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409)
- 2023(21036)
- 2022(17725)
- 2021(16410)
- 2020(13882)
- 2019(32159)
- 2018(31939)
- 2017(61633)
- 2016(33725)
- 2015(38328)
- 2014(38697)
- 2013(38240)
- 2012(35644)
- 2011(32336)
- 2010(32654)
- 2009(30329)
- 2008(30106)
- 2007(27040)
- 2006(23969)
- 2005(21595)
- 学科
- 济(143789)
- 经济(143631)
- 管理(96478)
- 业(92937)
- 企(74974)
- 企业(74974)
- 方法(63095)
- 数学(54789)
- 数学方法(54098)
- 中国(42010)
- 农(40149)
- 财(35617)
- 地方(32577)
- 业经(31985)
- 学(30519)
- 制(27275)
- 农业(26859)
- 贸(26112)
- 贸易(26094)
- 易(25230)
- 银(23364)
- 银行(23298)
- 理论(22802)
- 行(22283)
- 融(22149)
- 金融(22145)
- 务(21948)
- 和(21904)
- 环境(21880)
- 财务(21852)
- 机构
- 大学(493657)
- 学院(491571)
- 济(197199)
- 经济(192719)
- 管理(189188)
- 研究(168654)
- 理学(162353)
- 理学院(160467)
- 管理学(157517)
- 管理学院(156621)
- 中国(126466)
- 京(107067)
- 科学(105285)
- 财(92439)
- 所(86296)
- 农(84127)
- 研究所(78197)
- 中心(76635)
- 江(74315)
- 业大(74299)
- 财经(73330)
- 北京(68187)
- 范(66462)
- 经(66434)
- 农业(65895)
- 师范(65796)
- 院(61145)
- 州(60137)
- 经济学(59434)
- 财经大学(54225)
- 基金
- 项目(326296)
- 科学(255065)
- 研究(236311)
- 基金(234352)
- 家(204868)
- 国家(203159)
- 科学基金(173297)
- 社会(147540)
- 社会科(139713)
- 社会科学(139675)
- 省(128132)
- 基金项目(123694)
- 自然(113125)
- 自然科(110473)
- 自然科学(110443)
- 教育(109482)
- 自然科学基金(108415)
- 划(108126)
- 资助(97725)
- 编号(97087)
- 成果(79479)
- 重点(73552)
- 部(71730)
- 发(71473)
- 课题(67793)
- 创(66473)
- 科研(62459)
- 创新(62130)
- 教育部(60996)
- 大学(60173)
- 期刊
- 济(219872)
- 经济(219872)
- 研究(146357)
- 中国(96172)
- 学报(79379)
- 农(76542)
- 科学(72230)
- 财(70423)
- 管理(69329)
- 大学(59665)
- 教育(56140)
- 学学(55925)
- 农业(52318)
- 融(45190)
- 金融(45190)
- 技术(44045)
- 业经(36751)
- 财经(35730)
- 经济研究(34700)
- 经(30561)
- 问题(30522)
- 业(27387)
- 图书(25915)
- 技术经济(24559)
- 统计(23956)
- 理论(23319)
- 版(23058)
- 贸(22721)
- 科技(22545)
- 商业(22306)
共检索到734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程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显著加快,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但城市化进程中的地区发展差异、城市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基于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态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总体得分较高,发展速度快于内陆地区;经济基础因子得分较高的地区主要在东部区域;生态环境因子得分较低的地区主要在中西部;城市化发展的社会生活因子得分则较为均衡。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峻 熊世权
近年来中国高校科研发展迅速,为更好服务于地区经济,有必要深入探索不同地区高校科研发展的趋势规律,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高校的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作用。基于2004—2008年(不含2006年)4年中国高校科技统计资料,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方法比较了中国31个省市高校科研发展变化趋势及其差异。
关键词:
高校 科研发展 多层线性模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根尧
本文考虑指标的特定性、可测量性、可得性和可跟踪性,构建了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省际文化产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三个梯队的空间格局,并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区 竞争力 省际差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恺 罗丹
义务教育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和实现手段。本文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三种分析方法,基于我国1998-2013年31个省(市)的经验数据,以平均教育年限(AEY)为衡量指标,对我国义务教育收敛性进行分析,并对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条件β收敛的检验。研究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总体存在σ收敛,并表现出明显的β绝对收敛特征;在控制人均GDP、各地区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校舍面积后,我国教育发展在2001-2007年表现出条件β收敛,说明人均GDP、各地区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校舍面积等动态变量均为影响我国义务教育收敛性的重要变量;东、中、西部三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洪强 郭秋静 李思茹 张英婕
建立建筑业—城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基于全国31个省际2005—2019年的数据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建筑业—城镇化—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在波动中上升,而东北地区“先升后降”。此外,我国建筑业、城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分化明显;整体上仍处于“一般协调”水平,是不成熟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建筑业 城镇化 经济 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家庭 王璇
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基础,利用2004-2008年中国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发现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反U型曲线关系,并根据实证结果从城镇人口、产业结构、环保技术和意识、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 环境污染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先柱
内部经济的非同质性决定了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无论从房地产需求、房地产供给还是房地产的金融支持来看,房地产市场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强化了货币政策在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效应。本文将房地产供给面分解为四个指标,即土地购置面积、土地开发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以及施工面积,分别从房地产需求和供给面两个层面考察货币政策在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结果发现,利率、信贷规模对房地产市场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对中西部地区的抑制效应要普遍小于东部地区,对房地产先行性指标的影响要大于当期指标。因此,只有明晰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滞后效应对房地产需求和供给不同的抑制效力,才能建立全面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房地产市场评价指标...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房地产市场 区域效应 滞后效应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吕艳 胡娟
