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94)
2023(8714)
2022(6465)
2021(5838)
2020(4459)
2019(9916)
2018(9862)
2017(18448)
2016(10193)
2015(11013)
2014(11113)
2013(10824)
2012(9725)
2011(8761)
2010(8927)
2009(8498)
2008(8290)
2007(7587)
2006(7044)
2005(6337)
作者
(28646)
(24630)
(23997)
(22901)
(14955)
(11642)
(10676)
(9453)
(9311)
(8416)
(8342)
(8022)
(7519)
(7464)
(7391)
(7340)
(7067)
(7041)
(6898)
(6738)
(6030)
(5973)
(5893)
(5772)
(5602)
(5455)
(5452)
(5046)
(4935)
(4805)
学科
(49479)
经济(49431)
(48363)
农业(32374)
(32294)
管理(19331)
中国(18670)
业经(18154)
地方(14035)
(12888)
农业经济(12387)
方法(11826)
(10999)
企业(10999)
发展(10912)
(10904)
数学(10520)
数学方法(10460)
(9426)
农村(9396)
(9246)
劳动(9229)
(9031)
土地(8202)
建设(7687)
人口(7618)
(7400)
(7398)
城市(7329)
收入(7202)
机构
学院(146187)
大学(140666)
(63644)
经济(62245)
管理(54106)
研究(52715)
理学(46855)
(46476)
理学院(46338)
管理学(45485)
管理学院(45236)
中国(41117)
农业(34891)
科学(31776)
(29929)
业大(28773)
(25951)
中心(25051)
(24206)
研究所(23440)
(22923)
农业大学(21516)
(20837)
师范(20691)
财经(19140)
经济学(18937)
(18346)
北京(18166)
(18142)
经济管理(18124)
基金
项目(99372)
科学(79466)
研究(75509)
基金(72396)
(62794)
国家(62117)
科学基金(53677)
社会(51040)
社会科(47889)
社会科学(47879)
(39960)
基金项目(38925)
(32206)
自然(31932)
教育(31784)
编号(31784)
自然科(31186)
自然科学(31182)
自然科学基金(30603)
(28518)
资助(26628)
成果(24463)
(24103)
重点(21855)
国家社会(21705)
(21521)
课题(21175)
发展(20165)
(19987)
(19879)
期刊
(80239)
经济(80239)
(54523)
研究(42433)
农业(37004)
中国(34707)
科学(22774)
学报(22639)
业经(20516)
大学(18851)
学学(18030)
(16290)
(16126)
金融(16126)
(15577)
管理(14864)
农业经济(14572)
农村(13932)
(13932)
问题(13852)
教育(12890)
技术(11233)
(10267)
世界(9909)
经济研究(9536)
资源(9388)
经济问题(9259)
农村经济(9237)
社会(8780)
财经(8702)
共检索到2236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虹潘  刘渝琳  
文章将农村劳动力留守、进城与回流的差异选择纳入人口流动的全过程框架,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与对应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农村劳动力自身经济特征对差异化流动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相对较低者更愿意留守农村,人力资本相对较高者则倾向于进城,但部分"夹心层"进城后难以稳定立足而选择回流。家庭经济条件好可以增强农村劳动力主动进城的意愿,并对其留在城市有支持作用;未成年子女抚养压力是被动进城的重要原因,子女过多会带来后顾之忧。家乡总体发展水平高对农村劳动力进城有促进作用,而家乡农村经济效益好会增加其进城的机会成本。家乡农村互联网及移民网络为进城带来便利,家乡交通便捷性差将增加回流概率。文章建议加大教育培训方面的支农力度,深化二元制度改革,完善劳动力输出地区对外基础设施,并支持回流群体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程姝  韩学平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印度与中国同属于金砖国家,历史背景与国情现状相似。印度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迟缓;转移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印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凝滞状态进行分析,从产业结构的发展类型、就业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对中国新时期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秋红  黄颖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分为外流与回流,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是主流,是前提。但在强调这一主流的同时也不容忽视"逆潮回流"这一现象,探讨积极、有序的回流,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施闻  
文章分析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迁移的影响因素。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排斥影响他们的回流,同时回流迁移也受到家庭生活、家庭劳动力状况、家庭农业活动和农地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外出劳动力的回流迁移是"被动回流"和"主动回流"相结合的过程、是个体决策和家庭决策的综合过程。文章提出劳动力回流迁移具有"回流效应",回流带来人力资本的补偿、促进流出地非农经济的发展和带来创业的增长。劳动力回流作为城镇化过程中内生的逆迁移流,构成乡城迁移和劳动力市场平衡的补充机制,与乡城迁移一起促进城镇化和城乡平衡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施闻  
文章分析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迁移的影响因素。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排斥影响他们的回流,同时回流迁移也受到家庭生活、家庭劳动力状况、家庭农业活动和农地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外出劳动力的回流迁移是"被动回流"和"主动回流"相结合的过程、是个体决策和家庭决策的综合过程。文章提出劳动力回流迁移具有"回流效应",回流带来人力资本的补偿、促进流出地非农经济的发展和带来创业的增长。劳动力回流作为城镇化过程中内生的逆迁移流,构成乡城迁移和劳动力市场平衡的补充机制,与乡城迁移一起促进城镇化和城乡平衡发展。文章提出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支持"迁移效应"和"回流效应"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罗明忠   岳凤姣   魏滨辉  
充分释放劳动力回流的人才红利是实现农村家庭收入均衡增长的重要途径。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OLS模型,分析劳动力回流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探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在劳动力回流影响农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劳动力回流比例为21.7%,相比于无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有劳动力回流的农村家庭收入增加0.362万元,农村收入不平等水平下降0.09个单位。可见,劳动力回流能够显著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且这一结论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劳动力回流主要是通过增加家庭层面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来缓解农村收入不平等。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力回流更有助于缓解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同时这种缓解作用在中低收入、务农型和务工型农村家庭中更为明显。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鼓励人才回流政策宣传和资金支持力度,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培训,提升农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方卫  康姣姣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变化不仅对区域劳动力供需平衡产生影响,也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家庭收入结构的优化。文章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回流、再外出的流动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利用2013和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存在反复流动的现象,外出的原因主要为增加收入,回流的原因主要为照顾老人及子女等非经济因素,流出地与流入地在政治、社会及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差异促使回到流出地的劳动力心理成本不降反增而再外出,再外出的原因还与农业经营收入的相对低稳定性有关。厘清农村劳动力回流与再外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保持区域劳动力供需平衡的相关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玉荣  
