)
大学(268291)
(116464)
经济(114178)
管理(111760)
理学(97560)
理学院(96597)
管理学(95036)
管理学院(94530)
研究(88159)
中国(68741)
(59590)
(54583)
科学(52452)
(49869)
(45416)
农业(45254)
业大(44951)
中心(44409)
(41188)
财经(40267)
研究所(37507)
(37015)
(35826)
师范(35488)
经济学(35174)
(32501)
经济管理(32392)
(31959)
北京(31887)
基金
项目(196426)
科学(158143)
基金(145787)
研究(145626)
(126071)
国家(124949)
科学基金(110246)
社会(97224)
社会科(91901)
社会科学(91879)
基金项目(77866)
(77675)
自然(69926)
自然科(68362)
自然科学(68349)
自然科学基金(67130)
教育(64960)
(63576)
编号(58741)
资助(56944)
成果(44790)
(43707)
(43669)
重点(43526)
(41542)
国家社会(41206)
课题(38882)
创新(38845)
(37981)
人文(37742)
期刊
(128443)
经济(128443)
研究(74963)
(62772)
中国(51353)
农业(42860)
学报(38826)
科学(38251)
管理(36849)
(36707)
大学(31529)
学学(30081)
业经(28366)
(27643)
金融(27643)
技术(23838)
教育(23578)
(20216)
问题(19724)
财经(18947)
经济研究(17471)
(16241)
农村(15166)
(15166)
农业经济(15048)
资源(14715)
(14688)
世界(13536)
技术经济(13098)
经济问题(12984)
共检索到3957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莫经梅  张社梅  
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城市各类群体的参与作为破解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重视。本文通过成都市蒲江箭塔村的典型案例解剖,重点探讨城市群体参与驱动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条件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体的绿色发展愿景、社会网络支持以及对农民自组织的赋能是其参与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初始条件,只有这三个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城市群体参与才会有效;(2)在遵循农户认知—意愿—行动的行为框架下,城市群体首先强化先进小农户的绿色认知,再叠加城市社会资本并打通绿色农产品"出口",最后通过乡村组织促进更多小农户实现成功转型。本文开启了外部力量参与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研究的新视角,拓展了小农户行为及农业绿色发展的微观机制研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锦秀  刘敏  尚凭  吴晓婷  
依托外部资源推动内生发展是乡村振兴新内源式发展路径的重要机制,实践中容易出现外部行动而“内”不动的困局。本文以新内源式发展理论为支撑理论建立外部资源参与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借助运动生物力学理论进一步理解内部资源、外部资源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内外合力促进乡村振兴的联动模型,对于理解外力推动、内生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分析视角,同时借助个案研究方法探索了外力推动下乡村振兴的初始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发现,(1)重塑文化认同是破解内部弱参与的有效手段,但单向的文化撬动难以激活文化资源,以文化为载体的民俗活动能够强化村民联系,唤醒主体意识,这个过程需要依托外部资源的推动;(2)外部资源推动内生发展的着力点是形成内外合力,落脚点是重建村落共同体,促成村民的一致行动,从而保证乡村振兴的生命力和持续性;(3)乡村振兴新内源式发展路径的实现依赖于赋能、参与、认同的渐进式治理,其中,赋能是根本目的,其实现过程就是村民参与的过程,也是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观察农民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制裁机制如何运作,是了解村庄整合度、农民集体认同与行动方式,把握村庄社会秩序的生产和维持的重要切入口。在中国的宗族性村庄中广泛存在的小农社会行为的一致性,是通过"协商缺失的被动协同"和"小农社会的行为制裁"两种方式达成的,其根本差异在于多数农户对少数不一致者的行为是否存在制裁意欲。然而制裁意欲并不必然能够转化为针对少数不一致者的有效制裁行为。小农制裁意欲的表达因制裁效度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层级序列结构。宗族性村庄浓密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一方面阻碍小农制裁意欲表达层级的上升,但另一方面也使少数不一致者仍对宗族精英、村庄精英和村庄舆论的规训和制裁存在戒惧心理,成为使宗族性村庄的内生制裁机制仍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效用的最后保障。宗族性村庄的制裁机制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治理也会带来有益启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炎忠  罗小锋  余威震  
基于湖北省790份稻农样本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探讨了食品安全观念与市场信任对农户绿色农产品自给生产与市场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的食品安全重要性认知不断提升,但对农产品市场信任度不足,其食品安全观念提升与市场信任度缺失存在的现实矛盾是导致农户被迫进行绿色农产品自给生产的重要原因;研究进一步发现,身体健康程度较高以及有老人与小孩的家庭,更倾向于进行绿色农产品自给生产,且市场信任缺失导致的农户绿色农产品自给生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土地市场的退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静辉  林磊  
本文从村社理性视角分析"村改居"进程中村社反馈机制的差异。强村社理性的"村改居"得益于村社理性与国家理性的有效结合,从而避免了改造过程中权力主导与资本主导的消极后果,保护了村民在改造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村社具有贯彻国家理性,构建强共同体式福利再分配的功能。而弱理性村社"村改居"则因为村社理性无法调和国家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使得农户个体理性力量过度膨胀,分化了国家的改造力度,增加了国家对村社改造的社会成本。村社理性无法有效整合个体农户理性,就会导致国家与分散农户的冲突与矛盾。强村社理性整合了政府、村社集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与诉求,型构了合作性治理框架,而弱理性村社则形成了各个群体各自为政的分化型治理形态,造成了村庄内部的撕裂与无序。村社理性应建立在村集体经济与村级组织的民主化进程中,在与国家理性的良性互动中完善与强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剑  罗必良  
农业绿色化转型与务农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紧密关联。回流农民工形成的人力资本补偿,对于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RHPS)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回流对农户绿色化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回流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化肥施用强度,且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民工回流通过机械化施肥和农地规模扩大两条路径实现化肥的减量施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回流农民工对农业绿色化经营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回流农民工才能显著降低化肥的施用;农民工回流与化肥施用之间的关系还受农作物种植类型的影响,农民工回流对经济作物种植户的化肥减量效应更加明显。由此认为,为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的绿色化转型,应重视异质性人力资本回流农民工的自我演化和自我改造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剑  罗必良  
农业绿色化转型与务农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紧密关联。回流农民工形成的人力资本补偿,对于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RHPS)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回流对农户绿色化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回流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化肥施用强度,且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民工回流通过机械化施肥和农地规模扩大两条路径实现化肥的减量施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回流农民工对农业绿色化经营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回流农民工才能显著降低化肥的施用;农民工回流与化肥施用之间的关系还受农作物种植类型的影响,农民工回流对经济作物种植户的化肥减量效应更加明显。由此认为,为推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的绿色化转型,应重视异质性人力资本回流农民工的自我演化和自我改造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露  杨高第  李红莉  
