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32)
2023(12027)
2022(9566)
2021(8546)
2020(6809)
2019(15039)
2018(14738)
2017(28016)
2016(15586)
2015(17020)
2014(16831)
2013(16233)
2012(14689)
2011(13108)
2010(12691)
2009(11502)
2008(10913)
2007(9288)
2006(8165)
2005(7198)
作者
(46731)
(39131)
(38639)
(36544)
(24350)
(18898)
(17236)
(15344)
(14854)
(13370)
(13309)
(13090)
(12568)
(12010)
(11904)
(11891)
(11824)
(11510)
(11119)
(10986)
(9898)
(9373)
(9347)
(8911)
(8851)
(8526)
(8454)
(8402)
(7942)
(7712)
学科
(66042)
经济(65976)
管理(38916)
(35419)
(25364)
企业(25364)
方法(22159)
地方(20289)
(20272)
中国(20108)
数学(19713)
数学方法(19554)
(15637)
业经(14849)
农业(14195)
(12494)
环境(11523)
(10526)
贸易(10522)
地方经济(10320)
(10110)
(9977)
土地(9854)
(9805)
产业(8966)
技术(8788)
城市(8785)
(8381)
(8117)
(8010)
机构
学院(214318)
大学(213113)
(82846)
经济(80973)
研究(78424)
管理(78119)
理学(68084)
理学院(67084)
管理学(65819)
管理学院(65435)
中国(57312)
科学(53540)
(46496)
(46216)
(40647)
业大(38672)
研究所(37839)
农业(36788)
中心(35550)
(34167)
(32016)
(30483)
师范(30073)
(29385)
北京(28299)
财经(27978)
(25933)
(25497)
(25341)
科学院(25333)
基金
项目(158052)
科学(124115)
基金(114519)
研究(108192)
(104015)
国家(103188)
科学基金(87136)
社会(70292)
社会科(66533)
社会科学(66514)
(62974)
基金项目(62276)
自然(58278)
自然科(56887)
自然科学(56870)
自然科学基金(55783)
(53767)
教育(47323)
资助(43536)
编号(42131)
重点(36507)
(36084)
(32726)
(32485)
成果(31532)
计划(31344)
创新(30553)
科研(30355)
国家社会(29828)
课题(29690)
期刊
(89684)
经济(89684)
研究(57373)
中国(43038)
(41904)
学报(41832)
科学(38139)
大学(29938)
学学(28530)
农业(28279)
管理(25065)
(24507)
教育(18319)
业经(16229)
(15687)
金融(15687)
技术(15479)
(15165)
资源(15143)
经济研究(14377)
问题(13926)
财经(12681)
(12041)
科技(11448)
业大(11447)
(11046)
(10921)
现代(9851)
农业大学(9590)
图书(9531)
共检索到306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艳君  吕宏军  施雅风  姜彤  
以城市化流域——秦淮河流域为例,采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流域1987~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进行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13年中秦淮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的径流影响较大,2000年土地利用情景相对于1987年的模拟结果,1980 s~1990 s年径流增加约为5%~6%;在相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枯水年的水文响应最强,其次是平水年,丰水年响应最弱;在任意降雨条件,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其径流系数增加0.3以上,水田向建设用地、旱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其径流系数增加0.2~0.3,林地向旱地、水田向旱地、林地向水田的转化,其径流系数增加幅度在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璟  方伟华  史培军  卓莉  
以深圳市布吉河流域为例,系统模拟了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流域水文过程,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对布吉河流域土地利用进行分类的结果表明1980—2005年期间该流域的耕地、林地及灌草地的比例由93.54%减少为34.79%,而城镇用地由1.65%增至54.25%;在对SWAT(Soil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在布吉河流域的应用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文要素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条件的不同可导致流域水文过程发生极大的差异:以2005年的土地利用作为输入与以1980年的土地利用作为输入相比,流域蒸散发量、土壤水含量和地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华浪  李伟方  易湘生  王宏  
客观认识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对水资源空间变化的影响,揭示区域特殊的水土耦合关系,为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文章利用1978、1987、2000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类型图和1970~2006年气候数据,基于SWAT模型,模拟了永定河流域的1981~1991年的月径流变化情况,并对模拟的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在设定保持前一期气候不变情况下,根据不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景,模拟了径流过程,分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平均流量的可能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精度已达到了模型应用的要求精度,而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文影响研究中,1970S~2000S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沙润  
