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22)
2023(18432)
2022(15448)
2021(14199)
2020(11704)
2019(26617)
2018(26702)
2017(50662)
2016(27577)
2015(31000)
2014(31229)
2013(30847)
2012(28641)
2011(25962)
2010(26146)
2009(24050)
2008(23280)
2007(20593)
2006(18534)
2005(16876)
作者
(81010)
(67230)
(66633)
(63635)
(43013)
(32162)
(30340)
(26341)
(25765)
(24115)
(22855)
(22780)
(21669)
(21420)
(20690)
(20598)
(19906)
(19634)
(19196)
(19169)
(16851)
(16700)
(16319)
(15531)
(15252)
(14984)
(14903)
(14856)
(13605)
(13188)
学科
(128974)
经济(128842)
管理(75721)
(71231)
(56512)
企业(56512)
方法(46775)
数学(39932)
数学方法(39494)
中国(37024)
(33759)
地方(33649)
业经(28915)
(26810)
(24867)
农业(23162)
(21581)
(19836)
贸易(19820)
理论(19244)
环境(19129)
(19029)
(18458)
(18452)
银行(18403)
(18332)
金融(18329)
地方经济(18052)
(17833)
(17720)
机构
大学(394091)
学院(392838)
(161714)
经济(158016)
管理(150446)
研究(140876)
理学(128704)
理学院(127140)
管理学(124911)
管理学院(124202)
中国(104946)
科学(86661)
(86325)
(71806)
(71488)
(65100)
研究所(64770)
中心(62700)
(60038)
业大(57786)
财经(56569)
(55319)
北京(55172)
师范(54834)
(51367)
(51206)
农业(50366)
(48785)
经济学(48471)
师范大学(44468)
基金
项目(262700)
科学(205984)
研究(193782)
基金(187986)
(163516)
国家(162070)
科学基金(138690)
社会(122087)
社会科(115437)
社会科学(115404)
(103961)
基金项目(100001)
自然(88632)
教育(88255)
(86618)
自然科(86517)
自然科学(86497)
自然科学基金(84899)
编号(79626)
资助(76448)
成果(64983)
(59988)
重点(59023)
(56781)
课题(56020)
(53923)
创新(50322)
国家社会(49746)
科研(49103)
教育部(48544)
期刊
(191464)
经济(191464)
研究(123301)
中国(83577)
学报(61043)
(60395)
科学(57554)
管理(57489)
(52993)
教育(47536)
大学(46284)
学学(43188)
农业(41488)
(36387)
金融(36387)
技术(36039)
业经(30818)
经济研究(30215)
财经(27685)
问题(25796)
(23818)
图书(21966)
(21462)
技术经济(20221)
科技(18789)
现代(18645)
资源(18597)
理论(18337)
(17586)
(17570)
共检索到605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俊龙  张璞  周正柱  
为了找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走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乏力的困境,探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1996-2016年安徽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两大系统各指标进行综合测度,并以此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安徽省地区城市化与经济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996-2016年安徽省区域城市化系统中呈现出"土地城市化权重>人口城市化权重>产业城市化权重>生活城市化权重>生态城市化权重"情况,在安徽省经济发展系统中呈现出"经济规模权重>经济质量权重>经济结构权重"情况。研究又发现:安徽省的城市化与经济的发展在1996-2016年期间耦合发展趋势经历了低度耦合、中度耦合、高度耦合三个阶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木易  程志光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利用经济发展的数量参数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匹配分析工具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整体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2000—2007年,多数地级市的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及二者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地理空间匹配分析表明,17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显,表现为中南部较西北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协调性水平高。由此看出,安徽省区域城市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地域性分片块状的特点,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国根  蒋诗泉  赵春艳  
基于系统耦合理论,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大多数地级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并未实现同步型发展,但两者发展的一致性程度在逐渐提升;就两者耦合协调度而言,总体偏低,大多数地级市仍处在中低度耦合阶段,但在时间序列上呈现逐渐提升的态势,总体状况趋于良性发展;在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度一定程度上呈现以合肥、芜湖为中心逐渐向外围扩散的趋势,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耦合协调程度提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雪梨  何如海  
中国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采矿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采矿业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安徽省淮北市、淮南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四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和2017年为时间节点,对四个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发现:2013年铜陵市耦合协调度最高,为良好协调发展,淮北市和淮南市耦合协调度最低,为勉强协调发展;2017年淮北市耦合协调度最好,为中级协调发展,淮南市耦合协调度最差,为勉强协调发展。淮北市耦合协调发展态势最好,由勉强协调发展转变为中级协调发展,铜陵市耦合协调度下降,由良好协调发展变为初级协调发展。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绿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节能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丁利春  
山西省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山西耦合协调发展的测度对山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山西省的基本发展情况,简要介绍城市化和城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计算不同权重后分别建立不同综合度的评价指标模型、耦合度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文章得到以下结论:社会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是推动山西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整体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响应是推动生态环境发展的主要原因。山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11年间都在拮抗发展,山西城市化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生态环境不良则制约城市化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定惠  杨永春  
在阐述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1990~2008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于中等水平的勉强协调类型。近年来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穆哈拜提·帕热提  左停  周宁  
构建由41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各子系统指标的权重以及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新疆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在1990—2014年间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系统中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的权重高于经济结构;城镇化系统中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权重明显高于产业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1990—2014年新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关系经历了从低度耦合到中度耦合再到高度耦合3个阶段。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陈保平  张勇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1年,安徽省土地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由1996年的0.4958提升至2011年的0.6682,年均值为0.5442,处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015、2020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分别达到0.6985、0.7821。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白凯  
当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旅游产业会成为促进旅游目的地城市化发展的独立系统,与城市化系统互为背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文章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分析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城市化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建构了两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定量研究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西安市为例,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2000~2009年西安市旅游产业与城市化综合评价函数值呈现上升的趋势;耦合度经历了2000~2002年快速变化和2003~2009年缓慢变化两个阶段;耦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红娟   方梅  
为考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程度在不同时期的状态及变化趋势,在对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熵权法计算物流业与区域经济指标权重,得到综合指标,进而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得到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情况;借鉴已有研究,构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共生模型。再次,以浙江省为例,根据建立的物流业和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1-2021年的数据,共计315个样本,从耦合协调、共生两个视角分析了浙江省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算例结果提出了浙江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江永红  刘冬萍  
本文在分析安徽省经济、资源、环境情况的基础上,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作为研究工具,评价1999—2010年安徽经济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各系统间协调发展的程度。结果显示,近年来安徽环境系统对经济、资源对经济的协调性较差。在此基础上构建并测算了安徽省经济、资源、环境三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得出安徽省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基本能相互协调发展,但环境仍然是制约三者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彦龙  李同昇  李梦雪  陈云莎  王昭  赵新政  
探讨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4年,西安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陕西省首位,其他地市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较西安有较大的差距,且区域创新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为中度协调耦合,区域差异明显;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由2009年的"一极两强"空间格局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国华  杨庆媛  刘苏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研究了2008、2010、2012和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磨合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呈"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型态势;从相对发展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较城市化的相对发展状态呈"倒三角"态势。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波动性,未来应注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发展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稳定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国华  杨庆媛  刘苏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研究了2008、2010、2012和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磨合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呈"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型态势;从相对发展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较城市化的相对发展状态呈"倒三角"态势。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奇中  
长期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各行其道,不同步、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质量,推动"四化"同步,就必须找准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切入口,加快政策和体制创新步伐,打通两者互动发展的阻碍,增强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整合和供给能力,实现两者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