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24)
- 2023(7172)
- 2022(5879)
- 2021(5079)
- 2020(3894)
- 2019(9115)
- 2018(8477)
- 2017(16968)
- 2016(9157)
- 2015(9364)
- 2014(9101)
- 2013(9071)
- 2012(8189)
- 2011(7200)
- 2010(7178)
- 2009(6357)
- 2008(6319)
- 2007(5604)
- 2006(4765)
- 2005(4152)
- 学科
- 济(39779)
- 经济(39744)
- 管理(26059)
- 业(24519)
- 方法(17390)
- 企(16714)
- 企业(16714)
- 数学(16174)
- 数学方法(16097)
- 中国(15413)
- 贸(14583)
- 贸易(14577)
- 易(14352)
- 农(14035)
- 出(11684)
- 财(11240)
- 地方(8711)
- 口(8566)
- 出口(8559)
- 出口贸易(8559)
- 农业(7546)
- 业经(7080)
- 城市(6716)
- 务(6224)
- 财务(6217)
- 财务管理(6206)
- 产品(6139)
- 环境(6035)
- 劳(6010)
- 劳动(5993)
- 机构
- 学院(122952)
- 大学(121491)
- 济(59203)
- 经济(58112)
- 管理(48001)
- 理学(42413)
- 理学院(41988)
- 管理学(41405)
- 管理学院(41204)
- 研究(40024)
- 中国(29370)
- 财(25666)
- 京(24501)
- 科学(22307)
- 财经(21240)
- 经济学(20438)
- 经(19528)
- 农(19323)
- 经济学院(18836)
- 中心(18719)
- 所(18408)
- 江(17538)
- 业大(17421)
- 研究所(16678)
- 财经大学(15966)
- 农业(15323)
- 院(15170)
- 范(14746)
- 北京(14645)
- 师范(14600)
- 基金
- 项目(87888)
- 科学(70989)
- 基金(66631)
- 研究(62858)
- 家(57810)
- 国家(57393)
- 科学基金(50605)
- 社会(44363)
- 社会科(42562)
- 社会科学(42553)
- 基金项目(35157)
- 省(33277)
- 自然(31682)
- 自然科(31065)
- 自然科学(31063)
- 自然科学基金(30479)
- 教育(28361)
- 划(27872)
- 资助(26996)
- 编号(23451)
- 部(20066)
- 国家社会(19802)
- 重点(19589)
- 发(19152)
- 创(17859)
- 教育部(17650)
- 人文(17368)
- 成果(16938)
- 创新(16889)
- 制(16634)
共检索到1759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铁瑛 何欢浪
本文提出人口转型背景下,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实现人口红利从"成本效应"到"技能效应"的过渡是应对劳动力供给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冲击,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重要手段。理论层面上,在质量异质性理论框架中纳入城市劳动力供给因素,剖析了人口结构转型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刻画出了"成本效应"和"技能效应"两大作用机制。本文构建出地级市层面涵盖人口流动因素的城市劳动供给指标,与高度细化的企业—产品—目的国层面数据进行匹配,构造出城市—产品—目的国这一细化的高维面板数据并据此进行研究。基准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劳动参与率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促进作用;用工成本的上升会削弱这一正向效应,表现为"成本效应";人力资本的上升则会增强这一正向效应,表现为"技能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加工贸易、出口关系持续性、超级城市、城市产业政策以及多产品企业行为因素后仍保持了高度稳健;在企业层面给出了同样稳健的经验证据。本文的结论不仅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这一新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变动之谜",而且意味着在人口转型背景下,要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需要更多着眼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劳动力技能的提升,实现人口红利从成本到技能的过渡。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明益 戚建梅
本文首先剖析了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产品质量的经济效应,提出了理论假说,然后利用2000-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相关合并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劳动力价格扭曲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存在显著时间效应,其影响趋势呈"N"型;扭曲较轻时能显著促进产品质量升级,扭曲较重时对产品质量促进作用变小甚至会阻碍产品质量升级;扭曲存在要素配置效应,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质量的影响显著大于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影响;扭曲与规模经济的结合有助于企业产品质量升级;扭曲存在显著的经验累积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其影响趋势均呈"U"型;扭曲会产生研发抑制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质量。
关键词:
劳动力价格扭曲 扭曲效应 出口产品质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明益 戚建梅
本文首先剖析了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产品质量的经济效应,提出了理论假说,然后利用2000-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相关合并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劳动力价格扭曲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存在显著时间效应,其影响趋势呈"N"型;扭曲较轻时能显著促进产品质量升级,扭曲较重时对产品质量促进作用变小甚至会阻碍产品质量升级;扭曲存在要素配置效应,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质量的影响显著大于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影响;扭曲与规模经济的结合有助于企业产品质量升级;扭曲存在显著的经验累积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其影响趋势均呈
关键词:
劳动力价格扭曲 扭曲效应 出口产品质量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毅 王明益
