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43)
2023(9724)
2022(7863)
2021(7478)
2020(6117)
2019(14325)
2018(14236)
2017(27331)
2016(14735)
2015(16940)
2014(16778)
2013(16179)
2012(14445)
2011(13151)
2010(13285)
2009(12355)
2008(11925)
2007(10300)
2006(9136)
2005(8386)
作者
(39932)
(33100)
(33032)
(31715)
(21294)
(15513)
(15006)
(12972)
(12735)
(11598)
(11369)
(11152)
(10610)
(10435)
(10380)
(10323)
(9994)
(9511)
(9470)
(9135)
(8216)
(8160)
(7921)
(7615)
(7452)
(7399)
(7226)
(6980)
(6553)
(6533)
学科
(69652)
经济(69589)
管理(38882)
(32999)
方法(30650)
数学(28307)
数学方法(27816)
(25162)
企业(25162)
中国(23843)
(16784)
(14368)
地方(13524)
(13510)
贸易(13500)
业经(13225)
(13198)
(11403)
农业(10753)
(10514)
(10102)
环境(9732)
(9572)
银行(9566)
(9248)
(9207)
金融(9207)
理论(9108)
(8733)
(8477)
机构
大学(208138)
学院(206500)
(95178)
经济(93505)
管理(79167)
研究(74262)
理学(68458)
理学院(67707)
管理学(66390)
管理学院(66009)
中国(57661)
(45083)
科学(42428)
(42055)
(36009)
财经(33454)
中心(32916)
研究所(32704)
经济学(31650)
(30842)
北京(28948)
经济学院(28523)
(28412)
(28202)
(27001)
(26760)
师范(26570)
业大(26387)
财经大学(25123)
(22756)
基金
项目(139301)
科学(111930)
基金(104929)
研究(102045)
(91250)
国家(90655)
科学基金(78579)
社会(68900)
社会科(65652)
社会科学(65636)
基金项目(54175)
(50575)
自然(48869)
自然科(47892)
自然科学(47885)
自然科学基金(47022)
教育(46793)
资助(43975)
(43626)
编号(39140)
(32128)
成果(31778)
重点(31549)
国家社会(30422)
(30288)
(28341)
教育部(28118)
中国(27776)
课题(27659)
创新(26803)
期刊
(100277)
经济(100277)
研究(66631)
中国(40506)
(30879)
管理(29565)
科学(28538)
学报(27413)
(26087)
大学(21939)
学学(20601)
教育(20349)
经济研究(18692)
(18342)
金融(18342)
技术(18154)
农业(18121)
财经(16932)
问题(14917)
(14783)
业经(14070)
统计(12377)
(12335)
世界(12023)
国际(11000)
(10945)
(10906)
技术经济(10604)
决策(9864)
现代(9712)
共检索到307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余华义  
本文旨在研究城市化及其不同路径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本文证明城市化率、城市密度和人口大城市化率提高对地方政府规模有正向推动作用,且人口大城市化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高于单纯的城市化。产出大城市化率变动对地方政府规模有U型影响。中国大城市化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高行政级别城市的膨胀实现的,产出大城市化率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受人口大城市化率的影响。本文用中国1998—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对该理论机制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和理论分析高度吻合,且结果是稳健的。在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简政放权的背景下,本文为中央政府通过优化城市的布局和形态,从而实现对地方政府规模膨胀的控制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翁异静  章迪平  吴刚  杜磊  
文章以"新型城市化"为切入点,从"政策评估"的角度,采用双重倍差法测算新型城市化战略实施对地方政府规模的膨胀效应。分别用政府支出规模和政府人员规模作为政府规模的衡量指标,以我国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结果表明: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地方政府规模的扩展,但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与东部地区相比,对中西部地区政府规模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且经稳定性检验表明,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地方政府规模膨胀效应是稳健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翁异静  章迪平  吴刚  杜磊  
文章以"新型城市化"为切入点,从"政策评估"的角度,采用双重倍差法测算新型城市化战略实施对地方政府规模的膨胀效应。分别用政府支出规模和政府人员规模作为政府规模的衡量指标,以我国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结果表明: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地方政府规模的扩展,但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与东部地区相比,对中西部地区政府规模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且经稳定性检验表明,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地方政府规模膨胀效应是稳健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鹏扬  李雪峰  李强  
地方政府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动中国区域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基于中央-地方关系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竞争等视角,侧重于分析地方政府在既有激励约束条件下会"如何作为"。文章基于实践,总结提出将中国地方政府拟化为一个理性经济主体-"公司",从"经营公司"的视角来理解地方政府在外部机制和制度约束下的运作逻辑,以此分析地方政府城市经营的逻辑。研究表明,在中国分税制、土地制度、土地产权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多重约束下,地方政府"公司化"运营行为导致了地方上较高的土地财政规模和过去几十年中"化地不化人"的城市化模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力  
认为大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一方面源于城市化初期集聚效应的自我增强与城市化成本的市场传导机制失灵,另一方面源于"半市民化"体制下迁移者选择机制的扭曲及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失误。因此,要实现城市化重心的下移与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与信息传导功能,探索在中小城市重点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调整不合理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与财税政策,以及有序推进大城市的郊区化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洁  吝涛  张国钦  李新虎  
1990年代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成为引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本研究耦合城市异速增长和标准化区位商分析方法,对三大城市群1990年代至今的城市化动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城市形态扩张与功能演变的耦合作用过程。结果显示:①在城市形态扩张方面,三大城市群异速增长类型差异显著,其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呈现持续的负异速增长和正异速增长形式,分别表现为人口高度聚集和建成区急剧扩张特征;而京津冀呈现正负异速增长交替增长形式,人口集聚与建成区扩张程度均较低;②在城市功能演变方面,三大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阶段不同,第三产业格局演变差异明显;③城市形...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萍  郑悦华  