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是继"民工潮"之后,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又一引入注目的现象。文章从基本概念、回流历史、回流原因、回流理论和模型、回流效应、对策与建议点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提出了今后劳动力回流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最后,探讨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未来研究中需注意的问题。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宗益  周勇  卢顺霞  陈义华  
西部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流,是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影响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推-拉"因素的分析,探讨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原因;并根据重庆市实地调研数据资料,以家庭为分析单位,利用Probit模型回归分析了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及利农政策对回流发生的影响大小。最后,提出现阶段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樊帅帅   尹冠球  
[目的]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剖析资本下乡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对于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2014、2016、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分析资本下乡对劳动力回流的影响,探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进一步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结果]资本下乡显著促进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且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资本下乡可以通过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两条路径吸引外出劳动力回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平正向调节了资本下乡的劳动力回流效果;资本下乡显著增强了回流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意愿,更能吸引创业型、务工型劳动力回流。无论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纯农型,还是以非农就业为主的Ⅱ兼型家庭,资本下乡均可以促进其劳动力回流。且相较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效果显著。[结论]应进一步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构建城—乡劳动力流动机制,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进而拉动“智力回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志彬  徐玉龙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于水  姜凯帆  孙永福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的人口"空心化"现象愈加严重,给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农村多元化产业,进行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吸引外出农民回流,在家乡就近就业,实现治理人口"空心化"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双赢。文章基于苏北农村的调研,采用Probit模型,分析外出农民就近就业意愿。结果表明:农民回流意愿与受教育程度、外出收入所占比例、回家频次、家中是否有老人或学生、对当地教育和基础设施满意度等显著相关。分析农民工回流意愿,对治理农村人口"空心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有参考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雅丽  张莉莉  
在借鉴"推-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全过程出发,构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力模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解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康姣姣  闫周府  吴方卫  
农村劳动力回流趋势增强,不可避免对农地流转产生影响。文章在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回流劳动力的就业选择与农地转出关系,并采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数据资料,实证检验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特征变化和回流劳动力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受非农就业不稳定的推力作用和与家人团聚的拉力作用,越来越多的外出劳动力选择回流,西部外出劳动力回流率最高,达到47.2%。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普遍高于非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回流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的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促进效应,而兼业和务农的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抑制效应,这意味着回流农村劳动力并非一定会选择农业生产,也可能选择在更小的地理半径内从事非农就业,并且长期外出从事技术工的经历进一步增强了劳动力回流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虽然回流劳动力更倾向非农就业,但回流劳动力规模的扩大,使得兼业和纯务农的比例增加,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呈增强趋势。研究还发现,个人特征、家庭因素、社会网络也是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和农地转出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推动非农就业的政策合力上存在部分抵消,对农地转出产生了抑制作用。文章为农地流转进程缓慢提供了新的解释,推进农地流转需要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新变化,同时兼顾各层级政策目标的衔接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丁洪  
本文对Lewis双元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结论提出质疑 ,通过中国与韩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比较 ,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原因和导致发展中国家双元经济长期化的原因 ,并运用Takeo的“主观均衡位置假说”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中兼职就业提高农户收入的可能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