基于全球价值链背景,探讨劳动报酬提高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使用BHC分解方法,验证不同价值链地位下,劳动报酬提高促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机制路径。结果表明:劳动报酬提高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中长期内的影响大于短期;对私营企业的影响大于国有和外资企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其他类型企业。同时,价值链地位的提高增强劳动报酬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对中长期内、国有企业和高技术密集型企业影响最大。此外,随着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劳动报酬提高更能促进企业自身出口产品质量、改善企业间资源配置,同时降低企业进入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戴翔 华笑烨
本文基于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和空间莫兰指数等进行的特征事实分析发现,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引入出口产品质量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分析得出,内循环畅通不仅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直接效应,而且省际循环畅通水平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而对出口产品质量产生间接影响。在创新性地对省内和省际循环畅通水平进行科学有效测度的基础上,本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省内和省际循环畅通水平对出口产品质量起到显著提升作用的同时,省际循环畅通还表现出显著的出口产品质量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在以市场分割作为省际循环畅通表征变量的进一步分析中也得到了证实。此外,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省际循环畅通水平的出口产品质量空间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大规模省市最为显著。本研究对于畅通内循环进而更好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探寻贸易强国之路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亢梅玲 和坤林
本文使用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对世界180个国家的出口数据,采用事后反推法算出中国出口的2518种产品的质量指标。我们发现,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在逐年缓慢提升,产品的质量与出口目的国的发展水平正相关。在得到产品质量指标的基础上,对照生产率的出口干中学效应,检验产品出口是否带来质量升级即质量的出口干中学效应。使用非线性回归方法我们发现,先前出口经验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存在质量的出口干中学效应。
关键词:
产品质量 事后反推法 干中学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石小霞 刘东
文章基于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深入考察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和技能结构对中国制造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显著地提升了出口产品质量,但是这种影响因出口产品目的地、产品类别和企业所有制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增加高技能劳动力投入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同时,高技能劳动力与高质量进口中间品存在显著的要素投入组合效应,这种效应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存在显著的进口中间品增强效应和技能结构增强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龚世豪 祝树金 李风琦
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外贸易如何摆脱传统的成本依赖,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成为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200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考察了劳动力技能多样性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劳动力技能多样性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了显著且稳健的促进作用;(2)渠道检验表明,劳动力技能多样化不仅提升了企业整体技能水平,而且提高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在职培训力度,诱致企业进口更多的国外中间品;(3)异质性检验发现,异质性检验发现劳动力技能多样性对产品差异化程度高、管理效率高、资本密集型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作用更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许明
本文基于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劳动报酬与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进一步在Melitz-Polance分解的基础上,探讨提高员工劳动报酬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间接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提高劳动报酬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平均而言,员工超额劳动报酬每提升1%,则出口产品质量将提升0.341%~0.474%。第二,提高劳动报酬的重点在于非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员工超额劳动报酬的提升未能有效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第三,提高员工劳动报酬可以通过影响企业自身成长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间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本文的结论为理解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如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田曦 朱春昊
该文以小家电产品为例,探讨了自2004年起我国实施的最低工资标准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首先,该文采用事后推理测算方法,利用中国海关2002—2010年8位HS编码的企业出口记录数据,计算出企业层面小家电产品的出口质量并分析变化趋势。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出口小家电产品质量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不同贸易方式、不同所有权类型的企业小家电出口产品的质量变化有明显差异。然后,该文从企业成本角度实证分析了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与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显著负相关,在不同所有制和贸易方式下,最低工资标准对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春明 班元浩 李宏兵 刘烨
