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63)
- 2023(14041)
- 2022(12063)
- 2021(10784)
- 2020(9131)
- 2019(20980)
- 2018(20868)
- 2017(40509)
- 2016(21868)
- 2015(24812)
- 2014(24507)
- 2013(24276)
- 2012(22713)
- 2011(20808)
- 2010(21008)
- 2009(19615)
- 2008(19647)
- 2007(17879)
- 2006(15570)
- 2005(13942)
- 学科
- 济(96204)
- 经济(96074)
- 管理(75348)
- 业(68989)
- 企(59449)
- 企业(59449)
- 方法(45208)
- 数学(39267)
- 数学方法(38961)
- 财(28244)
- 中国(26356)
- 农(22932)
- 制(21732)
- 业经(20711)
- 技术(19238)
- 学(19091)
- 地方(18257)
- 环境(18026)
- 务(17640)
- 财务(17611)
- 财务管理(17565)
- 企业财务(16752)
- 贸(16262)
- 贸易(16255)
- 银(16006)
- 银行(15972)
- 理论(15742)
- 易(15699)
- 融(15449)
- 金融(15445)
- 机构
- 大学(323443)
- 学院(320530)
- 济(137716)
- 经济(134827)
- 管理(127392)
- 理学(110066)
- 理学院(108899)
- 管理学(107413)
- 管理学院(106785)
- 研究(103927)
- 中国(79250)
- 财(66675)
- 京(66570)
- 科学(60440)
- 财经(52752)
- 所(50871)
- 江(48798)
- 中心(48340)
- 经(47816)
- 农(47791)
- 研究所(45688)
- 业大(44346)
- 经济学(43677)
- 北京(41515)
- 范(40008)
- 师范(39650)
- 经济学院(39444)
- 财经大学(39204)
- 州(38280)
- 院(37557)
- 基金
- 项目(211443)
- 科学(169354)
- 基金(156245)
- 研究(155810)
- 家(134317)
- 国家(133233)
- 科学基金(116339)
- 社会(102614)
- 社会科(97495)
- 社会科学(97469)
- 基金项目(83376)
- 省(82892)
- 自然(73831)
- 教育(72555)
- 自然科(72192)
- 自然科学(72173)
- 自然科学基金(70949)
- 划(69383)
- 资助(62453)
- 编号(61536)
- 成果(49868)
- 创(48554)
- 部(48256)
- 重点(47565)
- 发(45091)
- 创新(44723)
- 制(43515)
- 课题(42880)
- 国家社会(42832)
- 教育部(42319)
- 期刊
- 济(149644)
- 经济(149644)
- 研究(96432)
- 中国(62662)
- 财(53820)
- 管理(47424)
- 学报(45206)
- 科学(43764)
- 农(42057)
- 大学(35175)
- 学学(33162)
- 教育(32673)
- 融(30519)
- 金融(30519)
- 农业(27581)
- 技术(27539)
- 财经(27179)
- 经济研究(23878)
- 经(23331)
- 业经(23150)
- 问题(21067)
- 技术经济(17221)
- 贸(15600)
- 科技(15525)
- 业(15437)
- 理论(15060)
- 商业(14946)
- 统计(14884)
- 策(14713)
- 现代(14423)
共检索到4733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齐欣 杨膨宇
文章通过将碳排放函数引入生产函数,构建数理模型识别创新在产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的异质性影响下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08—2020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创新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伴随着产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跨过门槛值,城市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呈现跃升现象;城市间碳排放效率存在相互促进的空间态势,证实了“碳排放同盟”的存在;城市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进一步分析中证实,城市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阶段性差异,呈现“U”型变动趋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洪昌
选取2011—2021年中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可显著驱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对制造业行业、西部地区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的赋能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生产效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经济集聚是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主要作用路径,且工业生产效率的中介效应更强。鉴于此,应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制定针对性创新机制,推动工业体系智能化升级;促进“AI+工业”深度融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以推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洪昌
选取2011—2021年中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可显著驱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对制造业行业、西部地区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的赋能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生产效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经济集聚是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主要作用路径,且工业生产效率的中介效应更强。鉴于此,应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制定针对性创新机制,推动工业体系智能化升级;促进“AI+工业”深度融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以推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膨宇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提高碳排放效率是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企业异质性分析框架,从理论与实证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传导机制与时空异质性,利用2006~2020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显著促进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在影响机制方面,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渠道,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基础、不同规模的城市存在差异化影响;空间视域下,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会显著带动150千米至250千米内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照东 任义科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政府如何改善政策环境以推动创新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但遗憾的是,已有研究大多数是针对政府某类具体政策的研究,针对整体体制环境与区域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还非常缺乏。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系统地研究了体制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作用。笔者首先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体制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可供检验的研究假设;之后利用2010—2015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造区域体制环境指数,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现阶段体制环境指数越高,R&D投入的创新效率越低;其深层次的作用机制是,公共权力集中对区域创新效率会产生负面影响,而经济权利的集中对创新效率亦没有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不仅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对于政府如何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爽 赵丹丹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统计,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30%,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厘清科技创新效率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对实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科技创新效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效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效率的碳减排效应可通过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研究结果,应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全面推动清洁低碳技术、减污降污技术;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低碳农业生产体系与服务体系;协同推进区域农业碳排放效率,缩小区域碳排放效率的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爽 赵丹丹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统计,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30%,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厘清科技创新效率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对实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科技创新效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效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效率的碳减排效应可通过农业产业集聚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研究结果,应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全面推动清洁低碳技术、减污降污技术;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低碳农业生产体系与服务体系;协同推进区域农业碳排放效率,缩小区域碳排放效率的差异。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徐建中 王曼曼 贯君
