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03)
2023(10485)
2022(8030)
2021(7187)
2020(5673)
2019(12790)
2018(12275)
2017(23413)
2016(12807)
2015(14083)
2014(14344)
2013(13783)
2012(12479)
2011(11425)
2010(11533)
2009(10867)
2008(10953)
2007(9756)
2006(9010)
2005(8596)
作者
(37245)
(31447)
(31107)
(29931)
(19980)
(14757)
(14129)
(11931)
(11888)
(11017)
(10779)
(10444)
(10072)
(9993)
(9992)
(9714)
(9189)
(9094)
(8948)
(8787)
(7814)
(7597)
(7389)
(7198)
(7032)
(6826)
(6824)
(6684)
(6404)
(6056)
学科
(59906)
经济(59810)
管理(38701)
(34590)
(27988)
企业(27988)
方法(22609)
中国(20618)
数学(18800)
数学方法(18582)
(16075)
业经(14516)
(14154)
地方(13032)
(12718)
(12388)
农业(11071)
理论(10810)
(9836)
金融(9836)
(9579)
银行(9566)
(9261)
(9210)
(8905)
环境(8126)
产业(7919)
城市(7916)
(7883)
(7860)
机构
大学(194844)
学院(190753)
(81497)
经济(79757)
管理(70708)
研究(66586)
理学(60819)
理学院(60106)
管理学(59023)
管理学院(58668)
中国(49653)
(41158)
(39692)
科学(39146)
(32500)
财经(31615)
中心(29533)
研究所(29447)
(29048)
(28841)
(28734)
经济学(27599)
(26690)
师范(26473)
业大(25784)
北京(25545)
经济学院(24801)
(24394)
财经大学(23590)
(22959)
基金
项目(127858)
科学(102369)
基金(95721)
研究(92538)
(83802)
国家(83134)
科学基金(71914)
社会(63748)
社会科(60385)
社会科学(60374)
基金项目(49910)
(47498)
自然(44240)
自然科(43309)
自然科学(43299)
自然科学基金(42531)
教育(42286)
(40757)
资助(37660)
编号(35438)
重点(29176)
成果(29169)
(28605)
国家社会(28083)
(27309)
(25972)
教育部(25140)
课题(25017)
(24861)
创新(24337)
期刊
(91486)
经济(91486)
研究(61137)
中国(38208)
(30261)
学报(30173)
科学(28515)
(27159)
管理(27098)
大学(23661)
学学(22189)
教育(19908)
(18518)
金融(18518)
农业(17715)
财经(17040)
经济研究(15020)
(14835)
技术(14546)
问题(14106)
业经(13723)
(9844)
现代(9570)
(9444)
(9210)
(8778)
统计(8768)
技术经济(8548)
资源(8537)
(8269)
共检索到287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丽霞  李静  
多数学者集中考察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效应,忽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对于人力资本的"侵蚀效应"。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中国城镇化率变动与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变动趋势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变动与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变动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在推进城市化建设初期,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而快速提升,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拐点,表现出城市化快速进程的人力资本"侵蚀效应"。与此同时,本文从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环境和人力资本错配三个维度给出了具体解释和经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丽霞  李静  
多数学者集中考察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效应,忽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对于人力资本的"侵蚀效应"。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中国城镇化率变动与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变动趋势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变动与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变动呈现显著倒"U"型关系。在推进城市化建设初期,高技能人力资本占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而快速提升,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了拐点,表现出城市化快速进程的人力资本"侵蚀效应"。与此同时,本文从城乡收入差距、城市环境和人力资本错配三个维度给出了具体解释和经济政策含义。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非  
【目的/意义】新时代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现实场域中的表现形态,厘清其生成脉络既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话语权,同时也有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设计/方法】梳理当前学术界关于新时代人民主体地位的相关理论成果,探究其在理论、历史、现实维度中的逻辑关系及实践行程,加深我们对新时代人民主体地位的全面理解。【结论/发现】新时代人民主体地位生成的理论维度呈现出从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人"主体性科学分析到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本质超越,再到对党在各个时期执政为民思想的高度凝练的学理脉络;历史维度呈现出从新纪元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要素的正向激励到改革开放后对物质和精神生活叠加诉求的满足,再到新时代渐进满足人民生活新样态诉求的逻辑理路;现实维度折射出党对其初心使命的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以及现实与理想维度张力的保持等现实进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尚骜  陈继勇  李卓  
R&D的过度投资对人力资本积累具有"侵蚀效应"。本文提出了一个同时内生化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模型,强调了R&D过程中的两种特征,即R&D过程需要人力资本投入和新技术的研发通过干中学获得,并就R&D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侵蚀效应"所造成的负外部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散经济均衡和集中经济均衡,本文得出结论:垄断加价及其引致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过度投资与"侵蚀效应"相互交错、共同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力资本的积累率和经济增长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时慧娜  
本文利用1990-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中国城市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我国城市化产生正向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然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49.6%时,城市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边际递减,反之,边际递增。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外资的交互作用无助于人力资本积累,原因在于,我国产业结构落后,城市化滞后;相比收入水平,人力资本投资门槛较高;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资驱动下的城市化模式等。因此,转变城市化推进方式、加大教育投入、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并提高其预期收益是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马芒  吴石英  江胜名  
