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48)
- 2023(11383)
- 2022(8807)
- 2021(7952)
- 2020(6208)
- 2019(13753)
- 2018(13702)
- 2017(25066)
- 2016(13689)
- 2015(15192)
- 2014(15131)
- 2013(14490)
- 2012(13206)
- 2011(11908)
- 2010(11928)
- 2009(11028)
- 2008(10366)
- 2007(9424)
- 2006(8560)
- 2005(7224)
- 学科
- 济(54153)
- 经济(54085)
- 业(30966)
- 管理(30548)
- 农(29860)
- 中国(20870)
- 农业(20151)
- 企(18315)
- 企业(18315)
- 地方(17418)
- 业经(16594)
- 方法(13920)
- 制(12475)
- 学(11821)
- 数学(11753)
- 发(11683)
- 数学方法(11614)
- 财(11058)
- 体(9740)
- 发展(9400)
- 展(9381)
- 环境(8876)
- 银(8831)
- 银行(8813)
- 融(8548)
- 理论(8541)
- 金融(8540)
- 行(8509)
- 农业经济(8421)
- 城市(8295)
- 机构
- 学院(188806)
- 大学(184616)
- 济(70482)
- 研究(68936)
- 经济(68422)
- 管理(65519)
- 理学(55620)
- 理学院(54793)
- 管理学(53607)
- 管理学院(53257)
- 中国(51087)
- 科学(43881)
- 京(40795)
- 农(39668)
- 所(34105)
- 中心(32288)
- 财(31841)
- 研究所(31106)
- 江(30905)
- 业大(30419)
- 范(30125)
- 农业(29916)
- 师范(29830)
- 院(25669)
- 北京(24948)
- 财经(24618)
- 州(24550)
- 师范大学(23886)
- 省(22582)
- 经(22166)
- 基金
- 项目(130669)
- 科学(102637)
- 研究(98051)
- 基金(92117)
- 家(80643)
- 国家(79893)
- 科学基金(68166)
- 社会(62456)
- 社会科(58674)
- 社会科学(58663)
- 省(53540)
- 基金项目(49869)
- 划(44139)
- 教育(43471)
- 自然(41945)
- 编号(41647)
- 自然科(40920)
- 自然科学(40910)
- 自然科学基金(40111)
- 资助(33965)
- 成果(33469)
- 发(30366)
- 课题(29618)
- 重点(29482)
- 部(26656)
- 创(26525)
- 国家社会(25982)
- 创新(24795)
- 发展(24574)
- 年(24471)
共检索到289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琳 曾永辉
通过对旧水坑村村民的深度访谈及利用意象地图和Arcgis空间进行分析,发现旧水坑村的集体记忆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记忆空间要素更替明显;自然景观要素记忆被人们逐渐淡忘;人文景观要素中,人们对传统祠堂祭祀的空间记忆根深蒂固,对现代休闲娱乐空间的记忆持续加强;记忆空间的强度减弱,从单点集中到多点分散,整体记忆空间中心向西南偏移;记忆空间沿街道两侧呈鱼骨状排列,从传统单一的书院祠堂群逐渐转变到了传统祠堂群和现代公共设施群共存的格局。基于上述分析,认为乡村集体记忆空间是由群体关系的乡城转化和集体记忆与空间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
乡村城市化 集体记忆 空间演变 旧水坑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琳 曾永辉
通过对旧水坑村村民的深度访谈及利用意象地图和Arcgis空间进行分析,发现旧水坑村的集体记忆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记忆空间要素更替明显;自然景观要素记忆被人们逐渐淡忘;人文景观要素中,人们对传统祠堂祭祀的空间记忆根深蒂固,对现代休闲娱乐空间的记忆持续加强;记忆空间的强度减弱,从单点集中到多点分散,整体记忆空间中心向西南偏移;记忆空间沿街道两侧呈鱼骨状排列,从传统单一的书院祠堂群逐渐转变到了传统祠堂群和现代公共设施群共存的格局。基于上述分析,认为乡村集体记忆空间是由群体关系的乡城转化和集体记忆
关键词:
乡村城市化 集体记忆 空间演变 旧水坑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马亚利 李贵才 刘青 龚华
从农村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建设用地扩张三方面梳理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地区工业化发展以及建设用地扩张使我国城乡生产要素的配置更为复杂,城乡空间相互作用已超越传统城乡关系理论能解释的范围。另外,受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影响,我国乡村社会经济联系方向更为广阔和多元,生产要素在乡村地区不断发生重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向复杂、分化多元的方向变迁。同时,各地城市化发展模式和水平差异也使得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变迁具有区域差异。因此,基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经验探索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规律,提炼不同城市化水平及模式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区域差异...
