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84)
2023(5629)
2022(5012)
2021(4653)
2020(3879)
2019(9081)
2018(8898)
2017(17321)
2016(9612)
2015(10875)
2014(10833)
2013(10367)
2012(9786)
2011(8689)
2010(8513)
2009(7795)
2008(7405)
2007(6549)
2006(5703)
2005(4861)
作者
(26195)
(21793)
(21431)
(20316)
(13874)
(10672)
(9944)
(8597)
(8470)
(7784)
(7569)
(7172)
(6858)
(6683)
(6596)
(6593)
(6415)
(6314)
(6289)
(6121)
(5282)
(5260)
(5095)
(5090)
(4924)
(4754)
(4727)
(4643)
(4427)
(4381)
学科
(36748)
经济(36708)
管理(28147)
(20073)
(16472)
企业(16472)
方法(14158)
地方(13247)
中国(12414)
环境(11933)
数学(11342)
数学方法(11173)
(10845)
(9414)
业经(8220)
(7760)
(7632)
农业(7428)
(7110)
城市(6913)
理论(6752)
(6736)
国家(6409)
工作(5911)
资源(5889)
(5400)
(5334)
规划(5289)
技术(5184)
地方经济(5131)
机构
大学(127292)
学院(127138)
管理(49854)
(46407)
经济(45009)
研究(43203)
理学(42773)
理学院(42172)
管理学(41529)
管理学院(41256)
中国(31469)
(28577)
科学(28078)
(21923)
中心(21061)
(20794)
(20494)
师范(20389)
(20035)
(19525)
研究所(18919)
业大(18639)
北京(17668)
财经(17054)
师范大学(16663)
(16584)
(16363)
(15327)
农业(14928)
(13353)
基金
项目(91317)
科学(71791)
研究(68752)
基金(64375)
(55440)
国家(54888)
科学基金(47386)
社会(43843)
社会科(41340)
社会科学(41323)
(36875)
基金项目(35495)
(30817)
教育(30337)
自然(29723)
自然科(28908)
自然科学(28902)
编号(28632)
自然科学基金(28315)
资助(24899)
成果(23275)
(20485)
重点(20377)
课题(19963)
(19425)
(18307)
国家社会(17636)
科研(17104)
创新(17064)
大学(16716)
期刊
(53593)
经济(53593)
研究(37389)
中国(26219)
科学(18051)
(17928)
学报(17619)
(16536)
教育(15282)
管理(14915)
大学(13793)
学学(12640)
农业(10950)
技术(10675)
资源(9525)
图书(9091)
问题(8884)
业经(8504)
城市(8312)
(8273)
(7975)
金融(7975)
财经(7569)
经济研究(6861)
(6598)
(6436)
书馆(6402)
图书馆(6402)
现代(6272)
科技(6224)
共检索到188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戴茜  陈存友  胡希军  
选取长沙湘府文化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测量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公园声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湘府文化公园中声景主要由自然声、生活声和人工声构成,游人对自然声满意度最高,生活声次之,人工声最低;(2)城市公园中声景观满意度与主观响度、好感度、协调度存在相关性,其中主观响度与满意度呈负相关,好感度、协调度与满意度呈正相关且相关性高于主观响度;(3)通过引入自然声源、优化空间格局、控制人工声源等能有效优化公园声环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浪  柏智勇  
采取问卷调查和样本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沙市7个城市公园的游憩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对受访者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属性进行综合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的使用需求、利用效率和行为特征,了解城市居民对于公园的游憩需求,以为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意见。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城市公园游憩利用的人群以在公园附近居住的居民为主,55岁以上的退休老人所占总人群比例最大,男女性别比例整体基本持平,且游憩者的公园利用率明显受到居住地到公园距离的影响,选择步行方式到达公园的人数占总研究人数的72.0%,来园目的以选择健身的游憩者比例最高,逗留时间在1h左右的人数最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佳利  范俊芳  谢明坤  
对长沙6个城市公园驳岸景观的处理形式、植物配置、景观效果等进行调查,发现公园驳岸景观普遍存在形式生硬、植物种类与种植形式单一、亲水设施利用率较低及与道路衔接不自然等问题。提出了山石驳岸式、树桩驳岸式、植物驳岸式、混合驳岸式等驳岸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雪松  冷红  魏冶  庞瑞秋  
