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33)
2023(14341)
2022(12116)
2021(11317)
2020(9379)
2019(21790)
2018(21859)
2017(42593)
2016(23489)
2015(26477)
2014(26836)
2013(26231)
2012(24314)
2011(21374)
2010(21273)
2009(19578)
2008(19059)
2007(16741)
2006(14795)
2005(13001)
作者
(66894)
(55716)
(55324)
(53024)
(35758)
(26835)
(25150)
(21933)
(21382)
(19909)
(19248)
(18727)
(17771)
(17630)
(17258)
(17083)
(16630)
(16589)
(16024)
(15813)
(13778)
(13658)
(13437)
(12719)
(12452)
(12448)
(12374)
(12253)
(11256)
(10980)
学科
(96873)
经济(96766)
管理(64299)
(60185)
(48259)
企业(48259)
方法(41290)
数学(35663)
数学方法(35199)
中国(27236)
(27172)
地方(23116)
(22413)
(21704)
业经(21237)
农业(18401)
(16215)
理论(15949)
(15256)
贸易(15245)
(14685)
环境(14570)
(14450)
技术(13493)
(13302)
财务(13227)
财务管理(13201)
(12757)
银行(12712)
(12519)
机构
大学(327514)
学院(324966)
管理(127927)
(125046)
经济(122037)
理学(110446)
研究(109605)
理学院(109125)
管理学(106982)
管理学院(106410)
中国(81401)
(72137)
科学(70215)
(56326)
(54843)
(53676)
中心(50430)
研究所(50017)
业大(49931)
(48320)
北京(45480)
(45451)
财经(45324)
师范(45048)
农业(41917)
(41144)
(40379)
(39742)
经济学(37042)
师范大学(36561)
基金
项目(224367)
科学(175593)
研究(163360)
基金(161647)
(140711)
国家(139530)
科学基金(119981)
社会(101841)
社会科(96256)
社会科学(96232)
(87006)
基金项目(86673)
自然(78591)
自然科(76753)
自然科学(76736)
自然科学基金(75305)
教育(74394)
(73550)
编号(67571)
资助(65935)
成果(54486)
重点(49649)
(48429)
(47733)
课题(46275)
(45581)
创新(42528)
科研(42461)
大学(41691)
国家社会(41375)
期刊
(139959)
经济(139959)
研究(96444)
中国(64976)
学报(52708)
(49530)
科学(49259)
管理(45960)
(42412)
大学(39843)
教育(38312)
学学(37163)
农业(34237)
技术(28496)
(25954)
金融(25954)
业经(22860)
经济研究(21341)
财经(21298)
问题(19950)
图书(19454)
(18239)
(17200)
资源(16139)
理论(15943)
科技(15777)
(15694)
技术经济(15479)
现代(15225)
实践(14662)
共检索到4798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毕忠德  王士君  朱光明  周乐  
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增值的规律、特点、机理以及与城市空间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增值表现出一定的客观规律性,且具有整体、独立、辐射、共存和不可逆转等特点;(2)城市土地增值主要有投资、用途转变、供求拉动、政策法规引导等形成机制;(3)城市土地增值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具有空间互动关系,在城市扩展和再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增值各具特点;(4)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土地价值必然呈现不可逆转的增长趋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莹  谭术魁  张安录  
研究目的:分析征地过程中土地增值及其来源,为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保障农民权益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在征地过程中,武汉市各区域的土地增值及分配差异明显,主城区的土地增值额、自然增值额和人工增值额均高于近郊区;除江夏区,其他区域的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了土地增值的收益分配,而江夏区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仅得到原农业用途的补偿。研究结论:规范的土地市场与完善的政府职能有利于消除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导致的扭曲土地价值增值;明确土地增值来源,有利于土地增值收益在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级政府和开发商中的合理分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燕  满强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但快速粗放型城市化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现实的破坏与潜在的危险,已成为我国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危及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长春市为例,在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长春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探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家庭  张换兆  
基于制度租的视角,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收益的来源问题。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城市化进程中农地转为建设用地而形成的土地价值增值,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所特有的经济现象和制度特征,它不仅是两个市场割裂形成的经济租金,更是城乡二元土地制度造成的制度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一中  曹裕  
基于土地发展权概念建立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模型,并以广州市为例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认为,农民应获得土地增值中的农地发展权收益,政府应获得市地发展权收益,开发商应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下的土地开发资本投入收益。农民、开发商和政府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理想比例是农民约占25%—30%,开发商约占15%—20%,政府约占50%—55%。以农地发展权的平均价值作为制定征地补偿标准的依据不仅体现了补偿公平原则,也符合通过市场机制对被征农地进行补偿的制度改革方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德起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进程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土地作为城市经济与社会运行的载体及基本要素,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正在转化为城市土地,构成所谓的土地城市化;另一方面,原有城市土地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及其空间结构的调整,经过综合开发和重新配置而使其功能不断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运动的不断深化,土地这种十分稀缺资源的价值会日益提高,由此引发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矛盾也会更加尖锐。因此,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增值的内在规律,对于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关系,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昕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水平快速增长的阶段,在我国特有的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化的模式下,土地收益在城市财政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成为推动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增长、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本文以城市土地出让金作为主要指标,以北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收益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建议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润元  