关键词:
快速城市化 乡村聚落 空间结构变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日新 吴伟权
大都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使其邻近的中小城市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本文以临近广州的番禺为例,分析大都市背景下中小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从城市定位、空间发展战略、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东杰 周海生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又重新开启,城市化使我国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无论理论深化抑或现实社会发展都对基于城市化背景的乡村社会治理提出了系统化研究的需要。本文紧紧围绕城市化这一主旨背景,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分析开展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新问题,探讨治理这些新问题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新的困境,包括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弱化、乡村社会治理资源的稀缺、乡村社会治理观念的冲突与乡村社会治理合法性的削弱,这些困境给城乡社会并轨同治带来严重的制约。针对困境,提出了增强乡村社会治理主体能力、乡村社会治理资源供给、消弭乡村社会治理观念冲突与增强乡村社会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华 王松磊
我国城乡一体化给乡村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公司下乡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难题。本文对公司下乡给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公司下乡后的村一级自治组织即村委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现象。为了获得强有力的主体支撑、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必须从农民以及各种形式的农民自组织中借力,通过村委会与农民自组织的有机对接来承接"地气",实现村民自治力量的内在强化,由此走向真正的农村基层自治和乡村民主。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定惠
文章首先从宏观角度阐释了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产品构建理念与体系,认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产品构建理念主要包括全生态、全要素、全产业、全时空、全社会、全科技六个方面。全域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包括内部组合产品和外部复合产品。其中,内部组合产品又分为核心产品、辅助产品和外延产品;外部复合产品包括城市—乡村旅游产品、景区—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乡村旅游产品。其次以黄石市沼山村为例,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特色及其旅游业发展现状,从微观角度构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旅游产品体系。本研究对推进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全域旅游 乡村旅游 旅游产品体系 沼山村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简梓红 杨木壮
为了探讨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从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经济、社会3个方面出发,选取了与番禺区土地资源利用密切相关的15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番禺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呈现波动变化递增的趋势,处于一个不稳定发展阶段,但总体处于较安全水平,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云龙
全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全面开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支持浙江率先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成为其中的关键一步。未来的乡村振兴与治理工作不仅要继续推进和巩固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层面的均衡和富裕水平,也要更多关注和提升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层面的建设和治理水平。从“经济”转向“文化”并聚焦“道德”视角,成为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治理的重点方向。浙北(海宁)农村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儒家文化遗产、地方人文精神等,推动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亲情孝道、崇德尚贤等与儒家伦理紧密相关的传统礼俗文化的吸收转化、宣传教育和推广应用工作,为当前乡村治理的道德路径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经验。从政策层面看,儒家伦理既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现代道德建设与治理框架中寻求自身的现实意义与内涵转化,也要积极融入地方社会的礼俗传统和乡村治理的日常实践,而“新乡贤”在基层政府和普通农民之间发挥的道德示范与社会整合作用对此颇为重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云龙