人力资本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构建反映人力资本存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安徽省1995-2014年统计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VEC模型等计量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长短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安徽省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Granger原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是人力资本存量提升的Granger原因;从短期来看,安徽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方式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韩江波  
工业化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也是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变革过程。以往学者只是简单地对工业化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而没有深层次研究工业化理论之间的存在维度、演化路径和演化逻辑。实质上,对工业化理论的研究应持一种全面、系统、开放、多维的视角,且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进行。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遵循的演化逻辑与生产力跨越发展合二为一;西方工业化理论遵循的演化逻辑与经济、人口、资源、科技、环境紧密结合、不可分割。新型工业化是这两种工业化理论演化路径的统一体。
[期刊] 改革  [作者] 肖旭  戚聿东  
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逻辑,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而言,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维度体现在驱动产业效率提升、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重构产业组织的竞争模式以及赋能产业升级四个方面。我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效率提升是基本前提,跨界融合是必要条件,竞争模式重构促进了动力机制的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是根本目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殷冠文  刘云刚  
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力量,"市管县""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要手段。但是,对于城市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和区划调整,既有研究基于多方治理视角,多持批判和否定态度。文章以主体行为视角来考察地方政府的作用,并提出了区划调整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框架。研究发现,通过区划调整,地方政府实现了从城市型政区向地域型政区的转变,利用权力的集中化以及城市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推动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同时,通过实证表明,区划调整带动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管理、居民意识向城市属性转变,最终实现了"真"的城市化,验证了"政区合并先导型城市化"的有效性。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秀丽  徐枞巍  张昭俊  
企业理论从“股东至上”演进到“共同治理”,客观需要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尽管目前开始的人力资本产权会计研究把人力资本纳入了企业的权益资本,但并没有反映出人力资本会计核算与“共同治理”理论的内在逻辑一致性。本文指出了人力资本会计设计与核算需要体现的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共同治理”的特征,分析讨论了人力资本的价值运动,提出了股权人力资本与非股权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模式,并就相应的会计报告进行了探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望生  王询  李井林  
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与增长的关系时,对要素增长贡献的变化研究涉及不多。为此,以新增长理论为基础,比较分析"制度增长论"和"技术决定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后,对新增长模型进行了修改;从微观个体同质性的假设出发,探寻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增长贡献的变化规律;同时,选取中国2001—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用常规和分段回归的方法对相关假说与推论进行检验;最终得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及制度变迁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其总量对增长的贡献存在递减效应,结构对增长存在反向递增效应。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鑫  李阳  庞浩  文传浩  
对后发国家而言,由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是其最常采用的发展模式。对产业政策的长期影响进行评估至关重要,因为它将成为制定未来发展战略的有效参照。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三线建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利用三线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在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1985年)等数据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历史上的产业政策所带来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三线建设对地区长期经济绩效有正向影响,不过该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为克服计量模型中的遗漏变量偏误,本文使用了抗战时期后方的工业数据作为工具变量重新估计模型,结论依然稳健。工具变量不仅有助于实现因果推断,还可以帮助理解历史是通过何种途径塑造了当下的经济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浦阳  杨鑫垚  卢泓宇  牛君  
文章基于2010—2019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了Tobit模型、份额移动工具变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将2016年9月《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提出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连续型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层面上,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地促进城市创新,并且在东部沿海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在结构性差异上,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覆盖广度”和“数字化水平”。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淼  向东旭  
数字资本逻辑批判是在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数字资本逻辑批判可以从前提条件、表现形式、意识形态以及阶级实质四个维度加以理解。在前提条件维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基础上的数据成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是资本家阶级统治和权力支配的前提和基础;在表现形式维度,数字资本逻辑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生产支配人、物支配人、人支配人的社会关系;在意识形态维度,数字资本逻辑借助技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消费主义等隐藏在数字技术背后,显得更具迷惑性;在阶级实质维度,数字资本逻辑背后仍然是一个阶级对立的剥削世界。从以上几个维度把握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问题,对于我们揭示其新的变化发展规律,认清数字资本逻辑的内在本质和特征,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跃胜  李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也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个伟大决议。深入贯彻学习第三个历史决议,包括深刻认识总结百年党史的必要性,牢牢把握百年党史四个历史时期的主题主线。三次飞跃是第三个历史决议理论逻辑的重要牵引力;历史主动、历史自信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历史逻辑的主要推动力;“两个确立”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实践逻辑的必要行动力。把握第三个历史决议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正确理解百年党史中的重要问题、树立正确党史观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