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59)
- 2023(12495)
- 2022(9996)
- 2021(9070)
- 2020(7294)
- 2019(16165)
- 2018(15779)
- 2017(29737)
- 2016(16207)
- 2015(17846)
- 2014(17543)
- 2013(16885)
- 2012(15253)
- 2011(13505)
- 2010(13231)
- 2009(12149)
- 2008(11558)
- 2007(9965)
- 2006(8815)
- 2005(7862)
- 学科
- 济(63943)
- 经济(63831)
- 管理(43350)
- 业(40189)
- 企(29482)
- 企业(29482)
- 方法(23480)
- 中国(21853)
- 农(21307)
- 数学(20705)
- 数学方法(20488)
- 地方(15712)
- 业经(15686)
- 财(15348)
- 农业(14615)
- 制(13451)
- 学(12763)
- 贸(12081)
- 贸易(12076)
- 易(11664)
- 环境(10674)
- 银(9602)
- 银行(9564)
- 体(9425)
- 发(9238)
- 融(9198)
- 金融(9196)
- 产业(9151)
- 行(9097)
- 技术(8737)
- 机构
- 学院(224909)
- 大学(224562)
- 济(90129)
- 经济(88184)
- 管理(83008)
- 研究(78601)
- 理学(72312)
- 理学院(71383)
- 管理学(70125)
- 管理学院(69704)
- 中国(58019)
- 科学(49665)
- 京(47495)
- 农(43199)
- 财(40349)
- 所(39463)
- 业大(37139)
- 研究所(36175)
- 中心(35804)
- 农业(34104)
- 江(33028)
- 财经(32572)
- 范(30955)
- 师范(30581)
- 经(29605)
- 北京(29247)
- 院(28805)
- 经济学(28002)
- 州(26467)
- 经济学院(25359)
- 基金
- 项目(159227)
- 科学(125024)
- 基金(116028)
- 研究(112091)
- 家(103465)
- 国家(102571)
- 科学基金(87394)
- 社会(73945)
- 社会科(69916)
- 社会科学(69899)
- 基金项目(62638)
- 省(62079)
- 自然(56882)
- 自然科(55566)
- 自然科学(55547)
- 自然科学基金(54528)
- 划(52766)
- 教育(50191)
- 资助(44366)
- 编号(44163)
- 重点(35974)
- 发(34718)
- 成果(33845)
- 部(33761)
- 创(32817)
- 国家社会(31429)
- 创新(30796)
- 课题(30571)
- 科研(30377)
- 计划(29439)
共检索到3249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正媛 赵世秀
提高居民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成渝城市群为例,分析城市人口密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U”型关系,城市人口密度取对数后阈值为5.1621,即城市人口密度只有超过阈值,才会显著促进居民消费,说明城市人口过多,不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而是城市人口密度仍然不够高。作用路径分析发现,城市人口密度上升,会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郑得坤 李凌
利用地市级面板数据对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密度与居民消费率的关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提升居民消费率,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才能提升居民消费率。因此,只有逐步改变过去"摊大饼"式、粗放扩张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着力增强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提高城市人口密度,降低运人的成本、运物的成本和知识传播的成本,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对居民消费率的提升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吕文涵
人口在一定区域内的集中既能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也会产生抑制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本文在理论分析人口密度与消费升级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基于2004-2021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消费升级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在转折点左侧,人口密度的提升能有效促进居民消费升级;过大的人口密度则不利于居民消费升级。本文建议相关的制度设计应致力于强化人口密度对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性拉动作用。
关键词:
人口密度 消费升级 倒“U”型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浪 周廷刚 温莉 刘晓璐 朱晓波
采用1998~2013年卫星遥感影像反演的PM2. 5全球高精度产品数据集,结合GIS空间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WR)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成渝城市群城市化与PM2. 5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1998~2013年成渝城市群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区域的PM2. 5均值明显高于非城市区域,说明城市化对PM2. 5具有一定的影响;(2)近16 a PM2. 5重心与城市重心整体上都向东南方向移动,且两者每年在经度上的波动方向基本相反;(3)夜间灯光数据与PM2. 5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1998~2013年两者的GWR全局R~2在0. 86~0. 95之间,相关性显著,研究区内城市化和人类活动对PM2. 5的分布具有明显影响;(4)地理探测分析表明不同城市化因子对PM2. 5影响差异显著,从2006到2013年城区人口密度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逐渐成为成渝城市群PM2. 5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苏红键 魏后凯
本文从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粗放扩张的现实问题出发,针对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密度效应研究的不足,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0年面板数据考察了中国城市密度效应及最优城市人口密度,藉此分析了未来中国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在样本范围内,密度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倒U型特征;在控制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之后,密度效应的倒U型特征依然显著;以城区总人口比建成区面积核算的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约为1.30万人/平方公里。基于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的观点,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应当在最优城市人口密度标准下协调推进,由此进一步分析了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的节地潜力,明确了集约型城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指出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川
