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05)
- 2023(11812)
- 2022(9497)
- 2021(8417)
- 2020(6908)
- 2019(15455)
- 2018(15417)
- 2017(28707)
- 2016(15824)
- 2015(17780)
- 2014(17320)
- 2013(16782)
- 2012(14947)
- 2011(13372)
- 2010(13321)
- 2009(11945)
- 2008(11514)
- 2007(9846)
- 2006(9096)
- 2005(7946)
- 学科
- 济(64386)
- 经济(64336)
- 管理(40881)
- 业(36629)
- 企(25742)
- 企业(25742)
- 农(22750)
- 方法(22570)
- 中国(20760)
- 地方(20720)
- 数学(19638)
- 数学方法(19398)
- 环境(18155)
- 农业(16100)
- 业经(15869)
- 学(15237)
- 财(11579)
- 划(11231)
- 发(11185)
- 制(10099)
- 和(9693)
- 地方经济(9565)
- 理论(9544)
- 资源(9212)
- 贸(9184)
- 贸易(9177)
- 易(8764)
- 技术(8681)
- 产业(8505)
- 生态(8493)
- 机构
- 学院(215552)
- 大学(213267)
- 济(82741)
- 经济(80698)
- 管理(79278)
- 研究(77693)
- 理学(68690)
- 理学院(67738)
- 管理学(66252)
- 管理学院(65857)
- 中国(56216)
- 科学(52033)
- 京(46283)
- 农(42372)
- 所(39355)
- 业大(36539)
- 研究所(36295)
- 中心(36030)
- 财(34915)
- 江(34259)
- 农业(33032)
- 范(32311)
- 师范(31991)
- 院(29142)
- 北京(28131)
- 财经(27927)
- 州(27071)
- 省(26519)
- 师范大学(26048)
- 经(25301)
- 基金
- 项目(156929)
- 科学(123886)
- 研究(112475)
- 基金(112423)
- 家(99873)
- 国家(99056)
- 科学基金(84691)
- 社会(72017)
- 社会科(68183)
- 社会科学(68159)
- 省(65314)
- 基金项目(61222)
- 自然(55087)
- 划(53797)
- 自然科(53630)
- 自然科学(53618)
- 自然科学基金(52600)
- 教育(50087)
- 编号(45040)
- 资助(42939)
- 重点(36590)
- 发(36559)
- 成果(34679)
- 部(32413)
- 创(32215)
- 课题(32185)
- 创新(30236)
- 国家社会(30127)
- 科研(29962)
- 计划(29681)
共检索到317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玉坤 白云升 洪舒蔓
基于新发展阶段的特征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分析了2005—2019年四川省18个地级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同时,构建动力因素模型,分析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动力因素。结果显示:2005—2019年,四川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大幅提升,但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成都"一市独大"现象严重,多数城市属于城市化滞后型。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呈现不均衡状态,多数城市处于基本协调阶段,呈由成都向外围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为政府动力和内源动力,对国外循环的依赖度较低。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丁利春
山西省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在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山西耦合协调发展的测度对山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山西省的基本发展情况,简要介绍城市化和城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计算不同权重后分别建立不同综合度的评价指标模型、耦合度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文章得到以下结论:社会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是推动山西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整体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响应是推动生态环境发展的主要原因。山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11年间都在拮抗发展,山西城市化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生态环境不良则制约城市化发展。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胡云平 邹正丰 严余松
在深入分析各系统相互之间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四川省物流、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了四川省物流、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将耦合协调度理论应用于三个系统进行分析,得出了四川省物流、经济、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处于勉强协调的状态和生态环境已经制约着物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结论,这对于四川省政府把握当地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发展情况及对今后制定物流、经济、环境方面的相关发展战略起到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物流 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四川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亚文 李绍亭 雷坤洪 淮建军
探究农业转型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可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中国建设。以秦巴山区为例,基于构建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评价秦巴山区农业转型发展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二者互动关系的演变趋势及特征,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秦巴山区农业转型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20年,秦巴山区的农业转型发展水平、农业生态环境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秦巴山区各市农业转型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由低向高转变,总体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异质性,耦合协调类型从农业生态环境滞后逐渐转变为农业转型发展滞后;(3)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乡村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水土流失控制面积、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因子间协同性较强。研究表明,秦巴山区农业转型应以生态发展为方向,各地区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聂艳 雷文华 周勇 王宏志
研究目的:分析湖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空变异特点。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成果:(1)2006年湖北省各地级市的耦合度范围在0.4075—0.5903之间,属颉抗和磨合型,而耦合协调度以中、低为主。(2)1997年以前湖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呈弱倒"U"型,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逐渐增大;1997年后,耦合度呈回升趋势,2001年接近0.5,受生态环境的制约,耦合协调度有降低的趋势。研究结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耦合特性,其结果对推进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耀彬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及规律,在灰色关联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揭示出该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它们耦合作用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由此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8项主要的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9项主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作用的机制;②计算显示1990—2003年间江苏省耦合强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大后小,再变大的“U”型形状,依据其变化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③江苏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南北空间分异的规律,依据其耦合特性,将全省13个行政市划分为4种耦合类型。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关联度 耦合度 江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静芝 代宇涵 赵雯 樊晨曦 罗文婧 熊鹰 张永志 汤礼莎
