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33)
- 2023(13189)
- 2022(10589)
- 2021(9535)
- 2020(7758)
- 2019(17599)
- 2018(17211)
- 2017(32481)
- 2016(18085)
- 2015(19829)
- 2014(19543)
- 2013(18914)
- 2012(17492)
- 2011(15350)
- 2010(15329)
- 2009(14036)
- 2008(13749)
- 2007(12214)
- 2006(10825)
- 2005(9663)
- 学科
- 济(73956)
- 经济(73880)
- 管理(47356)
- 业(44502)
- 企(34076)
- 企业(34076)
- 方法(28899)
- 数学(25303)
- 数学方法(24987)
- 中国(22784)
- 农(22319)
- 地方(19023)
- 业经(17211)
- 学(16819)
- 财(16508)
- 农业(15119)
- 制(13730)
- 贸(13078)
- 贸易(13070)
- 易(12596)
- 环境(11845)
- 产业(11356)
- 理论(10653)
- 体(10346)
- 技术(10339)
- 发(10263)
- 银(10060)
- 银行(10006)
- 融(9852)
- 金融(9849)
- 机构
- 大学(254038)
- 学院(252724)
- 济(98462)
- 经济(96262)
- 管理(91533)
- 研究(90386)
- 理学(79571)
- 理学院(78458)
- 管理学(76738)
- 管理学院(76295)
- 中国(66153)
- 科学(60523)
- 京(55652)
- 农(52067)
- 所(46565)
- 业大(44263)
- 研究所(42981)
- 财(42528)
- 中心(41557)
- 农业(41327)
- 江(38926)
- 范(35626)
- 师范(35136)
- 财经(34534)
- 北京(34302)
- 院(33348)
- 经(31479)
- 州(31009)
- 经济学(30418)
- 省(28807)
- 基金
- 项目(179147)
- 科学(140431)
- 基金(130487)
- 研究(122437)
- 家(117614)
- 国家(116659)
- 科学基金(99107)
- 社会(79230)
- 社会科(75108)
- 社会科学(75087)
- 基金项目(70385)
- 省(70150)
- 自然(66465)
- 自然科(65004)
- 自然科学(64982)
- 自然科学基金(63831)
- 划(60232)
- 教育(55501)
- 资助(51370)
- 编号(47236)
- 重点(41020)
- 发(39225)
- 部(37763)
- 成果(36811)
- 创(36751)
- 计划(34885)
- 创新(34536)
- 科研(34522)
- 国家社会(33599)
- 课题(33535)
- 期刊
- 济(108395)
- 经济(108395)
- 研究(71447)
- 中国(50265)
- 学报(49614)
- 农(46799)
- 科学(43823)
- 大学(36612)
- 学学(34717)
- 财(31899)
- 管理(31841)
- 农业(31488)
- 教育(25288)
- 融(20473)
- 金融(20473)
- 技术(19857)
- 业经(18088)
- 经济研究(17395)
- 业(17071)
- 财经(16704)
- 问题(16202)
- 经(14539)
- 版(14319)
- 业大(13677)
- 资源(13653)
- 科技(12871)
- 发(12093)
- 图书(12062)
- 现代(11667)
- 技术经济(11542)
共检索到370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熊黑钢 邹桂红 崔建勇
利用起伏度指数与分布比例指数模型,将地形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讨了地形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多年相关数据的变化能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居住用地的增长区从起伏度指数为7~8的地形空间上逐渐开始向起伏较高地形发展。其分布在起伏度指数上的区间扩大了9个单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用地始终在不断地扩大,并表现出工业用地向外扩张和商业用地向内收缩两个变化过程。扩张的方向指向低地形地区,收缩则向金融商业中心。农用地面积始终在减少,并趋向消失,且起伏度低的地区减少得快,而高地形区减少得慢。未利用地分布区域向高地形空间退缩,市区内的未利用地通常被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士华 艳燕 胡云锋 张弛
城市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原因,也是评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论文利用1990与2010年Landsat tM数据,基于V-I-s城市土地覆被模型和决策树分类法,获得乌鲁木齐土地变化时空格局;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和文献检索得到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与植被碳密度,估算了城市土地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乌鲁木齐城市不透水地表(IMperVIous surface areas,Isa)以中部南部内部填充与北部扩张的形式约增加62%,主要占用农田(27%)与荒漠(62%)。2)乌鲁木齐市生态系统碳库主体(95%)分布在土壤中,城市土地覆被变...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和伟康 苏向辉 马瑛 李松 王保力 刘金金
[目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以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为出发点,定量测度两个系统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耦合过程及特征。[方法]选取1996年、2002年、2008年和2014年4个年份作为研究时点,以Matlab和SPSS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评价模型及空间响应模型,针对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响应指数进行探究。[结果](1)在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对城市空间形态存在明显作用关系。(2)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耦合协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英成龙 雷军 段祖亮 杨振