讨论了秦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频发的特征,运用环境地貌、波谱分析、历史地理等方法分析了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指出该流域的旱灾是大面积的黄土岗地区蓄水不足和提水能力有限所致;涝灾则是排水系统不畅所致。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该流域水旱灾治理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苏伟忠  杨桂山  顾朝林  
利用四期遥感TM数据和GIS技术,通过分析20年秦淮河流域城镇用地增长格局及其演化机制,为流域综合管理和模拟提供重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①城镇用地增长显示阶段性和空间的不均匀性,增长拐点发生在1994年和2000年,空间上表现出增长“热极”与“热带”;②城镇用地增长阶段性是经济社会过程及驱动因子演化阶段的反映,回归分析显示城镇用地增长与城镇人口、经济总量及开发区发展相关系数高,这归于1992年开发区创建、投资增加与2000年撤县设区驱动的结果;③城镇用地增长格局变化是社会经济物质载体演化的体现,1992年后开发区成为城镇用地增长首要来源,2000年后东山新市区与大学城成为其增长核心和新形式,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翟丽妮  林沛榕  吴凤燕  马丽梅  
隽水河流域地处鄂东南地区,是全省的暴雨中心之一,是洪涝灾害频发和多发的地区。为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基于SWAT模型,采用极端土地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计算了林地、居住用地、草地、耕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场次洪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SWAT模型在隽水河流域洪水过程模拟中适用性好,通城(二)水文站验证的结果为洪峰合格率达83.33%,确定性系数E_(NS)大于0.80,决定性系数R~2大于0.9。(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居住用地和耕地对洪峰和洪量均有增加作用,其中,居住用地增加更为显著;林地和草地对洪峰和洪量均有削减作用,其中,草地削减更为显著。(3)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中小洪水过程影响的幅度更为显著,而对较大洪水过程影响的幅度却相对较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邹悦  张勃  戴声佩  杨明金  
水文过程变异点的识别与分析是近十几年来比较热点的问题之一,为准确识别黑河流域水文过程变异点,本文采用黑河流域莺落峡水文站1947年-2006年年径流序列资料,运用差积曲线-秩检验联合法来识别黑河流域水文过程变异点,并结合Brown-Forsythe法、有序聚类法、滑动F检验法来验证变异点的准确性,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水文变异点前后数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莺落峡水文站水文过程变异点为1959年和1979年,水文序列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均值分别相差1.25亿m3、1.89亿m3。标准差值、变差系数值和偏差系数值变化显著,河流水文序列的趋势性和突变性特征反映了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河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小雪  龚畅  王丽  李娜  曾春芬  
探索流域水环境现状、问题与污染来源是水环境质量改善和保护的前提,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2019年秦淮河流域29个监测站点的11个水质指标的实测数据,使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对不同水期的流域水体进行水质等级、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的解析。结果表明:氮素污染和有机污染是秦淮河流域最主要的污染类型,其中TN污染特别严重;年际变化上,2015~2019年水质呈现转好趋势,年内非汛期的水质要劣于汛期水质;汛期与非汛期的污染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性,但高污染区主要集中在秦淮河下游、江宁大学城内;PMF模型结果显示汛期与非汛期的污染物来源与贡献率是存在差异的,城乡生活污水和市政废水、非点源污染、工业废水等人为源是造成秦淮河流域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且汛期的非点源污染比非汛期贡献较多的氮磷污染物,而非汛期的工业废水比汛期贡献较多的营养盐污染。因此,在制订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时应考虑区域污染的季节差异性和特征,研究结果可为秦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恒鹏  杨桂山  刘晓玫  万荣荣  
长周期水文效应作为不同强度暴雨事件的综合反映,对流域规划和管理决策非常重要。以太湖地区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解译1984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段TM/ETM获得土地利用分布地图,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并基于研究区30年的降水序列,应用长周期水文分析模型L-THIA(Long-TermHydrologicImpactAssess-ment),计算3个时段土地利用特征对暴雨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效应的敏感性,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减少流域水文效应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土地利用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水田、旱田向建筑用地的转化,从1984年到2002年,城镇及...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任涵  张静静  朱文博  王丽园  张立娟  朱连奇  
