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06)
- 2023(8103)
- 2022(6208)
- 2021(5756)
- 2020(4420)
- 2019(10156)
- 2018(9897)
- 2017(18528)
- 2016(9920)
- 2015(11484)
- 2014(11407)
- 2013(11127)
- 2012(10141)
- 2011(9345)
- 2010(9200)
- 2009(8496)
- 2008(8399)
- 2007(7181)
- 2006(6684)
- 2005(6205)
- 学科
- 济(50495)
- 经济(50449)
- 管理(23607)
- 业(21401)
- 中国(21070)
- 方法(17576)
- 数学(15998)
- 数学方法(15940)
- 企(14603)
- 企业(14603)
- 农(13896)
- 贸(10694)
- 贸易(10687)
- 地方(10549)
- 易(10466)
- 业经(10280)
- 发(9369)
- 制(8988)
- 农业(8886)
- 财(8598)
- 城市(7981)
- 银(7693)
- 银行(7688)
- 环境(7604)
- 学(7591)
- 行(7482)
- 发展(7373)
- 展(7363)
- 融(7072)
- 金融(7071)
- 机构
- 大学(148083)
- 学院(145212)
- 济(71543)
- 经济(70300)
- 研究(58536)
- 管理(51734)
- 中国(45397)
- 理学(43986)
- 理学院(43424)
- 管理学(42843)
- 管理学院(42569)
- 京(32796)
- 科学(32342)
- 财(29931)
- 所(28455)
- 研究所(25928)
- 中心(25059)
- 经济学(24746)
- 财经(24190)
- 经(22416)
- 经济学院(22301)
- 农(21834)
- 院(21480)
- 北京(21178)
- 江(20341)
- 范(20302)
- 师范(20170)
- 财经大学(18135)
- 业大(17937)
- 科学院(17898)
- 基金
- 项目(96994)
- 科学(78297)
- 基金(74181)
- 研究(71938)
- 家(65008)
- 国家(64552)
- 科学基金(55213)
- 社会(50765)
- 社会科(48264)
- 社会科学(48255)
- 基金项目(38255)
- 省(32978)
- 自然(32470)
- 自然科(31784)
- 自然科学(31778)
- 教育(31504)
- 自然科学基金(31239)
- 资助(29588)
- 划(29428)
- 编号(26513)
- 国家社会(23386)
- 部(22902)
- 中国(22341)
- 发(22182)
- 重点(22128)
- 成果(21805)
- 教育部(19949)
- 创(19267)
- 课题(19017)
- 发展(18790)
共检索到225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红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集聚现象,与城镇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必然联系,后者取决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成果在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和农民工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为推进方向,一方面以经济持续增长为支撑,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重点发展具有普惠性的教育事业,确保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增长成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红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集聚现象,与城镇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必然联系,后者取决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成果在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和农民工在社会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为推进方向,一方面以经济持续增长为支撑,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应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重点发展具有普惠性的教育事业,确保农民工与其他社会群体共享经济增长成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玉红
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农村工业化驱动下非农人口和产业发生了自发式的集聚但依然保留农村管理体制的村庄。本质上看,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自然城镇化过程,然而,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处于城镇化质量较低的阶段。利用第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对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整体性估算。研究发现,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村庄数约1万个,但其就业量占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就业量的一半以上,其企业规模和竞争力都超过了其他农村地区的企业,半城市化地区的数量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些地区存在着工业污染严重、耕地浪费和公共产品不足等市场失灵等问题,以及外来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低、与当地人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政府应通过提升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逐步提高其城镇化质量。
关键词:
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 公共产品 农民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玉红
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农村工业化驱动下非农人口和产业发生了自发式的集聚但依然保留农村管理体制的村庄。本质上看,乡村半城市化地区是自然城镇化过程,然而,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处于城镇化质量较低的阶段。利用第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对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整体性估算。研究发现,我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村庄数约1万个,但其就业量占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就业量的一半以上,其企业规模和竞争力都超过了其他农村地区的企业,半城市化地区的数量与地区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些地区存在着工业污
关键词:
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 公共产品 农民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爱民
基于全国第六次普查数据研究我国31个省(市、区)和288个地级以上城市半城镇化特点、形成机制以及解决路径。研究表明:全国8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半城镇化现象,且高常住人口城镇化往往伴随高半城镇化和低户籍人口城镇化。半城镇化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加重的趋势,华南地区半城镇化程度最高,东北、西南最低。东部地区以高、中度半城镇化为主,中部地区以中、低半城镇化为主,西部地区以低、中度半城镇化为主。随着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半城镇化程度由轻向重转变。省会以上城市中,半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是上海,其次是广州、乌鲁木齐。非省会城市中,半城镇化程度最高的是深圳,其次是东莞。半城镇化最低、户籍人口城镇化最高的地级市为伊春。