全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全面开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支持浙江率先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成为其中的关键一步。未来的乡村振兴与治理工作不仅要继续推进和巩固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层面的均衡和富裕水平,也要更多关注和提升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层面的建设和治理水平。从“经济”转向“文化”并聚焦“道德”视角,成为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治理的重点方向。浙北(海宁)农村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儒家文化遗产、地方人文精神等,推动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亲情孝道、崇德尚贤等与儒家伦理紧密相关的传统礼俗文化的吸收转化、宣传教育和推广应用工作,为当前乡村治理的道德路径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经验。从政策层面看,儒家伦理既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现代道德建设与治理框架中寻求自身的现实意义与内涵转化,也要积极融入地方社会的礼俗传统和乡村治理的日常实践,而“新乡贤”在基层政府和普通农民之间发挥的道德示范与社会整合作用对此颇为重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正芬 余彬文
乡村生态资本化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是实现生态资源价值的主要方式与根本路径,对于乡村绿色发展、环境优化、生态治理等具有直接影响。在乡村生态资本化试运行或准备运行的当下,必须发挥前瞻性,系统分析生态资本化面临的问题,探索产权明晰、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多元协同的科学规划路径,深入挖掘乡村生态资本化发展的科学途径,为赋能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生态 资本化 问题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业辉 韩磊 谢双玉 乔花芳
同质化问题是制约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文献梳理理清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的症结,将乡村旅游中的"乡村"解构为空间性、意象性与产品性三重特性,并从这三重特性中蕴含的同质化表现解构乡村旅游同质化的内涵,即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是逐步走向空间资本化、产品符号化和意象均质化的过程;揭示并阐明了乡村旅游同质化的本质是在消费主义背景下向城市的不断趋近和统一的过程,其中,空间的资本化归因于旅游场所的景区化和空间意义的流动化,产品的符号化产生于规划设计的符号化和旅游活动的展演化,意象的均质化来源于旅游宣传的均质化和游客预期的刻板化。依据对乡村旅游同质化内涵的解构和解读,构建了乡村旅游同质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判定和比较某些地区乡村旅游案例的同质化水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业辉 韩磊 谢双玉 乔花芳
同质化问题是制约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文献梳理理清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的症结,将乡村旅游中的"乡村"解构为空间性、意象性与产品性三重特性,并从这三重特性中蕴含的同质化表现解构乡村旅游同质化的内涵,即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是逐步走向空间资本化、产品符号化和意象均质化的过程;揭示并阐明了乡村旅游同质化的本质是在消费主义背景下向城市的不断趋近和统一的过程,其中,空间的资本化归因于旅游场所的景区化和空间意义的流动化,产品的符号化产生于规划设计的符号化和旅游活动的展演化,意象的均质化来源于旅游宣传的均质化和游客预期的刻板化。依据对乡村旅游同质化内涵的解构和解读,构建了乡村旅游同质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判定和比较某些地区乡村旅游案例的同质化水平。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珺珺 徐莉
当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年,同时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力点。脱贫攻坚阶段,我国乡村教育囿于传统的学校体制框架内。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的未来》报告。这昭示着全球的终身教育进入实质推进期。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的乡村教育也必然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实现人的可持续成长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关切问题。2050年乡村振兴的社会化图景必然是“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化乡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彭满洪 陈兴
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成都明月村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究旅游介入下明月村“家”空间演变中女性的成长路径以及性别权力关系的基本架构。研究表明:“权力-资本-人”的作用加速了传统明月村“家”空间的分化与演变,原始化的家庭生活空间被乡村旅游生产挤占,逐渐演变成商业化的生产空间。同时,明月村家庭住宅在不断被功能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现有家庭空间的性别与权力秩序也在发生重构:(1)旅游发展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拓展了明月村女性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体成为家庭供养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生产者,逐渐实现家庭话语权从失语向在场、从边缘化向中心化的转移。(2)伴随着女性主体性的成长以及女性话语权的拓展,家庭中的夫妻关系趋于平等化,直接扭转了传统意义上“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家庭权力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