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36)
2023(17202)
2022(14311)
2021(13083)
2020(10964)
2019(24877)
2018(24726)
2017(48025)
2016(26230)
2015(29003)
2014(28941)
2013(28863)
2012(26097)
2011(23218)
2010(23181)
2009(21494)
2008(21278)
2007(18790)
2006(16588)
2005(14938)
作者
(75799)
(63058)
(62699)
(59607)
(40386)
(30008)
(28549)
(24539)
(23929)
(22595)
(21501)
(21390)
(20049)
(20035)
(19452)
(19353)
(18775)
(18750)
(18122)
(18102)
(15612)
(15421)
(15268)
(14407)
(14074)
(14072)
(14054)
(13983)
(12691)
(12592)
学科
(108987)
经济(108857)
(95904)
管理(86572)
(84894)
企业(84894)
方法(48226)
数学(38416)
数学方法(38017)
业经(32888)
(32657)
(31803)
中国(30329)
农业(23227)
(22901)
财务(22830)
财务管理(22804)
地方(21804)
企业财务(21651)
(21107)
(21038)
技术(20958)
理论(20162)
(19330)
(18264)
贸易(18252)
(17684)
(17501)
(16553)
环境(16273)
机构
学院(373511)
大学(371983)
管理(151419)
(149569)
经济(146249)
理学(130615)
理学院(129176)
管理学(127140)
管理学院(126437)
研究(122335)
中国(92640)
(79984)
科学(76770)
(68578)
(63583)
(61224)
业大(56569)
(55739)
研究所(55689)
中心(55141)
财经(55078)
(50142)
农业(49987)
北京(49929)
(47664)
师范(47219)
(45159)
(44674)
经济学(44397)
财经大学(40827)
基金
项目(254431)
科学(201259)
基金(185728)
研究(185196)
(161778)
国家(160375)
科学基金(139152)
社会(118071)
社会科(111900)
社会科学(111871)
(99431)
基金项目(98825)
自然(90905)
自然科(88871)
自然科学(88852)
自然科学基金(87281)
教育(83071)
(82982)
资助(75196)
编号(75028)
成果(59855)
重点(56290)
(55140)
(54424)
(54187)
课题(50662)
创新(50246)
国家社会(48672)
科研(48237)
(47617)
期刊
(166893)
经济(166893)
研究(109059)
中国(68696)
(58633)
管理(58615)
学报(58056)
科学(54484)
(54026)
大学(44120)
学学(41497)
农业(40802)
教育(36970)
技术(32671)
(31569)
金融(31569)
业经(29042)
财经(26956)
经济研究(25944)
(23517)
问题(23161)
(23144)
图书(21087)
技术经济(19791)
现代(18822)
科技(17957)
理论(17431)
(17245)
商业(17131)
资源(15873)
共检索到547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姜达洋  
西方的工业化围绕着制造业的发展,实现资源与人口在地理区域的集聚,催生和促进了城市化。制造业获得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延伸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进而增加其产业增加值。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化伴随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化而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使得产业布局摆脱以往工业化时期对空间距离的限制,也使企业远距离获得资源与服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服务业产业化又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的扩散,使产业布局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范围分布与协调,使单一的城市化转向城市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为东  陈丽珍  陈健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分析生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结论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对现阶段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与多样性则均对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利影响;对部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城市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作用相对减弱,而竞争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增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东华  信婧  
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应用能够便利地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突破资源配置的地域隔阂和刚性约束,增强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服务型制造业发展,进而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分析信息技术扩散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构建测度信息技术融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衡量指标,利用DEA方法测度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采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扩散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融入程度越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就越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普及计算机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进而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洪联英  文映  
本文在外部性和新经济地理综合框架下研究中国284个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化具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且专业化集聚效果更明显;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规模则通过市场外部性作用于城市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西部地区影响大于东、中部,而多样化集聚和空间集聚规模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亦对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楚明钦  
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产性服务业,而在中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造成了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同时带来了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产出效率,带来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应进一步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体制改革,调整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用地结构,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我国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灵  方创琳  
二战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演化重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空间集聚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产生积极作用。未来需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良性互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蕊  
基于中国2003-2018年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率也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红利"的发挥受制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红利"的大小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关,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城市生产率有积极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未达到最优水平,集聚红利有限,同时,除了部分城市实现规模经济外,多数城市并未达到最优规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健  
基于我国跨省份面板数据,文章通过实证,重点关注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结论表明:控制相关因素,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依然显著存在,尤其对工业化后期阶段地区。比较而言,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发展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地区更明显;但市场化与一体化程度加强则是促进分工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扩张,进而生产性服务业表现为对城市化发展促进作用的重要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国平  李广新  张丽  
本文从行业比较的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在大城市内部扩散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处于发展严重不足的阶段。从影响因子的计量比较看,第二产业发展规模、政府干预、土地成本对生产性服务业由中心区向郊区扩散发展的影响最为广泛,而城市化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则相对分散。具体来说,第二产业规模是生产性服务业由中心区向郊区集聚的最大促进因素,政府规模则会妨碍生产性服务业向郊区的扩散,土地成本则因为行业不同产生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如城市土地成本上升,将有助于金融业向郊区县的扩散发展;但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而言,只会放慢其向郊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宏兵   吴淳   李震  
城市电商化发展是促进城市转型与提高城市经济表现的重要推力。本文基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识别城市电商化发展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本文发现城市电商化发展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但对多样化集聚效果不明显。这是由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特性所致。在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基础设施领先城市、初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高的城市,电商化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更明显。城市电商化发展通过提高地区产业协同度、降低制造业和内资私营企业交易成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市电商化发展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质量。本文为城市电商化发展如何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维度集聚提供了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强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集聚产生的双重集聚效应的理论假说,通过实证分析从城市空间和价值链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形成的内在机制。在验证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中存在一个均衡的土地租金,使得双重效应的互补效应达到最大;城市规模有利于双重集聚效应的提高;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双重集聚效应有一定的辐射作用,经济距离越短辐射作用越大。为了进一步分析双重经济效应,文章基于不同规模城市的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有"倒U"型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杨晴晴  
笔者使用2003年~2012年全国2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分析铁路交通发展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运营加强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如果一个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度高出平均经济联系水平1%,则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会高出平均集聚水平3%~6%;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时间越长,对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越大;高速铁路运营通过增强沿线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而显著地促进了这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沿线城市可以利用高速铁路这个有利因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非沿线城市则要更谨慎地评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机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阳军  齐颖秀  梁栋  
文章利用DEA-SBM方法测度城市绿色经济效率(GEE),并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GEE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城市GEE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市GEE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多样化集聚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本市GEE的增长。另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GEE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层级异质性。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绿色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层级的生产性服务业,选择合理的产业集聚模式。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涛  王曰影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邻近城市产生虹吸效应,导致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其中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有利于自身绿色发展,还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发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集聚不仅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也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会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但会对邻近城市产生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业集聚的外部性则具有本地化特征。因此,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提升中国城市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方慧  赵胜立  吕静瑶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各城市FDI效率并研究如何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高城市FDI效率。研究方法:利用DEA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260个城市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FDI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FDI效率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近年来增长率有所降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城市FDI效率的提高,但对周边城市具有抑制作用,该影响效果在不同区域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具有异质性特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提高了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规模效率,但近年来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逐渐显著,高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城市技术进步促进FDI效率提高。研究创新:科学测算了中国260个城市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资本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FDI效率的影响。研究价值:为利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高城市FDI质量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