本文主要选取中国南北方大城市———广州市和西安市1951~ 1996年之间的逐月降雨资料及 1971~ 1996年的暴雨资料 ,采用时间序列对比方法对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年内总体分配、年内干湿季分配及暴雨状况进行分析计算 ,并对结果及原因进行总结 ,以便为城市水资源规划提供依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夏柱智  
"地方政府公司化"理论框架难以完全解释建立在中国特色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基于"新苏南模式"的经验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快速发展秩序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优越性。地方政府通过征地制度,把土地作为公有生产资料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推动经济的现代化,形成政府主导的、公共性的城市开发体制。同时地方政府不断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普遍、公平地实现市民化,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形成城市开发的社会基础。苏南的经验对全国后发地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土地制度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又快又好的城市化模式,不仅促进了城市快速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家和农民新型关系的形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杲  宋迎昌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呈现出生产要素由乡村和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大城市化现象,即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其中,农业生产要素率先由农村集聚至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为大城市化发展起到了"蓄水池"和"中转站"的作用;大城市则通过其巨大的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在直接吸纳农业生产要素融入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动态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还具有短期动态效应。未来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是促使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局面的主要途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佳  
从产业结构失衡和财政支出偏向两个角度考察了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化失衡的影响机制。利用我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地方政府间的绝对竞争和相对竞争均会导致城市的产业结构偏向第二产业,并进一步引致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地方政府间的绝对竞争虽然对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占比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财政支出偏向并不是政府竞争影响城市化失衡的中间机制。分等级城市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大城市政府间的绝对竞争越激烈,人口城市化滞后的失衡程度越高,而中小城市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与省内行政等级相同的其他城市竞争流动性资源,其相对竞争程度越高,人口城市化滞后的失衡程度越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云刚  殷冠文  
中国的城市化模式有别于西方,主要特色在于政府的作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不同作用方式的组合,形成了中国城市化的时代特色和多种地域类型。20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是中央政府推动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80年代之后,全球化和地方力量影响下,"自下而上"、"自外而内"等多种类型的区域城市化迅速推进,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相对于沿海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产业升级、规模集聚、改善居住需求引发的内城更新和对外扩张而言,内陆地区的城市化则更多是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强行实施,其中地方政府具有更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以河南省鹤壁市为例,探讨了这种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过程,实证了在征地、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迁移、企业吸引等多个环节中的地方政府作用。这一过程的持续性及其意义仍需进一步探讨,但或许这将成为一种新的中国城市化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韩本毅  
政府追求居民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分为近期和长期两部分。近期福利提高可直接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公共性支出等达到;而长期福利水平提高只能通过发展经济,为长期福利水平提高提供保障,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就是城市化。政府的目标体现在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上。本文就城市化发展与土地资源间的关系、城市化与土地财政收入间的关系及城市化与财政支出结构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中国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计量模型可知,城市化率对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存在着显著性的影响;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产生正向的影响。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迪平  
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有两个特点:一是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寻租动机;二是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及由此内生的政绩考评体系,导致地方政府大力吸引外资和竞相发展本地经济。这两点使得地方政府在征地中有强烈的过分掠夺动机,而二元农地产权则使得过分掠夺成为现实。要解决此问题,关键是改变我国赶超型发展战略,稳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合理的政绩考评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节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过程,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是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近些年来,我国全面开展城市化建设工作,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化建设工作,将城市化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城市化与地方政府治理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地方政府重新角色定位与治理转变的过程。在本文中,笔者从深入探讨城市化下我国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与治理转变,并就促进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转型提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