以长春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SPSS统计方法分析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和影响因素,应用GIS软件分析老年人口密度,通过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价可达性,赖克特量表法评价公园设施满意度。结果显示:1老年人强烈需求近距离的公园,偏好静态休闲活动,需要支持长时间活动的公园设施,偏好良好的公园卫生环境和适宜气侯,活动意愿以健身为主,影响因素主要是年龄、性别、出行人数、活动时间和活动类型;2现状公园可达性较差且地域差异性大,公园内设施数量不足且不适合老年人使用;3老年人活动需求与公园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主要是:近距离需求与公园可达性差、活动偏好性与公园微观布局不适应,活动意愿与设施支持不足的矛盾。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建华  
【目的】为地域性景观融入城市发展规划,突出和丰富地域性景观要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表达效果,减少城市“趋同性”,为地域文化传承,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以地域文化为视角,以成都市浣花溪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浣花溪公园地域性景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各层级指标的评判矩阵,依据层次分析法所得的权重集合,对成都市浣花溪公园各维度景观质量进行了模糊性评判,进而得出各项提升策略。【结果】浣花溪公园地域性景观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其总体得分为2.987分,建筑要素分值为3.261分;植物要素分值为2.836分;水体要素分值为3.073分;铺装要素分值为3.337分;小品要素分值为2.606分。其中建筑要素、水体要素和铺装要素景观地域性表达丰富,达到“较好”等级,而植物、小品要素景观地域性表达为“一般”等级。各级指标评分较好均在“一般”等级之上。整体表现:铺装要素>建筑要素>水体要素>植物要素>小品要素。【结论】地域文化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所在,特色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构成了不同城市的外在表征,因此城市景观营造应不断挖掘、深化地域文化表达,将其融入城市景观,强化地域性景观要素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范围,增加景观环境的丰富度,提升文化认同感。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石金莲  王兵  李俊清  
本文运用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基本研究方法,对北京玉渊潭公园做了调查研究。通过观察公园使用者的各类活动,采访公园的使用者以及发放抽样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北京玉渊潭公园的使用状况,并对调查所获直接、真实的信息和数据做分析、整理,得到POE评价分析报告。该报告可为玉渊潭公园改善服务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依据,也可为其它类似公园的设计管理提供借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晏忠  陈建华  
【目的】以量化研究的思路,定量评估城市公园景观建设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质量的优化提升提供一定参照,以增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及使用者归属感,为城市公园建设工作贡献力量。【方法】以城市公园建设成果较丰的广州市为例,选定天河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与语义分析(SD)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空间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为出发点,结合其需求需要,对公园景观建设质量进行相应评判。制定了包含观赏性、游憩功能、安全性、空间组织、生态环境、社会功能共6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空间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基础数据,并进行分析统计,形成一定的科学评判依据。【结果】1)6个评价方向权重排序如下:观赏性0.223>游憩功能0.213>生态环境0.189>生态环境0.185>安全性0.177>社会功能0.109>空间组织0.089。2)由SD法得出天河公园的20项二级指标得分位于“正向”,区间范围为[0.960,1.360],平均分为1.171分。3)将AHP权重计算结果与SD法所得评分结合最终得出天河公园景观质量总体评分为1.138分,整体评分处于“较好”至“非常好”区间,评分较高。【结论】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景观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满足游人的游赏需求及对于自然环境体验感受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游人追求美的感受、良好的游憩社交体验是城市公园景观建设的侧重点。广州市天河公园建设时间相对较早,公园面积较大,植被覆盖度极高,景观多样,可达性较高,但因该公园建设时间较早,建筑风格及内部部分基础设施相对陈旧,应根据公园特色进行设计更新以满足游人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昭华  刘垚  赵渺希  吴建秋  
