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72)
2023(11012)
2022(9576)
2021(8929)
2020(7561)
2019(17722)
2018(17479)
2017(33979)
2016(18745)
2015(21180)
2014(21287)
2013(21048)
2012(19889)
2011(18049)
2010(18410)
2009(16981)
2008(16809)
2007(15301)
2006(13362)
2005(11867)
作者
(54793)
(45870)
(45506)
(43595)
(29120)
(21902)
(20913)
(17889)
(17130)
(16515)
(15392)
(15333)
(14619)
(14427)
(14300)
(14289)
(14123)
(13514)
(13291)
(13167)
(11441)
(11306)
(11153)
(10489)
(10466)
(10226)
(10217)
(10007)
(9198)
(9085)
学科
(75283)
经济(75211)
管理(50330)
(47068)
(36259)
企业(36259)
方法(31867)
数学(28291)
数学方法(27933)
(22867)
中国(22695)
地方(20098)
(19080)
(16607)
业经(15064)
农业(15026)
(14540)
贸易(14532)
(13999)
(13967)
环境(12050)
(11625)
银行(11597)
(11331)
(11238)
理论(11207)
(11042)
(11034)
财务(11000)
财务管理(10973)
机构
学院(264437)
大学(263643)
(106109)
经济(103417)
管理(99520)
研究(92839)
理学(84656)
理学院(83563)
管理学(82009)
管理学院(81491)
中国(70980)
(58972)
科学(58665)
(49855)
(47463)
(46510)
中心(44165)
研究所(43111)
(41996)
业大(40317)
财经(38607)
北京(37603)
(36925)
农业(36750)
师范(36581)
(34833)
(33937)
(33263)
经济学(31891)
师范大学(29417)
基金
项目(174981)
科学(136896)
研究(127754)
基金(125013)
(108953)
国家(108019)
科学基金(91993)
社会(78650)
社会科(74437)
社会科学(74414)
(68801)
基金项目(66880)
自然(60356)
(58902)
自然科(58846)
自然科学(58830)
教育(58294)
自然科学基金(57733)
编号(53057)
资助(51009)
成果(43567)
重点(39719)
(38981)
(38023)
课题(37227)
(35506)
科研(33492)
创新(33247)
大学(32307)
计划(32160)
期刊
(119050)
经济(119050)
研究(78902)
中国(52565)
(41011)
学报(40630)
(38496)
科学(38132)
管理(33924)
大学(30254)
教育(28387)
学学(28143)
农业(27566)
(25103)
金融(25103)
技术(23638)
业经(19570)
经济研究(18532)
财经(18073)
问题(17555)
(15558)
(15224)
资源(14016)
图书(13734)
(12964)
技术经济(12717)
现代(12686)
(12637)
(12463)
理论(12426)
共检索到3992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洌瑄  王崑声  
基于历史因素与现实社会经济背景,北京城市副中心系统表现为发展动力上的外力驱动型特征、组织秩序上的政府主导型特征、优化约束上的质量先导型特征。为更好地发展城市副中心,应通过外力驱动及政策支持等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优化完善主导功能系统;利用区位优势错位发展,承接好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建立正反馈循环动力机制;推动体制改革,善用智慧手段,促进社会协同,形成集中统一与多主体、多机制有序共存的治理生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弘  
北京"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城市空间格局,使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给中心城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限制了北京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影响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东京、巴黎等都通过建设"副中心"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矛盾。北京应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启动建设京西副中心、通州—亦庄副中心和顺义副中心,打造分散疏解中心区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矛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鹏飞  王玉海  刘学敏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我国首都可持续发展的产物。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及其效应,有利于特大城市在优化城市发展模式中积累经验,对将通州建成副中心示范区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北京市2012~2016年各区的人口与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空间相关性指数和分形理论等方法探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效应,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承接非首都功能方面初见成效,人口集聚的经济导向性明显,但人口集中度与经济集中度的变化存在差异。(2)通州区构建了"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保障了人口和经济的稳步集聚,但南北差异较大,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3)北京城市副中心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翼",构建了京津冀地区"一核、双城、两翼、三轴、四区、多节点"新的空间格局,加强了京津对河北省各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后,从管理机制、内在要素间的关联性方面提出了促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超  
新时代城市规划正在从工程建设转向空间治理,公共空间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公私利益博弈和空间事务集中的糅合体,是聚焦规划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领域。通过回溯城市治理的“空间性”及公共空间对于社会生产与社会治理的核心意义,阐明公共空间已成为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空间治理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与规划手段之间的关联机理,从而提出公共空间规划模式治理化转型的四方面要点。最后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在地实践为例,进一步探讨了公共空间治理的规划设计方法论,以期发现改良以往技术弊端和盲点的可能路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谭日辉  陈思懿  王涛  
韧性城市建设是应对当前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的有效手段,而既有研究对城市副中心韧性城市建设的探讨相对有限。基于国内外研究和当前实际,将数字技术与韧性城市建设进行融合,并从社会韧性、环境韧性、组织韧性和经济韧性四个维度,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系统分析了四个维度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讨论数字平台对韧性城市各个维度的优化和嵌入路径,以期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和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从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获悉,为实施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将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面增加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总量,2019年完成"新增绿化面积3.7万亩,改造提升3.3万亩"的目标。据了解.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已制定相关绿化落实方案.将推动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和城市副中心外围"两带、两楔"环状绿色生态绿带建设,全面启动城市绿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梓茜  程宸  杨袁慧  房小怡  杜吴鹏  
