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73)
- 2023(11142)
- 2022(9968)
- 2021(9313)
- 2020(7795)
- 2019(18105)
- 2018(18159)
- 2017(35087)
- 2016(19460)
- 2015(21797)
- 2014(21939)
- 2013(21797)
- 2012(20202)
- 2011(17993)
- 2010(17787)
- 2009(16112)
- 2008(15536)
- 2007(13328)
- 2006(11717)
- 2005(10030)
- 学科
- 济(78666)
- 经济(78573)
- 管理(51810)
- 业(49769)
- 企(39021)
- 企业(39021)
- 方法(35495)
- 数学(30899)
- 数学方法(30560)
- 中国(23031)
- 农(22459)
- 地方(21940)
- 学(18056)
- 业经(16870)
- 财(16818)
- 农业(15805)
- 环境(13061)
- 贸(12662)
- 贸易(12655)
- 理论(12608)
- 和(12332)
- 易(12180)
- 制(11835)
- 技术(11354)
- 地方经济(10563)
- 划(10433)
- 教育(10273)
- 务(10118)
- 财务(10057)
- 财务管理(10036)
- 机构
- 大学(270744)
- 学院(268800)
- 管理(109689)
- 济(104060)
- 经济(101584)
- 理学(95698)
- 理学院(94562)
- 管理学(92946)
- 管理学院(92468)
- 研究(91232)
- 中国(64548)
- 科学(59232)
- 京(58265)
- 所(45661)
- 财(44565)
- 农(44181)
- 江(42563)
- 业大(42285)
- 研究所(42147)
- 中心(41053)
- 范(37705)
- 师范(37347)
- 财经(36473)
- 北京(35975)
- 农业(34599)
- 院(33777)
- 经(33141)
- 州(32126)
- 师范大学(30593)
- 经济学(30437)
- 基金
- 项目(193009)
- 科学(151613)
- 研究(140258)
- 基金(139125)
- 家(120979)
- 国家(119979)
- 科学基金(103464)
- 社会(87336)
- 社会科(82574)
- 社会科学(82549)
- 省(77408)
- 基金项目(75574)
- 自然(68599)
- 自然科(66960)
- 自然科学(66944)
- 自然科学基金(65663)
- 划(63975)
- 教育(63441)
- 编号(57525)
- 资助(56775)
- 成果(45622)
- 重点(42835)
- 部(41949)
- 发(41515)
- 创(39560)
- 课题(39558)
- 创新(36905)
- 科研(36668)
- 教育部(35560)
- 大学(35168)
- 期刊
- 济(112485)
- 经济(112485)
- 研究(77462)
- 中国(50459)
- 学报(42985)
- 科学(40318)
- 农(39366)
- 管理(38048)
- 大学(31956)
- 财(31197)
- 学学(30042)
- 教育(29568)
- 农业(27608)
- 技术(22781)
- 融(19152)
- 金融(19152)
- 业经(18789)
- 财经(16518)
- 经济研究(16382)
- 问题(16280)
- 资源(15034)
- 图书(14948)
- 经(13958)
- 业(13850)
- 科技(13622)
- 理论(13378)
- 现代(12741)
- 技术经济(12614)
- 发(12523)
- 实践(12467)
共检索到384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云娟
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各种市场因素影响自发形成的各类有酬从业人员报酬水平的集合区间。价格机制的发育和完善程度,是劳动力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也是收入分配的市场基础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发布劳动力工资指导价位。可以初步引导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从而指导求职者和雇主确定合理的报酬水平以及企业的分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戚晓曜 郑雪
利用我国城市最近的面板数据探讨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问题,分别考察了海西区、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的工资趋同性,并进一步考察了影响地区工资趋同的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与工资趋同趋势的相关关系,对比了海西区与其他两个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主要差异。最后,对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一体化 工资趋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传国 俞天贵
本文采用业绩指数及潜力指数测度方法,对长三角与珠三角利用台资的业绩与潜力指数进行了测算,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地区均取得了较为优秀的利用台资业绩,但珠三角更为优秀;两地区利用台资潜力都还存在空间,但长三角潜力更大。对两地区利用台资业绩与潜力的比较研究,可为国家对台招商引资提供定量化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关键词:
台商投资 业绩指数 潜力指数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孙洋
本文利用空间panel data模型和空间矩阵的非嵌套检验方法,对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三大区域内部各个城市之间,在1990—2006年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空间效应"三个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从研究方法上弥补了已有的文献中"缺乏对于空间panel data模型的应用"以及"缺乏对于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模型的设定与甄别"的不足。研究发现,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在1990—1998年间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情况,"产业发展战略向着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方向进行调整",是实现区域内部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原因。同时,本文指出,三大区域各城市...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 房光婷
利用1990~2007年的数据,以开放经济条件为出发点,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比较研究。计量分析显示,人均GDP、政府财政支出、人力资本、城市化水平均与三大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相关,而且都是显著性相关。外商直接投资对环渤海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影响,对长江三角洲则没有显著影响。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使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调整财政支出的投向和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万向东 刘林平 张永宏