一个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该区域的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知识产出、实际创新活动的参与三个方面。在我国,区域创新水平呈现出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似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征,两者关系的深入研究对探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启示。
关键词:
区域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创新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仲常 张翠姣 章翔
作者结合中国国情,探索与构建了人口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引入1997~2005年全国31个省份人口发展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对人口监测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对全国31个省份人口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人口发展监测指标和区域人口发展综合水平存在的规律性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均预期寿命、二三产业人口比等指标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作用显著,而且人口发展综合水平总体上呈现东、中、西逐渐下降的状况,体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地理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石良平 王素云
文章探讨在国际贸易增速放缓,互联网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的影响。文章指出互联网可以通过信息成本节约效应、溢出效应和异质性作用三个路径提升一国的对外贸易量。文章以中国31个省市2009~2016年的面板数据修正了引力模型,利用各省市互联网用户数作为代理变量,考察金融危机后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贸易的增长,且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量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文章考察了互联网对货物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样本检验了互联网对货物贸易中初级品、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之间的影响差异。数据表明,在货物贸易的结构分析中,互联网对消费品进口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互联网人数每增加1%,消费品进口额则增加1. 469%,这种显著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也显示出我国消费升级与国内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差距。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李柏洲 齐鑫 徐广玉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区域知识创造能力,总结研究开发投入、专利数量和科研论文为区域知识创造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构建区域知识创造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建立区域知识创造能力评价模型,并对2009~2013年我国区域知识创造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知识创造能力以研究开发投入为基础,以专利和科研论文为主要产出标准,是区域科技合作、知识转移的综合体现,与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有显著的关联,研究开发对区域知识创造能力的影响明显大于科技产出水平。实证评价结果有助于为区域知识创造能力提升及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知识创造 最优权重 组合赋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将伟 黄燕芬
选取2011—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分析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碳排放强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也会影响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在碳排放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显著抑制了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此,应深度解析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碳减排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碳排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空间协同效应;持续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其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将伟 黄燕芬
选取2011—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分析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碳排放强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也会影响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在碳排放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显著抑制了碳排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此,应深度解析碳排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碳减排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碳排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空间协同效应;持续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其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铭雨 刘基伟 李群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同推进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选取2011—2021年全国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测算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莫兰指数。研究发现:全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指数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2021年分别达到0.840、0.809,较2011年分别上涨715.5%、235.7%。耦合协调度仅在2011年表现为轻度协调,2021年达到优质协调,说明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是“零和博弈”,必须协同推进、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各地区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存在异质性,失调成因存在显著差异,广东省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起到带头作用,黑龙江省等8个省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程度较高,产业转型压力较大。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周边地区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表现出“辐射”效应,北京等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周边地区存在负相关,出现“虹吸”效应,这导致京津冀区域耦合协调度差距拉大。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提出坚定绿色发展道路,强化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抢抓机会,转化“虹吸”效应为“辐射”效应、攻关能源技术,助力重化工业地区加速能源体系转型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伟 张昕
文章基于新型制造业的概念,以大量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中国制造业强市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我国31城市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环境保护能力进行了评价以及强市综合排名,并对我国主要城市制造业发展特征和模式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
制造业 强市 实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