城市通风廊道是提升城市通透性,改善城市微循环,减缓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建设通风廊道让城市"呼吸"起来,可以有效减轻热岛效应,增强空气流动性,提高人体舒适度。基于通州区建设大背景及热点问题,分析了国内外典型案例,利用通州国家级气象站多年观测记录及周边地区气象资料、通州城区1:2000建筑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德国高分辨率卫星影像Rapid(5m分辨率)、通州区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及规划图等,分析了通州及周边地区的风环境,研究了通州城区天空开阔度和地表粗糙程度,得出了通风潜力的空间分布。同时,利用卫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立志  廖筱萱  王佩玉  
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基层医疗设施的需求日益攀升,特别是在现状设施较为薄弱的跨越式发展新区,其合理配置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至关重要。基于此,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利用Arc GIS工具,首先运用基尼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分析基层医疗设施配置的均衡性和空间格局匹配度;其次根据改进的两阶段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分析在分级诊疗制度下老年人的就医可达性;最后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基层医疗设施配置与研究区城市发展的协调关系。通过以上多维度的分析,探究此类区域基层医疗设施配置现状及发展特征,为今后的设施优化提供依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高越  何迪燊  李思莹  李晶莹  
本文通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从产业转移、就业与人口、交通等3个方面分别评估了城市副中心建设对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贡献度。在产业转移方面,城市副中心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在科技创新产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这对产业转移起到强有力的吸引作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城市副中心在产业转移上的一大关键动力。在就业与人口方面,城市副中心作为人口和城市功能转移的重要区域,承接了一部分经济功能,但未能达到良好效果。在交通方面,主要从交通需求方面分析了北京市交通拥堵的原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谭日辉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风险视角审视北京城市副中心治理,发现北京城市副中心面临着公共安全、城市病、治理主体能力不足等风险。为此,应做好"四位一体"风险防范的顶层设计,精准靶向风险目标;持续推进人文副中心建设,夯实风险防范的基石;进一步优化科技副中心建设,筑牢风险防范的防火墙;高度重视绿色副中心建设,织好风险防范的生态屏障;稳步推进法治副中心建设,健全风险防范的法制保障。以持续增强风险防范的支撑力、聚合力、驱动力,最终实现城市使人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成荣  韩凝春  康健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通州在首都经济、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本文基于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地位,对通州发展北京新兴CBD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资源禀赋、约束条件,以及通州新兴C B D的定位与特质进行了思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亲临北京城市副中心,对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为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城市副中心整体发生了深刻变化,持续保持生机勃发的良好势头。一、城市战略定位发生重大历史性跨越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定位实现了从区县到京津冀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历史性跨越。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一起,成为首都北京新的"两翼",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满军  
本论文针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融资需求分析,初步估算未来城市副中心建设投资1万亿以上,"十三五"期间每年需要投资1000亿以上。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区域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建设路径以及融资模式,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借鉴经验。从北京城市副中心区域综合开发分析入手,结合北投集团特点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资金需求提供可行的投融资路径,并提出未来副中心区域综合开发发展建议,从而为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品质,落实各项规划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继敏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是全球城市区域空间重构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和国内外的其他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类似,受到了国际、国家、地方等不同尺度因素的影响。作者从尺度重组视角重点关注了近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中应当关注的新动向,指出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央提出"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战略,以及国家层面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情境下,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方面要沿袭国务院批复的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业定位;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投入力度,畅通经济"内循环"的堵点、难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姚永玲   陈兴涛  
北京通州区的城市副中心建设在完成重塑空间格局的同时,还承担着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责任。论文采用合成控制法,使用2002—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5个维度识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对迁入地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副中心建设提升了通州区的产出效率、促进了节能减排,但降低了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对产业结构提升、利用外资、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加教育服务供给没有显著影响。这种异质性结果表明,从不同维度观察高质量发展比单纯评估经济总量更全面。针对高质量发展不同维度的变化特点,可采取以下针对性的措施:(1)将基础设施、人口迁移、产业规划和公共服务进行匹配,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2)尽快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为副中心产业升级提供支持;(3)充分发挥副中心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为其他地区对外开放树立标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