山地作为陆地表面的特殊地域单元,地形起伏较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全球变化信号有放大作用。因此,研究山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权衡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InVEST模型,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并从地形起伏度视角,对太行山淇河流域2000-2015年生境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期间,淇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林地面积逐渐减少,草地、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2)流域整体生境质量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均超过0.7,且2015年有明显提升。(3)淇河流域的生境质量变化受地类变化影响较大。耕地、草地、建设用地由于受到过人为干扰的影响,其生境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采伐、毁林开荒等行为导致林地的生境也开始缓慢退化,但由于林地的植被覆盖度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强,加上逐渐开始对其进行恢复,生境质量水平依然较高。(4)该流域生境质量在地形起伏度上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平坦区和微起伏区以一般等级生境质量为主,小起伏区和中起伏区则以高度重要和极重要等级生境质量为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国玉  尹婧  熊育久  赵少华  王佩  吴秀琴  曾爽  
论文以在黄土高原上发育,流经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黄河二级支流——泾河为研究对象,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土地利用影像资料,以及泾河流域1970~2002年的气候、水文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开发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SWAT,分析了20世纪80~90年代泾河流域的降雨量和径流量的变化。从80到90年代,流域年降雨量呈逐年递减趋势,80年代多年平均月降雨量明显大于90年代多年平均月降雨量,尤其在7~9月,平均降雨量明显减少。受气候干旱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共同作用,80~90年代,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减少了8.92m3s-1。为了区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采取分别固定气候因子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魏兆珍  李建柱  冯平  
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1956—2005年的年降雨量和水面蒸发资料以及DEM、土地利用和土壤的遥感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划分一定单元流域,对海河流域进行水文类型分区划分,并讨论了土地利用转移变化及单元流域尺度大小对水文类型分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水文类型分区的结果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流域水文类型分区的空间分布,土地利用变化越大,水文类型分区的转移变化也越大。单元流域尺度较小时,水文类型分区分布较为离散,反之,单元流域尺度较大时,水文类型分区的分布则较为连续。当单元流域平均面积变化小于150 km2时,分区分布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总体...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蛟  刘铁  黄粤  包安明  
在西北荒漠-绿洲生态系统中,山区水循环对下游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准确地理解高寒山区水文过程,以降水、温度和潜在蒸散发的遥感数据为模型输入,建立叶尔羌河流域的MIKE SHE模型。根据模型输出,从径流、积雪和蒸散发三方面探讨了流域的水文过程。结果表明:经校正后的遥感产品在叶尔羌河流域的水文模拟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出山口卡群站日径流的效率系数达0.71,相关系数达0.85。河道的年平均径流深为146.66 mm,其中稳定的基流补给占21.3%。流域的年平均降雪231 mm,占总降水的74%左右;7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蛟  刘铁  黄粤  包安明  
在西北荒漠-绿洲生态系统中,山区水循环对下游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准确地理解高寒山区水文过程,以降水、温度和潜在蒸散发的遥感数据为模型输入,建立叶尔羌河流域的MIKE SHE模型。根据模型输出,从径流、积雪和蒸散发三方面探讨了流域的水文过程。结果表明:经校正后的遥感产品在叶尔羌河流域的水文模拟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出山口卡群站日径流的效率系数达0.71,相关系数达0.85。河道的年平均径流深为146.66 mm,其中稳定的基流补给占21.3%。流域的年平均降雪231 mm,占总降水的74%左右;73.9%的融雪发生在7-9月,积雪主要分布于5000 m以上区域。蒸散发以7-9月中低山区植被覆盖良好的针叶林和草地为主。选用合适的方法对遥感数据进行验证和率定,有助于提高对资料缺失的高寒山区流域水文过程的认识。对不同水文要素进行分析验证,可更准确地理解水资源的转化、储存方式及其时空分布,以便为下游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丽  谢高地  甄霖  冷允法  郭广猛  
本文以泾河流域为例,应用遥感与GIS方法,对该流域1986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1986年至2000年,泾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大,均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5%以上;其次是林地,占流域总面积的10%左右,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仅占流域总面积的5%左右;②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来说,林地和草地呈现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和耕地则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大;③从1986年至2000年这1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比较复杂,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三者之间,以草地—耕地转型为最大,达14·87×104h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