本文借助职住分离指数分析法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乌鲁木齐市辖区的职住空间匹配状况,利用问卷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的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研究发现:职住空间分离是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的突出特征;全市职住空间不匹配程度较大,居住主导区的街道有35个,占街道总数的44.3%;就业主导区的街道有25个,占街道总数的31.65%;基本匹配区的街道仅有7个。居住区类型、居民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收入水平、住房形式等社会经济属性对其职住分离程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采用GWR模型定量分析了职住空间关系的影响因素,认为学历构成、住房产权性质、职业类型、流动人口以及住房面积是影响乌鲁木齐市职住空间关系的主要因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萍 范文涛 李园园
该文利用乌鲁木齐市2002年Quick Bird遥感数据,采用eCognition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技术提取城市绿地信息,应用景观斑块谱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地景观的数量构成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建成区绿地斑块面积3 612 hm2,斑块数量47 280块.②在城市绿地构成中,新市区绿地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数量最多,水磨沟区绿地斑块面积相对最小、斑块数量最少.③在绿化覆盖率上,新市区接近建成区平均水平,水磨沟区和天山区超过建成区平均水平,沙依巴克区低于建成区平均水平,各城区距国家园林城市35%的标准都有一定差距.④在各种绿地类型中,附属绿地占绝对优势,其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宏 夏富强 杨德刚 黄凤 乔旭宁
基于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数据,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干旱区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需求预警系统仿真模型,并对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的水资源需求进行多情景模拟。模拟结果显示:①现有水资源条件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各情景下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系统均存在较强约束,采用调水与节水方案,乌鲁木齐市中、高速发展情景下到2030年将分别存在5.17亿m3、30.15亿m3的水资源缺口;②节水方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提高的效果远大于调水的效果,社会经济发展越快,节水带来的效果越明显;③适度增强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与规模效应,降低用水定额,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最有效的途径;④通...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刘志有 徐馨怡 李慧 王生霞
西部干旱绿洲区是典型生态脆弱区,土地生态风险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揭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生态环境演变关系,有利于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绿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整理分析2006—2015年土地、社会经济数据,从四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绿洲土地生态风险变化规律,揭示2016—2025年土地生态风险警情;研究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土地生态风险预警随之提升;最后提出相应土地生态风险管控机制:(1)统筹城乡发展,合理确定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樊高源 杨俊孝
[目的]在测算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发展与土地碳排放间的关联效应,为乌鲁木齐市低碳土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改进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环境EKC模型。[结果](1)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总量递增趋势,净碳放量的持续上升显著地受建设用地碳排放增长的影响;(2)不同地类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效应呈现不同特点,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影响效应呈下降趋势,而耕地则在上升;(3)经济发展促进了碳排放增长,但在20142015年之间达到拐点,验证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存在。[结论](1)推动增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长发 文婷婷
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城乡用地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对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新疆乌鲁木齐市城郊农户调查资料,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并建立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新疆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意愿、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农民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不高,在给予退出补偿的前提下愿意退出的只占39.7%;(2)由于农民对宅基地的资本价值预期较高,以及退出补偿标准缺乏弹性,大多数农民对当前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存在不满;(3)农民的从众心理和宅基地退出成功者的示范效应对宅基地退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农民退出宅基地缺乏动力,不合理的退出补偿政策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生菊 李莹 靳瑰丽 张勇娟 魏秀红 刘文昊 宫珂 马建 刘智彪 李嘉欣 李超