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建设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耦合协调度函数分析发现,成渝城市群在时序上呈现小范围的上下浮动以及从以人口为主导转向以空间为主导的特征,在空间上一直维持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发展结构、其他城市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的特征。但由于产业结构转型过慢,导致成渝地区的大部分城市表现出产业与空间协调度滞后的特点。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产业、空间协调发展,使成渝城市群更快成长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熵值法 耦合协调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林
都市圈是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的重要空间战略,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成渝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过程中,必须推动成渝两大都市圈由"背向"发展转向"相向"发展,经济合作逐步取代区域竞争成为"主旋律",区域市场逐步由"散乱"走向统一。新时代,为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应当以国际化现代城市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创新体系协同和交通网络体系连接贯通为重点,打造成渝两大现代化都市圈,引领成渝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关键词:
都市圈 成渝城市群 路径设计 战略要点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任慧玲
本文以我国生育政策变迁为背景,运用2000-2016年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及中、东、西部地区数据分别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影响居民消费变动机制,并得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红娟 彭立芹 冯文钊
以石家庄市2005年和2008年的城市人口数据为基础,在G IS和SPSS软件的支持下,分别从人口集中指数和人口密度等方面运用缓冲区扇形分析法研究城市东北、北东、北西、西北、西南、南西、南东、东南八个方向人口密度分布特征,并对不同方向的人口密度分布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石家庄市人口密度存在如下方向性特征:(1)人口空间分布东部较西部均匀,局部地区集聚现象明显。(2)内密外疏,东密西疏,县际人口密度变化差异大。(3)城市南东方向郊区化现象较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单卓然 黄亚平 张衔春
为弥补既有研究存在的数据平均化基于单一空间类型、对山水资源富集城市针对性不强等不足,以武汉为例,基于城镇居住用地、乡镇街行政辖区、规划地域层次及格网单元的多重叠加,利用GIS及SPSS识别市域及主城区人口密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市域乡镇街人口密度梯度差异大,"核心—边缘—外围"结构突出,"圈层层级式"格局显著;主城区人口高度密集,密度分布呈"复合多中心";"两江口"是三环内人口主中心,其4km范围内单中心结构突出,符合幂函数模型;4km外具备4个人口副中心,主副中心在西北、东北和东南形成三条人口密集轴带。分析认为:我国(特)大城市市域人口密度格局多遵循"核心—边缘"及"圈层分布"规律;主城区存在高密度主中心,人口分布普遍经历从"单核心"向"单核—多核复合化"的渐进过渡,不能单纯用"非单即多"定义主城区人口格局,城市人口密度模型因时、因地而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建高 王凌宇
我国学界对城市人口密度有不同认识。根据最新统计资料对中国天津、上海、广州和日本东京、大阪的人口密度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普遍比日本高许多,上海约是东京的两倍,而且中心市区与周围郊区密度差异悬殊,显著的一极集中。日本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体现在城市住宅形态上,中国城市以集合住宅为主而日本城市以独立住宅为主。对统计数据不加分析会得出偏离实际的结论,城市研究有待精细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于洋 钱强 王雅彤
通过使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发现城市化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城市化的提高有助于消费的提升;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少儿抚养比的降低会抑制消费,而老年抚养比的上升会促进消费,且这种促进作用大于少儿抚养比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城市化 老龄化 消费 系统GMM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文丽 杨鑫垚
以正在发育的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城市间百度指数和联合专利为变量构建城市网络,并从创新产出、投入、环境三方面对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利用象限图法对二者间的相关性及其时空变化做出分析。随后运用障碍度模型对成渝城市群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相关阻碍因素进行识别,最后从优化节点关系以及整合网络内部资源等方面为该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文晓 穆怀中
文章立足于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提出城市绿色人口密度概念及模型,并进一步构建绿色人口密度检验系数(GTI)、人口检验系数(PTI)与空间检验系数(STI),以此作为衡量城市人口密度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利用全国及30个地区2001-2012年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人口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GTI呈倒U型变动,大气环境容量已显现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迹象,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地矛盾。2012年中国平均PTI为0.195,STI为-0.226,说明中国整体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城市空间规模与大气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文晓 穆怀中
文章立足于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提出城市绿色人口密度概念及模型,并进一步构建绿色人口密度检验系数(GTI)、人口检验系数(PTI)与空间检验系数(STI),以此作为衡量城市人口密度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标准。利用全国及30个地区2001-2012年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绿色人口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GTI呈倒U型变动,大气环境容量已显现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迹象,将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地矛盾。2012年中国平均PTI为0.195,STI为-0.226,说明中国整体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城市空间规模与大气环境质量不协调。依据各地区人口规模与城市空间偏离绿色发展标准的程度,对全国进行四类区域划分,并结合人口结构、城市空间与大气环境状况,制定城市未来发展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