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22)
2023(8957)
2022(6894)
2021(6228)
2020(4971)
2019(10779)
2018(10727)
2017(19587)
2016(10760)
2015(12222)
2014(12178)
2013(11532)
2012(10634)
2011(9450)
2010(9777)
2009(9251)
2008(9191)
2007(8440)
2006(7632)
2005(7205)
作者
(33328)
(27958)
(27745)
(26695)
(17778)
(13391)
(12497)
(10802)
(10616)
(9936)
(9686)
(9490)
(8977)
(8903)
(8832)
(8700)
(8294)
(8203)
(8023)
(7996)
(7003)
(6834)
(6827)
(6289)
(6284)
(6272)
(6216)
(6093)
(5618)
(5533)
学科
(45707)
经济(45658)
管理(28992)
(24509)
(19156)
企业(19156)
中国(17141)
方法(14152)
(12968)
(12324)
数学(11395)
地方(11288)
数学方法(11149)
业经(11031)
农业(8643)
(8616)
(8569)
理论(8245)
(8109)
城市(7700)
(7343)
银行(7325)
环境(7238)
(7034)
(6848)
金融(6847)
(6449)
贸易(6441)
(6354)
(6286)
机构
大学(158642)
学院(157702)
研究(59307)
(57889)
经济(56236)
管理(53961)
理学(45472)
理学院(44782)
中国(44563)
管理学(43540)
管理学院(43275)
科学(39165)
(36113)
(30442)
研究所(27755)
(27513)
中心(27323)
(26828)
(25122)
(24485)
师范(24198)
业大(24063)
北京(22811)
(22202)
农业(21671)
财经(21131)
(20294)
师范大学(19838)
(19216)
经济学(17824)
基金
项目(106055)
科学(83545)
基金(76870)
研究(74464)
(68890)
国家(68332)
科学基金(57989)
社会(47074)
社会科(44448)
社会科学(44439)
基金项目(40681)
(40493)
自然(38438)
自然科(37593)
自然科学(37586)
自然科学基金(36875)
(35192)
教育(33850)
资助(30157)
编号(29738)
重点(24793)
成果(24258)
(23273)
(21902)
课题(21481)
(20682)
科研(19954)
国家社会(19869)
计划(19718)
创新(19458)
期刊
(70233)
经济(70233)
研究(49052)
中国(33591)
学报(28426)
科学(26345)
(25597)
大学(21443)
管理(21064)
学学(20045)
(19858)
教育(19771)
农业(17451)
(13935)
金融(13935)
技术(13820)
经济研究(11124)
业经(10924)
问题(10456)
财经(10281)
(9198)
资源(9156)
(9024)
(8619)
图书(8503)
(8489)
现代(8101)
城市(7978)
科技(7488)
业大(7446)
共检索到244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梅琳  龚胜生  颜俊  
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景观的扩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景观系统发生了剧烈改变,各类型景观都处于不断的相互转移和变化过程中。在概括武汉城市景观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从城市景观系统的层面,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分别对其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武汉市城市景观要素的演变最主要表现为建成景观不断吞食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的过程。城市景观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景观利用程度来看,各类型建成景观变化幅度最高。武汉城市景观的功能演变主要表现为功能分化过程和交互式分布模式。分析城市景观系统演变特征,能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璇  
针对武汉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类型城市景观设计中失落空间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避免空间失落以及失落空间的重建及再生的方法,并针对武汉城市滨水景观与街道景观失落空间进行重点阐述,提出优化应对策略及方案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绍山  
武汉城市圈的批准是湖北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而作为调节经济重要手段之一的税收,相对于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滨海新区的建设而言,在政策上、分配机制上、运行机制上、征管权限及范围划分上,均对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找出原因,提出相应的税收对策,以促进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的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柯善淦  卢新海  
以武汉城市群居民消费支出数据为基础,利用基尼系数、偏离—份额分析法,并结合GWR模型对武汉城市群居民消费结构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城市群各类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基尼系数处于"极低"和"低"水平;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辐射的特点;居民消费结构已实现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的转变。上述现象意味着,随着武汉城市群基础设施的改善,区域间发展型消费一体化趋势正在显现;居民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中心"和"外群"差异。认为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应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易予晴  龙腾飞  焦伟利  彭剑威  刘慧婵  凌赛广  
利用2000~2010年共11期MODIS地表温度资料和多源多时相的遥感影像分类结果揭示武汉城市群的夏季热岛效应,反演并计算出10a间武汉城市群日间和夜间的热岛强度变化、土地覆盖类型和城镇用地面积。在对不同时相的地表温度数据进行热岛指数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城市群热岛的分布特征及年代演变,定量分析了武汉城市群以及中心城市武汉市不同热状况区面积的变化和热场的变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群夏季热岛效应较为明显,其中武汉市是主要热源和热中心;自2000年起,武汉城市群城乡温度差异逐步减小,热中心分布向外扩散,城市热岛区域急速扩张,整体热环境趋于恶化;新兴城区的开发增加了武汉市的热源分布,人工表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昆仑  许红梅  李志刚  黄耿志  姚华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内涝已成为继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之后的又一大城市病。武汉是我国内涝频发的城市之一,尤其是2016年夏季发生的城市内涝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文章以武汉中心城区汤逊湖水系为研究范围,利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强度分析法、湖泊变化强度指数等方法,探讨2016年6月30日—7月6日期间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最严重时段的渍水特征,并揭示其形成原因和发生机制。研究发现:①城市暴雨渍水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居住区渍水、道路渍水和产业园区渍水三类。②渍水点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渍水点以湖泊为中心集中分布,围湖造地区域是渍水发生的重灾区,城市新开发区和在建施工区也是渍水发生的集中区域,水系中下游比上游渍水严重。③湖泊容量萎缩、水系结构简化、水利建设滞后、汇水强度增大、异常气候突发等共同导致暴雨渍水灾害的发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艳婷  马金英  戴荔珠  赵赛  
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城市群可以被认为是发生了区域性城市化的地域。并以武汉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其区域性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具体表现特征分别为:人口向区域集聚的趋势初显;区域性的非农就业转化特征明显;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在区域范围内扩张。进一步的动力机制分析发现,这一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动力分别为:内驱力主导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开发区引领下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化、以及明显改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下节点区域的工业增长。基于固定效用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于外资促动下的沿海地区城市群发展,武汉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受国内力量驱动,而其原乡村地区的城乡转化则主要受地方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匡兵  卢新海  周敏  韩璟  