城市周边的荒漠草地承担着减少地表径流、抗风蚀、固碳等生态功能,加之受自身脆弱性和城市化的影响,其价值更易发生改变,评价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科学利用、规划和保护该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乌鲁木齐市城市外围10 km范围内1990-2020年的荒漠草地作为研究区域,用生物量修订生态系统服务单价,实现生态服务价值在Landsat影像像元(30 m×30 m)上的空间异质性表达,在掌握草地面积、生物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定量评价周边荒漠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 31年内,城市周边荒漠草地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减少了193.49 km~2,动态度为-3.27%,主要转向建设用地。2)草地生物量整体呈现波动式上升,到2020年生物量为198.06 g·m(-2)。3)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现波动式增加趋势,且2015年最高,为29.35亿元,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0.01亿元;距城市周边1~10 km范围内,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现出距离城市越近,服务价值越低。因此,31年来城市周边荒漠草地面积变化幅度较大,呈减少趋势,而生物量虽受到城市扩张的作用,但整体呈增加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受本身草地面积和生物量的影响较小,主要受社会经济的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铁辉 张敏
乌鲁木齐市受严峻的自然环境限制,荒山绿化难度大,成本高。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补偿机制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补偿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荒山绿化 补偿机制 乌鲁木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宾建华 窦新英 宫恒瑞 曹兴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气候条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而对近35a冬小麦生长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利弊进行分析,以期为制订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趋利避害的冬小麦生产管理和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77-2011年新疆乌鲁木齐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以及乌鲁木齐市冬小麦产量资料,在对近35a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积分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对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段气候条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进而就近35a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利弊进行探讨。【结...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冬小麦产量 乌鲁木齐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馨裔 刘志有 董露 李慧 党海涛 宁静
通过定性与相关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并针对土地利用的产业格局和分布特征结合新的规划期给予理论指导和科学建议,以期为研究区的城乡规划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分析可知,研究区产业结构对不同产业用地的影响有不同的显著性,并且区域内产业用地布局整体符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研究结论:在新的规划体系和制度下,应促进区域内土地利用和产业用地合理规划和分布,使土地利用结构向着科学、合理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推进国家新规划体系的实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晓华 虞敬峰 孟晓敏
乌鲁木齐市是中国典型的内陆城市,远离热点旅游区、民族众多且经济发达程度不高,近300万乌鲁木齐市民的近程休闲与旅游需求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对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新疆首府的乌鲁木齐市旅游空间范围得到不断拓展和延伸,目前已形成环城游憩带的雏形,为满足市民的近程休闲需求以及促进城乡统筹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对环城游憩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可以为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乌鲁木齐市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推动乌鲁木齐市乃至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可为类似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发展环城游憩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天戈 张小雷 杜宏茹 张文彪 时卉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从微观机制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出行行为和碳排放的关系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2011年乌鲁木齐居民出行日志调查数据,在分析居民基本出行特征和通勤空间特征的基础之上,探讨了不同城市空间的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居民出行以通勤类出行为主,居民出行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内城中心区和郊区卫星城人均出行次数高于其他区域。城市南、北发展不平衡对郊区居民出行产生影响。②乌鲁木齐市居民通勤的实际平均出行距离为4.9 km,相比于东部大城市具有通勤距离短而通勤时间长的特征。通勤距离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由内向外递增趋势。③2011年乌鲁木齐市居民日常出行人均直接碳排放量为682.95 g,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表现为中心区和卫星城的低碳化、近郊区居民中碳化和远郊区居民的高碳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