关键词:
半城镇化 户籍人口 非本地城镇户籍人口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振 张菊霞 任君庆
人的城镇化主要涉及农民工、城中村居民、农村滞留居民3类群体。对这3类群体的高职教育服务需求分析是城镇化进程中高职教育服务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选取"服务金三角"模型作为服务体系建构的范本,依循该范本,服务体系的建构围绕服务策略、服务组织、服务人员3个子系统展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文
"空间的生产"是近年来新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城市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通过对"空间的生产"理论内涵及逻辑体系的解析,认为"空间的生产"是资本、权力和利益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空间重新塑造,并以其作为底板、介质或产物,形成空间的社会化结构和社会的空间性关系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内外部环境影响下,资本逻辑和权力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空间生产的异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应深度理解空间资本化的双重逻辑,警觉资本逻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另类牵引,新型城镇化空间实践的价值取向应平衡"资本"与"人本"的关系,在实践和研究中明确空间生产效能"以人为本"的需求面向。
关键词:
空间的生产 内涵与逻辑 新型城镇化实践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易昌良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人综合素养的提高、收入水平的上升以及选择自由度的拓展是人的城镇化的基本逻辑结构。但是,在认识局限与狭隘观念的作用下,人的城镇化不但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而且存在被异化的现象。人的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从内在的发展观念以及外在的体系建构两个层面考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章羽
1.制度与文化因素。制度从两方面作用于城镇化社会成本。第一,不好的制度加剧城镇化的社会成本。制度经济学认为,好的制度可以节省社会成本,而不好的制度则可能增加社会成本。"有些制度——诸如那些限制进入的规则,要求进行无用检查的规则,提高信息成本或让产权变得更不安全的制度——实际上提高了交易费用。"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户籍制度及其附着其上的二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远军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是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创新与生产要素供给模式的重新调整,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增强财富创造能力,继而增加人民福祉的渐进过程。因此,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应以改善供给为前提,着力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新的起点。从这一角度出发,如何为城镇化构筑稳固的金融支点,有赖于我们准确拿捏资本有效积累和资本报酬递减规律的结合点,积极构建激励约束相容的投融资机制和金融服务体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齐骥
城镇化是"自然—社会双向互动"以及"被改造的自然—社会关系双向互动"构成的动态有机体,文化是城镇空间演进的黏合剂。文化治理视角下的城镇空间演进,是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两种逻辑下的生产、消费和流通。文化治理有效推进了从文化刚性到文化弹性、从文化规约到文化自觉的城镇空间重构,破解了传统城镇空间构成中各单元单打独斗、破坏城镇整体规划和宜居、宜业、宜文、宜游难以并行的时空障碍。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逻辑 文化治理 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章羽
城镇化社会成本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成本,它关系到城镇化的效率、质量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城镇化社会成本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外部性、弹性和不确定性、内在关联性等特征。城镇化社会成本包含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社会摩擦成本、社会管理成本以及环境生态成本等多种形态。在制度、文化、社会政策以及历史等因素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中,我们能够寻找到城镇化社会成本的生成逻辑。认清城镇化社会成本的生成逻辑和演变规律,构建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成本分摊机制,优化社会成本治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
城镇化 社会成本 制度变迁 农民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文勇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战略任务之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城镇化的主体对象"人"的素质,其中一个核心使命是使农村转移劳动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而职业教育作为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与新型城镇化存在着复杂的联动关系。从不同维度审视,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联动关系可呈现出"闭式循环""主体交互""层次耦合"等多元联动逻辑。为推动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应构建具有共生性质的生态关系、创建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和助力激发层次之间的耦合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殷冠文 刘云刚
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力量,"市管县""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要手段。但是,对于城市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和区划调整,既有研究基于多方治理视角,多持批判和否定态度。文章以主体行为视角来考察地方政府的作用,并提出了区划调整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框架。研究发现,通过区划调整,地方政府实现了从城市型政区向地域型政区的转变,利用权力的集中化以及城市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推动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同时,通过实证表明,区划调整带动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管理、居民意识向城市属性转变,最终实现了"真"的城市化,验证了"政区合并先导型城市化"的有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