运用洛伦茨曲线和偏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城市群2001—2011年城市用地结构的时序演变特征和空间配置差异,并结合推拉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城市群用地结构变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武汉城市群城市用地规模扩张明显、结构调整频繁;2从地类演变来看,居住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属于增长性结构,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为衰退性结构;3从空间配置格局来看,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在各地区分布比较均衡,绿地和特殊用地次之,仓储用地分布集中,同时,各地区对不同类型城市用地的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4在变化机理上,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居民福利改善及土地管理政策调整等因素是造成武汉城市群用地结构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李云  
运用SPSS13.0数理统计软件,建立都市圈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层次分析法,构建ERE系统发展函数,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系统各子系统发展的时空规律:(1)时间演化上,经济子系统保持指数增长速度,整个圈域经济处于高速运行中;资源子系统波动变化明显,整体上呈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的倒S型曲线,表现为缓慢上升、快速下降、迅速抬升三个阶段特征;环境子系统整体上呈指数律快速发展,除了在1999年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外,整个环境系统呈良性发展态;(2)空间分异上,经济子系统城际差异明显,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三等级圈层结构,资源环境子系统整体受经济发展方式影响显著...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水玲  何建华  丁愫  
城市活力是城市品质的重要表征,研究城市活力的特征和强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新兴大数据和GIS空间分析工具的支持,构建人口活力、经济活力、功能活力和交通活力等四个方面的指标,分析了城市活力表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城市活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第一,武汉市主城区是最大的城市活力源,鄂州市是次级城市活力源;第二,武汉市具有最高的城市活力综合指数,但尚未拥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第三,各城市内部的人口、经济、功能、交通四个方面的活力子系统缺乏足够的协调性,在交通子系统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活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启姣  
正确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热岛效应缓解政策和研究城市生态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选用1987年9月26日的Landsat-5和2013年9月17日的Landsat-8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武汉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对热岛效应明显的武汉市主城区进行格网划分,提取格网内地表温度及所选影响因子指标值,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进行地表温度多因子综合分析,探讨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市地表温度空间分布表现出典型的热岛特征,1987年和2013年分别有27.7%和39.1%的范围被"热岛"覆盖;(2)影响武汉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不透水面指数、水体面积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报寅  丁超  徐贵来  刘红卫  刘杰  张晴  
地表温度是许多研究领域,如环境、生态、水文、气候、农业、浅层地温能、热岛效应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这些参数现在可以通过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方便地获得。对一年的MODIS 8d合成地表温度产品进行了处理,得到了武汉城市圈的地表年平均温度、年温度变幅、日温度变幅、年最低温出现时间、日最高温出现时刻等参数的分布图,并对这些参数的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区的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这些参数受到城市热岛效应、下垫面和地形因素的强烈影响,年平均温度以城市地区最高,平原地区其次,北部和南部山区的年平均温度最低;地表水体与其附近陆地相比,年平均温度的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其年温度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华丽  石智雷  
在对武汉城市圈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城市化进程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年龄移算法和Logistic曲线分别对武汉城市圈未来1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年龄结构变动的拐点出现在2009年前后,但总抚养比的低水平在未来10年仍将成为支持武汉城市圈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圈内各城市存在的独立发展态势,构建武汉城市圈的整体发展战略格局对于武汉城市圈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极为必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瑞  张飞舟  
针对超大型城市建设对景观生态格局及其变化定量研究的应用需求,基于多时相遥感变化监测和格网划分方法,结合景观指数对北京景观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探究城市化对城市景观影响的阈值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由于北京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导致建筑用地增加了56%,斑块破碎程度较低;而城市耕地及绿地景观有所减少、斑块分布不均,破碎程度上升;2)空间格局方面,由于建筑用地的覆盖及彼此间的高度连接,使城区景观破碎程度明显低于城郊,景观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3)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化对城市景观破碎度有显著影响,相关系数达0.84,具体表现为倒U关系,即景观破碎度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城市化水平在51%~53%时达到峰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贞斌   李红波  
探究多情景下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动态变化特征及规律,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揭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和ESV时空演变趋势;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趋势继承、耕地保护、生态保护、耕地与生态兼顾4种情景下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了ESV结构变化趋势和空间流动特征。结果表明:(1) 1990~202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呈现显著的阶段特征,总体上表现为耕地大幅度转入建设用地和水域,导致耕地锐减1 868 km~2,林地和水域有较大幅度转向建设用地,导致建设用地持续增长1 569.93 km~2;ESV呈不断下降趋势,降幅达1.66%,武汉市区、仙桃市和潜江市等地区ESV波动较大;(2)趋势继承、耕地保护情景下ESV损失量较高,分别为1.17和0.81亿元,主要受到林地、水域减少的影响;生态保护情景次之,耕地的减少是其ESV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与生态兼顾情景下由于水域、林地扩张导致ESV以武汉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式增长;(3) ESV空间流动变化幅度较小,整体表现为由东部、南部的周边高ESV城市向中心区域流入,蕲春县、罗田县和赤壁市等城市是主要的ESV流出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