本文根据对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外来工1000多份的问卷调查资料,从工资、福利、权益保障、人身安全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比较分析了两地外来工的基本状况。文章的基本结论是珠三角外来工人的状况远不如长三角,并且差异显著。究其原因,除了两地工人的人力资本差异之外,由企业结构等因素造成的制度性差异可能更为重要。珠三角企业处理劳资关系的基本模式是“市场型”,而长三角则是“人情型”和“法治型”。这是两地基本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差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华 蒋伏心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与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强、外向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经济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而且对全国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与辐射功能。进入21世纪后,两个三角洲都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调整。回顾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理论文献,在经济体制、增长方式、工业化路径等方面深化认识,对促进两个三角洲健康发展是极有意义的。
关键词:
长三角 珠三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劳昕 沈体雁 温锋华
利用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就业人口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统计方法,考察和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就业密度分布情况。研究发现,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就业密度核心区均集中在三角洲沿岸的重要城市,由核心区往外就业密度分布呈圏层结构递减。此外,两大经济区相比,长三角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的单中心就业空间结构,扩散效应强于集聚效应,就业密度核心区向西北方向扩展;珠三角则表现出以深圳、广州、东莞、珠海为中心的多中心就业空间结构,在空间收缩中呈现密集化,集聚效应明显。由此可见,长三角就业中心的辐射与带动效应强于珠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呈现出"单中心扩散"和"多中心集聚"这...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刘建波
文章利用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和第四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主要根据罗杰斯年龄—迁移率模型,考察和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省际人口迁移基本状况。研究发现,由于中国人口迁移受户籍制度等二元社会体制的强烈制约,省际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年轻劳动者外出打工,年龄分布更高度集中于20~30岁组。另外,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对省际迁入人口的吸引力各有特点,珠三角地区几乎完全表现为经济吸引力,而长三角地区则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吸引力。这与两地区的历史传统、经济结构、产业模式及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彭化非
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两个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发展各有特点。本文通过比较两区域金融合作深化程度,总结各自金融合作特点和金融合作经验,提出深化区域金融合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金融合作 金融联系度 珠三角 长三角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朱军 顾为东 刘勇 史致远
一、长三角与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投资比较(一)两区域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比较改革开放以来,FDI(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的规模呈逐年增加趋势。1979年~1991年,为利用FDI第一阶段。1983年,我国年度实际利用FDI总额为9.2亿美元,1991年突破了40亿美元。1992年~2001年,为利用FDI的第二阶段。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鼓舞下,我国年度实际利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蒋廉雄 陈广汉
研究者们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两地经济和产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很少关注其自主品牌发展问题。该文利用多来源数据,通过建立品牌化评价的系统指标,从多个角度和水平上对两地自主品牌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两地在品牌化相对水平、行业分布和市场优势方面存在差异,且珠三角地区的品牌成长、行业占据和市场优势均弱于长三角地区。该文还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讨论了研究结果对两地自主品牌建立的战略性启示。
关键词:
品牌 自主品牌 品牌战略 自主创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史学贵 施洁
笔者基于2001年~2011年的数据,运用层次分析和交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别测算了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共90个地级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工业效率值;随后,在空间技术溢出理论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三大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及其外溢效应对工业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基础设施对工业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不同基础设施的效应在三大区域之间却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基础设施 空间溢出 工业效率 区域比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施洁 史学贵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交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2001-2010年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共90个地级市的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和工业效率值,接着在空间技术溢出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三大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及其外溢效应对工业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工业效率的提升,同时,在相邻地级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分项对工业效率的影响,及其外溢效应的分析结果,在三大区域之间的表现并不一致。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工业效率 空间溢出 区域比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波 刘江涛 周波 张丹
通过对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空间成长状况的考察,发现两个区域在空间成长模式存在差异。长三角地区的土地投放主要采取城市边缘零散自发成长,经渝渗效应连绵连片的模式,近年用地增幅高于环渤海地区;而环渤海地区采取大块投放的模式,成片土地集中整理和投放,但各片区离散性较强;长三角地区空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本文从制度、资金可得程度等角度来解释这种差异的产生。最后,针对这种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提出相应的调控建议。
关键词:
空间成长模式 渝渗 规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