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97)
2023(12810)
2022(10207)
2021(9241)
2020(7618)
2019(17311)
2018(16898)
2017(33541)
2016(17644)
2015(19469)
2014(19273)
2013(18449)
2012(16165)
2011(14040)
2010(13545)
2009(11973)
2008(11155)
2007(9320)
2006(7757)
2005(6479)
作者
(45911)
(38459)
(38259)
(36627)
(24457)
(18203)
(17408)
(14986)
(14696)
(13070)
(12977)
(12932)
(12065)
(11958)
(11690)
(11542)
(11434)
(11082)
(11067)
(10983)
(9281)
(9111)
(8984)
(8812)
(8775)
(8604)
(8229)
(8045)
(7500)
(7432)
学科
(78159)
经济(78081)
管理(49596)
(47003)
方法(37398)
(37065)
企业(37065)
数学(34092)
数学方法(33707)
中国(22186)
(20167)
(18411)
业经(16217)
地方(16178)
农业(13996)
(12283)
(12235)
贸易(12229)
(11869)
环境(11674)
(11533)
财务(11491)
财务管理(11469)
(11141)
企业财务(10889)
技术(10727)
理论(10291)
(10029)
产业(9774)
(9739)
机构
学院(236770)
大学(236614)
(103967)
经济(102136)
管理(96216)
理学(84964)
理学院(84132)
管理学(82573)
管理学院(82135)
研究(74825)
中国(55175)
(47484)
(45499)
科学(43997)
财经(37990)
中心(35782)
(35010)
经济学(34383)
(34089)
(33554)
业大(33297)
(32347)
经济学院(31478)
研究所(31358)
(29858)
师范(29564)
财经大学(28846)
北京(28332)
(28222)
农业(26184)
基金
项目(174659)
科学(141328)
基金(131815)
研究(126660)
(114671)
国家(113830)
科学基金(100579)
社会(85984)
社会科(81874)
社会科学(81859)
基金项目(69913)
(66429)
自然(64350)
自然科(63006)
自然科学(62994)
自然科学基金(61841)
教育(58156)
(56118)
资助(52536)
编号(48871)
(39355)
重点(39318)
(37719)
国家社会(37699)
成果(36892)
(36718)
教育部(34734)
创新(34466)
人文(34094)
科研(33866)
期刊
(100587)
经济(100587)
研究(66522)
中国(37204)
(34611)
管理(34095)
学报(32415)
科学(32291)
(29191)
大学(26112)
学学(24907)
技术(21289)
农业(20066)
教育(19366)
(18389)
金融(18389)
财经(18057)
经济研究(17874)
业经(16840)
(15659)
问题(15434)
统计(12728)
(11796)
技术经济(11774)
现代(10870)
商业(10839)
(10523)
资源(10506)
决策(10351)
科技(10222)
共检索到3220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巴曙松  杨现领  
从单个国家不同阶段的纵向来观察,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强弱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横向跨国对比来看,不同国家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统一的范式,城市化既可能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可能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未来城市化的速度将不可避免地放缓,人口结构也将逐步跨越老龄化的时间窗口,这会对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产生负面冲击;同时,中国分散型的城市化抑制了创新、规模经济和专业分工带来的增长效应;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出了较强的"中心偏向","中心—外围"式的城市化层级结构扩大了区域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春  
文章使用改进型的变弹性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各要素产出弹性和我国各要素潜在增长率进行了计算和预测。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是投资驱动型和工业增长型;以需求侧为核心的扩张性政策难以更为持久的维持经济高位运行;尽管全国层面各类要素潜在增长率出现变化,但不同区域仍存较大差异。现阶段经济政策调整仍需根据各地实际差异进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霍天翔  周岩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1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经济总量或将突破110万亿元,名义GDP增速将在8%以上,两年平均增速5.1%左右,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约为15%,与2020年基本持平,在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方面保持了全球领先地位。虽然如期完成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6%以上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已无悬念,但要使2022年经济增长回归至疫情前水平,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振宇  
利用1994年以来我国31个省份历史数据估算潜在增长率与发展水平间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测算未来十年潜在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不考虑外部环境影响,各省份潜在增长率在不变价人均GDP达到8000元左右时会逐步走低;未来十年我国平均潜在增长率接近7%;当前全国潜在增长率略高于8%,未来两年达到高点8.5%后,随着更多省份越过转折点,全国潜在增长率会快速下降;2020年我国潜在增长率会下降到5%左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蔡翼飞  王业强  
通过对西部增长驱动力的考察发现,各种力量都有所弱化,说明此次增长减速是必然趋势而非周期性波动。西部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仍是未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但在市场日趋融合的今天,西部地区也遇到了资本报酬下降的难题,加快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是延缓资本报酬下降的有效途径。根据预测,加快人力资本培育能够将西部地区潜在增长率提高约1个百分点。从政策导向上看,"十三五"时期西部大开发仍要以推动工业化为主线,但重点要从过去主要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转向更多依靠提升人力资本培育内生增长动力上来。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标  齐子豪  丁任重  
本文基于纳入制度变革、产业人力资本结构和能源投入绿色化的AK模型,计算1978—2049年中国的潜在GDP增长率,解答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跻身中等发达国家问题。在发现这三个因素对产出均存在积极作用后,计算的潜在GDP增长率结果表明,潜在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走势不对称。这有三方面表现:一是潜在GDP增长率下滑先于实际增长率。样本期内潜在GDP增长率于1985年首次显著下跌,实际GDP增长率的显著下滑滞后4年;最近一次潜在GDP增长率的持续下跌始于2005年,早于实际GDP增长率下跌6年。二是1993—2007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出现"U型"特征时潜在增长率却缓慢爬升。三是实际GDP增长率的降幅大于潜在GDP增长率。2010—2016年GDP实际增速降低约3.9个百分点,潜在增速仅减少约0.8个百分点,尤其是近几年潜在GDP增长率趋于零的降幅表明"L型"经济近乎触底。未来的潜在GDP增长率显示:第一,在2043年前后中国经济趋于成熟稳定,潜在GDP增长率约4%。第二,不同情景与状态组合下,中国迈入高收入国家的时间不同,但均在2045年之前。第三,以韩国为参照,2050年前中国有较大概率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模型中实现这两个目标以平稳释放制度与结构红利为前提,暗示中国需要有序稳步地推进改革。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昌忠泽  毛培  