小农户融入农业绿色发展主要受制于其经营目标约束与要素禀赋局限。农业分工深化及其外包服务,一方面通过迂回投资,能够有效突破小农户绿色生产面临的瓶颈;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和声誉激励,能够诱导服务供应商形成农业绿色生产的内生动力。以化肥减量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外包服务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化肥减量;第二,相较于规模户,外包服务对小农户实施化肥减量的促进效应更强;第三,伴随连片规模的扩张,采纳外包服务的化肥减量效应也显著增强。由此强调应倡导农业横向分工,鼓励小农户开展专业化连片种植,为外包服务积累充分规模的市场容量;同时深化农业纵向分工,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服务规模经营,以外包服务市场的繁荣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市场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露  杨高第  李红莉  
小农户融入农业绿色发展主要受制于其经营目标约束与要素禀赋局限。农业分工深化及其外包服务,一方面通过迂回投资,能够有效突破小农户绿色生产面临的瓶颈;另一方面通过市场竞争和声誉激励,能够诱导服务供应商形成农业绿色生产的内生动力。以化肥减量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外包服务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化肥减量;第二,相较于规模户,外包服务对小农户实施化肥减量的促进效应更强;第三,伴随连片规模的扩张,采纳外包服务的化肥减量效应也显著增强。由此强调应倡导农业横向分工,鼓励小农户开展专业化连片种植,为外包服务积累充分规模的市场容量;同时深化农业纵向分工,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发展服务规模经营,以外包服务市场的繁荣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市场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伍笛笛  
企业参与农业股份合作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体系创新的表现,在实践中呈现出"股份+订单"合作、股份合作社主导、共建股份合作企业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三种模式从不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演变中创新而来,在推进产业链一体化经营以及农民与企业关系、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农业具体生产特征等密切相关。企业参与农业股份合作既有利于农民参与产业链更多环节的利益分配,也有利于发挥企业在人才技术、对接市场、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尤其适用于经济作物类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宪宝  高强  
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农户发生了显著分化,影响了农村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如何在农户分化背景下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使其对差异化凸显且不断分化的异质性农户产生积极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户分化过程中,家庭承包制改革对农户理性的释放构成了分化的基础,农村要素市场建设带动的劳动力流动及土地流转为分化创造了条件,城镇化及工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为分化提供了途径。改革以来农户分化呈现纯农户比重下降、兼业农户及非农户比重上升的态势。在现有分化条件下,纯农户及兼业户向非农户转化缓慢、兼业农户将持续占据较大比重,应当结合农户分化特点作出针对性政策安排,以避免对农业生产及城乡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静  
本文对成都市蒲江县复兴乡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了考察分析。首先,对复兴乡土地开发整理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复兴乡的土地开发整理模式进行了总结;再次,对该项目实施后的成效进行了评价;最后,对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和土地开发整理的后续工作提出了思考意见和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祝国平  焦灵玉  刘星  
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转变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行为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吉林省83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产业链参与、技术选择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产业链参与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也可以通过技术选择间接促进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考虑到我国农户的异质性特征,进一步通过门槛效应估计了农户耕地面积的门槛值,发现随着农户耕地面积的扩大,产业链参与促进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具有边际递增效应,技术选择促进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具有边际递减效应。因此,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强化产业链对农户的吸纳作用,提高绿色农业产业链生产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应成为政策选择上的重点。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岩   汪兴东  
研究目的:从土地细碎化的现实情景出发,基于2021年江西省“百村千户”调查数据,分析土地细碎化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机理,并探讨生计策略的中介效应及要素禀赋的调节效应。研究方法:OLS,门槛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细碎化总体上抑制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采纳,但不同细碎化程度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表现为土地细碎化程度的门槛效应,并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基本呈倒U型关系。随着土地细碎化程度的提高,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先上升后下降。(2)土地细碎化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策略作用于其绿色生产行为选择。(3)要素禀赋正向调节土地细碎化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4)土地细碎化对农户不同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性。研究结论:土地细碎化并非简单地抑制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在有序推进土地细碎化治理工作的同时,应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采纳的禀赋约束,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朱俊峰  邓远远  
农业生产绿色转型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之一。资本禀赋、外部环境以及农户绿色观念有效的连接、转换和相互支持为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创造条件,农业生产托管促进服务型规模经营、“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以及绿色农业技术的长足发展为农业生产绿色转型提供不竭动力。目前,中国农业生产绿色转型仍面临优质劳动力流失、技术推广信任阻碍和绿色农产品消费市场发展滞后等挑战。鉴于此,应扎实开展农业技术嵌入式推广工作,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绿色化转型,并倡导绿色农产品消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