全球分工体系进入系统性重构期,如何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集聚平台赋能城市出口升级,已经成为推动外循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数字经济“长尾理论”引入异质性出口模型,利用2005—2015年OEC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与中国海关数据检验虚拟集聚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虚拟集聚显著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这一结论在利用历史数据做工具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相比于加工贸易产品,虚拟集聚的出口质量升级效应对一般贸易更为显著,同时在地理区位上呈现由中心向外围、东部向中西部的辐射效果。通过解构城市出口产品质量发现,虚拟集聚主要通过产品内效应、产品进入/退出效应等产品再配置渠道提升出口产品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虚拟集聚有助于推动市场一体化、缓解拥挤效应和优化出口结构,与地理集聚的协同演变也有利于出口质量升级。本文为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及中国高质量外循环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孙林 卢鑫 钟钰
本文利用Nested Logit模型,从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两个角度,对2001-2010年期间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和产品质量升级进行了实证测算。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整体出口产品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中国出口产品存在明显的质量升级现象。这主要是由机电仪器与交通工具大类的质量升级所带动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和质量升级与日本、德国、印度、东盟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论显示:2001-2010年间,与德国、日本、东盟、印度四个经济体的出口产品整体质量相比,中国出口产品整体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沈国兵 于欢
与大规模中间品进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仍然较低。文章使用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数据库匹配的数据,揭示出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总的样本来看,中间品进口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促进效应,而资本品进口产生抑制效应,二者调节不利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2)区分产品差异化后发现,同质中间品进口促进效应更大,且同质中间品与异质资本品进口交互存在显著的负面调节效应。(3)区分企业所有制后发现,中间品进口对民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最强,而资本品进口对民营企业的抑制效应最强,且中间品与资本品进口交互对三类企业都产生负面调节效应。正是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结构失衡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负面调节效应,才导致中国在大规模进口中间品的同时却出现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处于低位现象。据此,在强调中间品进口促进效应的同时,需要区别重视、克服其通过资本品进口产生的不利调节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兰冰 路少朋
企业是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高速公路通车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提供了可能。本文以高速公路连通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定量识别高速公路通达性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速公路连通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市场接入效应"和"创新促进效应"是高速公路推动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有效机制;高速公路连通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呈现异质性特征,这种异质性主要源于企业性质、行业特性与城市区位等因素差异,非国有企业、高资本密集度和低竞争度行业企业以及中心城市企业的影响效应更加突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研究,对于深刻理解高速公路建设的政策涵义和探索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苏丹妮 盛斌 邵朝对
中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攻关期,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是推动质量变革、打造质量强国和贸易强国的重中之重。本文使用2000—2007年中国微观数据对表征本地化生产体系的产业集聚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产业集聚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这意味着,总体而言,在中国产业集聚产生的集聚经济大于产业集聚带来的过度竞争效应。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样本选择偏差后,结果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产业集聚产生的集聚经济在一般贸易企业、私营企业、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中更占优于产业集聚带来的过度竞争效应,进而使得产业集聚对这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大。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产业集聚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固定成本投入效率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动态分解结果显示,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64.98%归因于资源再配置效应,而且其是产业集聚促进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