当前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解读主要是从全国层面来进行的。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的关键是对潜在增长率进行合理估算和预测。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不仅从全国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而且还从区域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本文使用生产函数方法,以ARMA模型为辅助,对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速进行估算。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来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相对于以往将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为6%左右,这与中央所做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相吻合;(2)根据生产函数法,从供给侧来看,新常态下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主要源于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昌忠泽  毛培  
当前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解读主要是从全国层面来进行的。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的关键是对潜在增长率进行合理估算和预测。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不仅从全国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而且还从区域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本文使用生产函数方法,以ARMA模型为辅助,对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速进行估算。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来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相对于以往将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为6%左右,这与中央所做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相吻合;(2)根据生产函数法,从供给侧来看,新常态下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主要源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收益率下降带来的资本投入减少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下降;(3)虽然从全国层面来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总体上呈现出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下降趋势,但区域层面则呈现出增长率分化的趋势。新常态并不意味着各地区同步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基于长期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波动震荡的状况,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裴棕伟  盛磊  陈垚彤  
生产率是影响一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全周期和子周期两种视角,利用C-D生产函数对我国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预测了未来的经济潜在增长率,研究结果显示:21世纪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对经济的贡献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经济呈现科技与资本双轮驱动特征;未来我国将跨越上中等收入阶段,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预测结果显示:2036-205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拉动,经济增长动力的有效转换,将更加接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阶段"战略目标,更加适应新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安立仁  董联党  
在资本驱动的假设下,本文提出了由资本量决定的潜在增长率、自然就业率等概念。并在对奥肯定律重新修正之后,用中国的经济数据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并加以验证。计算发现中国近年来的潜在增长率高于实际增长率,而模型结果显示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1%,实际就业率会上升1.47%,从而对我国高失业高增长的并存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旭  吴传清  
基于1990—2016年历史数据,文章采用生产函数法对国内39个主要中心城市经济增长进行核算,并预测其未来十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果显示:1990—2016年,国内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3.04%,与同期潜在经济增长率非常接近,但经济增速呈现出随时间逐步下降的特点;过去二十多年,国内中心城市经济增长属于典型的资本驱动模式,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行政等级越高的中心城市潜在经济增长率越低,但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也越大。预计2017—2025年国内中心城市潜在经济增长率仍能达到8%,但长期增速回落的趋势不会改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殷保达  
文章基于1978~2011年包括能源在内的投入产出数据和岭回归方法,利用分三次产业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潜在增长率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表明,能源因素对我国潜在产出及其增长率的估计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且这种影响近年来逐步增强,将能源因素考虑进来估计潜在增长率更为合理。在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依赖性逐渐增加的背景下,能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越来越强,使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变得尤为迫切。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陆旸  蔡昉  
人口结构变化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影响一个国家的潜在增长率。人口红利消失将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已经在文献中被证实。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来看,中国正在经历人口结构的转变,这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非常相似。我们分别对中国1980~2030年和日本1960~2010年的潜在增长率进行了估计,通过对比发现,与日本相似,由于人口结构变化,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率将迅速降低。然而,日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仍然坚持采用经济刺激计划试图维持之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最终导致经济泡沫不断膨胀并破裂,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可能远不止是"失去的十年"。中国应该借鉴日本的教训,避免采用经济刺激方案,人为推高经济增长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蔡昉  
潜在增长率是指经济增长的供给方因素,而不是需求方因素,这种性质决定了提高潜在增长率、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着力点在于供给方,即增加生产要素供给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在于刺激需求的"三驾马车"。一般来说,一个国家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终究要经历从二元经济赶超型发展向新古典稳态增长的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也是正常的。事实上,如果这个国家真正进入到高收入水平上的新古典增长阶段,处于技术创新的前沿,每一步增长的质量都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