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65)
- 2023(17096)
- 2022(14338)
- 2021(12969)
- 2020(10763)
- 2019(24411)
- 2018(24228)
- 2017(46666)
- 2016(25886)
- 2015(28784)
- 2014(28823)
- 2013(28276)
- 2012(25635)
- 2011(23107)
- 2010(22839)
- 2009(20928)
- 2008(20364)
- 2007(17780)
- 2006(15702)
- 2005(13966)
- 学科
- 济(100208)
- 经济(100065)
- 管理(78498)
- 业(70984)
- 企(58818)
- 企业(58818)
- 方法(43006)
- 数学(37030)
- 数学方法(36656)
- 中国(28950)
- 农(27974)
- 财(27291)
- 业经(23875)
- 学(23119)
- 制(22458)
- 地方(20489)
- 环境(19761)
- 农业(18512)
- 贸(17764)
- 贸易(17756)
- 易(17220)
- 务(17004)
- 财务(16928)
- 财务管理(16897)
- 和(16270)
- 理论(16078)
- 企业财务(16036)
- 银(15895)
- 体(15873)
- 银行(15825)
- 机构
- 大学(368304)
- 学院(365452)
- 济(143001)
- 管理(142700)
- 经济(139794)
- 研究(124567)
- 理学(124005)
- 理学院(122594)
- 管理学(120461)
- 管理学院(119823)
- 中国(90379)
- 科学(79484)
- 京(78762)
- 财(66398)
- 农(65367)
- 所(62809)
- 业大(59377)
- 研究所(57509)
- 中心(55446)
- 财经(53190)
- 江(53144)
- 农业(51538)
- 北京(49136)
- 经(48356)
- 范(47431)
- 师范(46874)
- 院(45384)
- 经济学(43064)
- 州(42679)
- 财经大学(39597)
- 基金
- 项目(256488)
- 科学(200803)
- 基金(186402)
- 研究(182550)
- 家(164747)
- 国家(163424)
- 科学基金(139448)
- 社会(115923)
- 社会科(109817)
- 社会科学(109790)
- 省(100135)
- 基金项目(99884)
- 自然(92127)
- 自然科(89926)
- 自然科学(89900)
- 自然科学基金(88255)
- 划(85057)
- 教育(82802)
- 资助(75063)
- 编号(73054)
- 成果(58389)
- 重点(57667)
- 部(55623)
- 发(54390)
- 创(53179)
- 课题(50534)
- 创新(49793)
- 科研(49202)
- 国家社会(47922)
- 制(47822)
- 期刊
- 济(155045)
- 经济(155045)
- 研究(106227)
- 中国(68501)
- 学报(64754)
- 农(59713)
- 科学(57121)
- 管理(51250)
- 财(50310)
- 大学(48314)
- 学学(45801)
- 农业(40475)
- 教育(37537)
- 融(29975)
- 金融(29975)
- 技术(29017)
- 财经(25750)
- 业经(25746)
- 经济研究(24461)
- 经(21938)
- 问题(21914)
- 业(20539)
- 科技(18954)
- 版(18577)
- 图书(17381)
- 业大(17223)
- 理论(16994)
- 现代(16677)
- 技术经济(16394)
- 资源(15852)
共检索到525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毕晓航
该文在对已有文献系统化梳理的基础上,以人口城市化为切入点,聚焦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以期探索我国低碳城市化发展路径。研究结果发现:1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间接作用机制和调节作用机制两个方面。2间接作用框架下,城市化通过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聚集,而对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空间布局三个方面产生影响,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3调节作用框架下,碳排放对人口经济活动的弹性表现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在城市化发展初期,人口增加所引致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变化对碳排放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能源效率和规模经济等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也不太明显;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间接驱动作用迅速增强,且明显高于抑制作用,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秦耀辰 荣培君 杨群涛 李旭 宁晓菊
城市化是全球发展的趋势,而城市化进程对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全面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碳排放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从中看出:国内外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市化和碳排放的关系、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宏观及微观因素,以及城市化对碳排放的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除基础的IPAT模型、STIRPAT模型之外,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指数分解、结构分解、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等方法也广泛应用。总体而言,城市化进程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因素,目前的研究已逐渐深入、研究方法也多有创新,但仍需丰富研究视角、完善研究体系,更好地为城市化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低碳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城市化 碳排放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徐丽杰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1953—2012年)探讨了中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关系,同时利用省级面板数据(1995—2011年)考察了中国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对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并不是中国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长期内城市化有助于抑制碳排放,短期内过快的城市化将加剧碳排放;东部地区城市化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中部地区城市化不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库茨涅茨曲线关系;西部地区城市化有利于碳减排,城市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库茨涅茨曲线关系;各地区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城市化 碳排放 动态影响 地区差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郡郡 刘成玉
基于1995-2009年中国各省的面板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建立了基本的分析框架。首先以全国各省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城市化对中国碳排放的整体作用方向,然后利用面板变系数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且城市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比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大;就不同省份而言,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均会使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发生变化,且相对而言,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影响更大。
关键词:
城市化 门槛效应 碳排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伟麟
从影响中国碳排放量的因素分析入手,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得出不合理的产业耗能结构和过快的城市化进程是造成中国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原因。运用Eviews软件构建出产业耗能结构与城市化水平对中国碳排放量的影响模型,并根据模型拟合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DGM(1,1)模型对中国2010~2020年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最后对如何优化产业耗能结构和合理控制城市化进程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煤炭消耗 城市化率 碳排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泱 周少甫
根据1995~2008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碳排放增加速度高于城市化本身的增加速度,城市化进程会继续放大碳排放量的增加;城市化水平的二次项系数为正,意味着还不存在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同时,为了考察中国地区间发展的异质性,根据城市化水平由高到低分成4组区域,针对不同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数越低,城市化进程对碳排放的影响也就越大;地区的城市化推进速度越快,城市化进程对碳排放的影响也就越大;而且,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也是碳排放的重要决定因素。鉴于此,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STIRPAT模型 城市化 碳排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庄颖 夏斌