一、土地增值税征管制度的形成过程我国土地增值税实行先预缴后清算的管理制度,此制度是在征管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1994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纳税人应当自转让房地产合同签订之日起7日内向房地产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在税务机关核定的期限内缴纳土地增值税。"1995年1月2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旭伟  王红平  孙海玲  
为了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增值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溢价的互动机理,继而以河南省郑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为例,就城市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值影响分析过程做了详细阐述,运用特征价格半对数模型进行了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计算,最后得出了郑州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增值效应结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丽萍,张锐波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经济驱动力和地形结构特点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以杭州市区为研究区,利用近10年的土地利用系列统计资料、遥感解译数据和GIS系统支持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区位原理,经过数值计算,揭示出了杭州市区扩建过程中,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特有规律,重点讨论了耕地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波动递减过程。并应用区位商数分析了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结论表明:①居民工矿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最为明显;②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递减速率高于耕地面积的递减速率,但菜篮子用地面积却在增加;③萧山区是主要的菜篮子工程发展区,西部是旅游风景保护区,城区发展园林绿地,建设用地向沿江、余杭、下沙扩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慧颖  宋飏  王士君  
研究目的:结合国内外城市棕地特点,归纳基于城市规划的城市棕地识别和数据库建设方法。研究方法: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使用城市总体规划现状图作为底图,分三步对城市棕地信息进行提取,并基于此运用CAD、ArCGIS等软件对已识别的城市棕地信息进行汇总,建立城市棕地数据库。研究结果:(1)城市棕地识别方法具体步骤包括:1用地性质筛选;2废弃地块及污染特征筛选;3实地现场勘查及统计资料补充。(2)城市棕地数据库的建设方法具体步骤为:棕地信息识别—棕地信息录入ArCGIS—构建城市棕地数据库—棕地信息复核—棕地信息补充(随时补充)—棕地信息分析。(3)长春市中心城区共识别出城市棕地441块,其中步骤一、二识别...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于清杨  刘寒冰  詹军  王书娟  
在保持原有道路交通路网的条件下 ,单向交通是改善大中城市交通堵塞状况的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单向交通及长春市交通路网情况分析 ,阐明长春市采用单向交通的优势、存在问题并提出完善长春市单向交通系统的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新乐  张树文  李颖  谢云峰  匡文慧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反演长春市的地表温度,分析长春市城市热场分布的空间格局,定量描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地表温度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组合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论如下:①长春市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在城市热岛内部,地表温度差异也很显著;②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地表温度具有明显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温度平均值排序为: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公共建筑>其他用地>公共设施>绿地>水域;③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影响城市热环境,随着500m×500m格网内所占面积比例的升高,不同用地类型的平均地表温度呈现出显著差异;④植被和水域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起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一中  王哲  潘英健  
以特征价格理论为基础,采用组合模型的形式建立了中山市商品住宅用地特征价格模型,并通过求偏导的方法测算了不同土地特征属性的边际土地增值量。结果表明:城市中心距、公共交通线路数、环境舒适度、生活便利度和建筑密度是影响中山市商品住宅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居住用地价格与城市中心距呈现波浪形曲线关系,土地增值对"公交线路数"的敏感程度高于"建筑密度"。模型模拟结果较好地诠释了中山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土地出让市场的实际情况,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土地增值的形成机制,为探索土地增值定量测算的规范方法和"受益者付费"的量化准则提供了新思路,可为建设科学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和土地税费制度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宁  崔胜辉  刘启明  温晨  陈晓梅  
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存在着城市化程度由低到高的农村社区、城乡过渡型社区以及居住小区等城市型社区,社区人居环境多样化、多变化。在城市化影响下,这些社区人居环境呈现一定的特征。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通过选取典型社区,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构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不同类型社区的人居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农村到城乡过渡型社区,建筑面积比例显著增加,道路面积比例变化不大,而林地和草地面积比例逐渐减少,景观格局逐渐变为景观类型较单一、以现代建筑为优势景观的状态,景观趋于破碎化,形状略趋复杂,城市居住小区各类景观面积比例则相对合理,但景观高度破碎化、形状较规则。②城市化过程中各类型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均逐渐变好,城乡过渡型社区和农村尤为明显,城市居住小区质量明显高于过渡型社区与农村,且除城中村之外,从农村到城市居住小区社区城市化程度与人居环境质量呈正相关关系。③城市化总体上促进了社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但对社区人居环境各方面的作用具有不同的规律,对于环境质量、人文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