基于规模以上中国装备制造企业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行业绿色创新效率,从动态内生视角构建了P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绿色创新效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样本期间中国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均值为0. 983,尚有提升空间;天然气、煤炭、原油碳排放与绿色创新效率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煤炭消费碳排放滞后项对绿色创新效率及绿色创新效率滞后项对原油、煤炭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长期内天然气碳排放对绿色创新效率是负向影响,煤炭和原油碳排放对绿色创新效率则是正向影响;短期内绿色创新效率抑制原油碳排放,促进煤炭、天然气碳排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怡
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困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协整模型检验了1994~2009年中国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碳排放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Granger因果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环境规制强度、技术创新能力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联关系。环境规制强度是技术创新的Granger原因,环境规制强度是碳排放量的Granger原因,技术创新是碳排放量的Granger原因。环境规制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执行能够充分实现资源效率和环境质量的双赢,技术创新是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任海军 赵景碧
从内生增长视角分析了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作用机理,并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不同碳排放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引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具有抑制作用,但存在空间异质性,低碳地区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大,高碳地区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更明显。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鲁大宇
利用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供应链数据,刻画了企业供应关系网络,并从交易关系的扩展边际视角考察了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与参与供应链相比,嵌入供应链网络结构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水平,这主要通过企业间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信息技术溢出以及企业嵌入供应网络产生的社会监控效应而实现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二阶间接关联网络结构、知识密集度越高的企业、依赖关系越紧密的交易方,企业嵌入供应网络的创新效应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位于网络核心地位的企业更有可能利用网络优势来获取与识别信息资源,因此企业网络地位越高,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创新效应越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鸿 汪玉磊 郝添磊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运用投入产出理论,以科技创新两阶段为视角,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27个城市科技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的科技研发效率略微高于成果转化效率,但仍具有协同提升的空间。基于此,提出高效集约型创新效率的城市应该将创新效率逐步转化为创新质量;研发效率较低而成果转化效率较高的城市应该推进集约化创新;研发效率较高而成果转化效率较低的城市应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都较低的城市,要改变低效粗放型的创新模式,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黎毅 林良枫 张贵钦
制度创新与公司效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2005年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中的上市公司为例,通过样本的选择,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企业效率值,运用单因素分析法和两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效率值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来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实施循环经济后,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技术效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其效率值显著的高于实施前的效率,实施循环经济确实有助于企业技术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
制度创新 公司效率 循环经济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齐欣 杨膨宇 王尧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提升产业效率中的作用。通过构建创新行为的出现对产业效率影响的微观机制,开展创新水平同生产活动的适应性与匹配性分析,揭示了创新行为的出现对产业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城市产业竞争的空间互动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创新水平对城市产业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创新水平对产业效率的影响有强化的趋势,但在不同的市场化水平下,这种影响呈现出“倒U形”的阶段性特征,市场化水平须同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创新水平与生产活动存在适应性与匹配性关系,创新程度较低的城市与非核心城市在传统地理联系与经济联系的背景下呈现出“向上竞争”的空间互动形态,而创新程度较高的城市与核心城市逐渐打破地理界限,呈现以“逐优竞争”为主的跨区域空间竞争态势。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自主创新、完善基础设施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市场化水平、规范城市竞争是激发创新、提升城市产业效率的重要举措。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余心滢 蔡道成 袁智炜 毛浩
制造业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而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制造业数智化装备应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仍有待明晰。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匹配省级工业机器人数据,将人力资本列为调节变量,从能源效率效应﹑人工替代效应﹑产出规模效应3个视角实证检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碳强度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发现: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能源使用效率﹑人工替代﹑产出规模3种传导机制影响碳排放强度,其中前两者体现的是碳减排效应,后者是碳增排效应;人力资本强化了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增加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政府要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制造业企业引入工业机器人,并加大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培养和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