中国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对碳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建立全国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1年间,我国工业化比城市化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更大,2002—2014年间城市化比工业化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大;对于三类收入水平不同的地区,工业化、人均GDP及建成区面积因素均对碳排放起正向拉动作用,而城市化因素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碳排放的作用不尽相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陶新
探讨了中国城市化、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与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动态作用机制,并对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进行了预测和情景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化率、交通能源强度、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均GDP对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的长期均衡弹性分别为0.93、0.73、0.68、0.44;②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在中短期内是交通能源强度,长期内是城市化率;③人均GDP增长率的提高,短期内会促使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增长率提高,而长期又有助于使之降低;④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持续增长的趋势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可避免;⑤不同的发展理念和政策与技术的组合,可以使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发生重大变化。基于研究,提...
关键词:
碳排放 低碳交通 能源消费 城市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豪杰 黄良杰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需要利用科技金融形成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论文运用2006—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借助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探究了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有利于促进城市节能减排,相较于非试点城市,政策试点使得城市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工具变量估计及其他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资源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创新效应三条途径驱动碳减排。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城市、规模较大城市以及资源依赖程度较低城市碳排放的促降效应更强。对进一步拓展科技金融的应用领域,因城施策推进科技金融政策试点,全方位、多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水平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 碳排放 双重差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宁宁 王勤升 冯尊
聚焦数字生态视角,使用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兼顾整体与个体效应,从关联性、动态性和聚集性视角探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明显提升碳排放效率网络的指标性能,促进城市间的合作,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发达型、资源型城市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能力较大。(2)从网络拓扑结构来看,无标度性质和小世界性质表现不显著,同时东南沿海与华北地区的核心城市的数量逐渐增加,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局部聚集性明显加强。(3)从影响因素来看,互惠性对网络呈正相关;智慧人才对网络的影响最显著;智慧环境、智慧经济和智慧科技的发展对碳排放效率有改善作用,但存在周期性变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规律性不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豪杰 黄良杰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需要利用科技金融形成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论文运用2006—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借助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探究了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有利于促进城市节能减排,相较于非试点城市,政策试点使得城市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工具变量估计及其他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研究结论依然成立。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资源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创新效应三条途径驱动碳减排。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城市、规模较大城市以及资源依赖程度较低城市碳排放的促降效应更强。对进一步拓展科技金融的应用领域,因城施策推进科技金融政策试点,全方位、多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水平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政策 碳排放 双重差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安勇
基于中国政治治理制度和土地制度,从理论上系统剖析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影响逻辑,在此基础上借助Super-SBM模型对中国273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综合运用面板Tobit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地资源错配抑制了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且这种负向作用在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抑制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扭曲财政支出结构、阻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抑制企业绿色创新是四条重要的传导渠道。进一步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和财政压力会强化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抑制作用,而绿色绩效考核机制则弱化了土地资源错配的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关海玲 陈建成 曹文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其已经和正在产生的影响严重威胁着自然界和人类的安全。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增温的主要因素,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城市遂成为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本文论述了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的关系,对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碳排放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为1.643,即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碳排放量将相应地增长1.643%。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城市化是碳排放持续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碳排放却不是城市化水平提升的Granger原因。为应对气候变化,城市的类型和特征...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化 碳排放 低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葵 戴小文
本研究利用1978-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进行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化率与碳排放之间在长期存在驱动关系,城市化率的提高将引起碳排放量的增加,当城市化率每提高1%,碳排放量以1.61%的比率增加;②将高城市化率作为中国现代化标志,从而"大跃进"式地进行城市化运动将造成我国碳排放总量随城市化率的逐年提高而急剧增加,将有悖于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和阻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③碳排放量除受到当期城市化率水平的影响,还受到来自前期城市化率水平的累积影响,即前期城市化率水平体现了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势必引起能源消耗的增加。从目前中国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红 陈雨蒙
基于城市化视角,运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实证了1978——201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经济增长、能源消耗、贸易开放的现实关系。研究显示:长期关系上,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及贸易开放对二氧化碳排放均存在正向影响,而城市化则存在负向影响。短期关系上,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正向影响较强;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较强的负向作用;贸易开放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难以确定。因果关系上,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存在互为因果的双向影响机制;经济增长,贸易开放及城市化与碳排放仅存在单向影响机制,且均呈一定滞后特征。文章对实证结果逐一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