基于"系统演进特征分析-动态耦合规律验证-协调状态诊断及预警"框架,对湖南省2001年以来的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系统交互耦合时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湖南省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综合发展指数由2001年的0.537逐年提升至2015年的0.785,达到中高水平,市州发展悬殊仅长沙市达到高水平。(2)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U型走势,2015年达到0.764,处亚健康状态,系统压力较大是关键性限制因素。(3)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先降后升,2015年提高到0.622,处基本协调的较低水平,各市州大多处于轻度失调-基本协调临界水平,分属生态建设滞后型、城市化滞后型和结构性污染型等3种类型。(4)从系统演进看,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系统由轻度失调-逆向演替逐步转为轻度失调-正向演替、进一步转为基本协调-正向演替,预计2020年耦合协调度将提高到0.633,未来较长时期仍将处绿灯区,应采取适当的区域发展政策,推动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系统内部要素调整磨合,向良性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木易 程志光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利用经济发展的数量参数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匹配分析工具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整体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2000—2007年,多数地级市的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及二者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地理空间匹配分析表明,17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显,表现为中南部较西北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协调性水平高。由此看出,安徽省区域城市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地域性分片块状的特点,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西琴 何芬 高吉喜
本文采用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协调度的概念,建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二者的协调度测度模型,以四川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以来四川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为不协调阶段,协调度为负值;2000年后进入协调时期,协调度为正值,同时表现出空间差异,2005年全省各市(州)分别属于五种协调类型,成都市和攀枝花市的协调度较高,其他大部分地区协调度较低。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发展 协调度 四川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韩纯 余慧 王俊帝
公园、人口、建设用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系统分析视角,将四者纳入统一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及模型,以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各城市群发展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耦合协调演变,人口、用地是长期保障,经济、公园是后发动力。(3)针对“齐头并进型”“人口-经济主导型”和“土地-经济主导型”三类城市群提出优化策略,为实现城市“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韩纯 余慧 王俊帝
公园、人口、建设用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系统分析视角,将四者纳入统一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及模型,以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各城市群发展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耦合协调演变,人口、用地是长期保障,经济、公园是后发动力。(3)针对“齐头并进型”“人口-经济主导型”和“土地-经济主导型”三类城市群提出优化策略,为实现城市“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邓淇中 李纯英
绿色金融兼具金融资源配置与环境规制双重属性,探究生态环境与绿色金融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解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与绿色金融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并伴随着多极分化现象,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提升速度快于上游和中游地区。(2)流域内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出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州、成都、重庆为次核心的多元发展格局。(3)绿色创新、政府支持、开放程度、经济基础、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能耗强度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作用效果依次减弱,且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具有时空异质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君锋 石培基 黄万状 石志浩 李雅丽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视角,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3—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两者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省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似性,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态势。其中,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河西地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处于全省首位,陇中地区与陇东南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全省各县域在基本失调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中乡村振兴发展滞后型均占大多数,不存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县域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平稳性,在局部空间依赖方向和空间增长过程中具有波动性较弱特征,受周边邻近城市溢出效应或虹吸效应相对较弱。县域自身耦合协调度受相邻县域的溢出效应影响程度较小,整体呈现出的高增长或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耦合协调度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保持在一定的稳定态势,多数县域未发生跃迁,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转移惰性与路径依赖特征。(3)县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产业二元性水平不利于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续岩 户佐安 邹正丰
物流产业与经济低碳化的协调发展能够提升物资的流通效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基于低碳经济和系统耦合理论,构建四川省物流产业与经济低碳化耦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结合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物流产业与经济低碳化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两者的协调发展程度,得出目前四川省物流、经济低碳化系统整体处于中等协调的状态,经济低碳化与物流系统发展基本同步的结论。以此为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四川省的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物流产业与低碳经济高度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晶 金晶 吴泗宗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为了总结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法综合评价珠海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其次,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含义和规律,引入动态耦合模型,探讨复合系统耦合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6—2011年,珠海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显著提高;耦合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大后小、再变大的"U"型形状,依据其变化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最后,通过分析耦合度变化的原因,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