以广州市人民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利用统计与观察分析方法解剖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性别差异特征。在游憩者的行为和社会特征方面,两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女性的公园游憩行为与其社会分工特别是家庭责任紧密联系;女性因对安全性的要求高而趋向视线开敞的集体区域活动,男性因要求独立性而趋向在有视线遮挡的区域活动,且男性同性恋活动区域对女性形成了一定的活动抑制;女性对出行距离较为敏感,而男性独自出行游憩的比例更高;女性对城市游憩空间的需求趋于稳定、有规律,也凸显了公园对女性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基于公平性与人性化原则提出相应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对策,特别应对公共设施进行细致而灵活的设计,以适应使用者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扬  周湛曦  
实地调查长沙市公园绿地自然山石景观的种类、数量及应用方式,发现对自然山石的应用主要存在生搬硬套传统模式、人工痕迹明显、布局随意、与环境协调性差等问题。提出应合理选择石材,削弱不和谐人工痕迹修饰,合理布局,避免呆板,把握整体等改进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龙奋杰  石朗  彭智育  杨剑锋  张苏  
城市公园服务评价是对公园服务供给响应城市居民的需求程度进行的测度。手机大数据中的个体时空信息包含了个体的活动轨迹及活动时间,对分析公园的服务人数、服务时长、服务半径和服务有效性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信息。其中,服务人数反映了公园的整体服务能力;服务时长反映了公园对游客的吸引力;服务半径反映了公园的服务辐射能力;服务有效性反映了公园的真实服务情况与预期服务能力间的差异。以贵阳市观山湖公园为案例,对观山湖公园的服务人数、服务时长、服务半径和服务有效性进行了评价。通过与传统的可达性评价方法进行比较,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方法解决了传统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设置的主观性问题,避免了传统模型缺少实证数据检验的缺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状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戴靖怡  黄潇婷  孙晋坤  安红敏  郭秋琪  
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培育文化认同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旅游者作为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体验的主体如何进行文化感知、产生文化认同,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阐释。文章选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自然景观景区——壶口瀑布(宜川段)和黄河口景区为案例地,以随行纪实方式获取游客访谈数据,借助扎根理论范式发掘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过程,并尝试构建生成机制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在于景观客体本身的生态特质和被建构的文化表征,关键环节在于旅游者主体具身的联觉感知、集体记忆激活和群体间交互,最终文化认同生成的表现为认知内容的扩充、情感向度的丰富以及行为选择的多元。同时,心理距离作为调节因素影响着旅游者个体文化认同差异化表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闫文萱   范晨璟   申世广   邱冰  
利用大量带有情绪标签的社交媒体数据,了解和把握居民在城市公园绿地中的游憩情绪感知体验,为城市公园的改造提升提供策略依据。文章基于城市公园使用者发布的新浪微博数据,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和BERT模型的支持下对微博文本进行分类、分析,运用IPA分析法构建了游憩区位、环境、设施和感知4个维度的情绪评价框架模型,并以位于南京市中心城区的9个城市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居民在城市公园的游憩体验整体上积极正向,游客对于南京中心城区城市公园的总体建设较为满意,其中白鹭洲公园表现最好。(2)从IPA分析来看,重要性高—满意度低象限内的,急需改善的因素分别是玄武湖公园和鼓楼公园的游憩区位,莫愁湖公园和古林公园的游憩环境,绣球公园、鼓楼公园和小桃园的游憩感知。使用文章的评价框架,能有效捕捉游憩人群在城市公园中的情绪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这对城市公园的更新与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黎兰  黄幸  
本文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使用大数据定量分析方法探讨社会阶层与城市公园服务水平之间的联系及城市公园空间配置的公平性格局。结果表明:第一,研究区内社会阶层呈现“中心—高阶层,外围—低阶层”的分布特征;城市公园在数量、面积、质量及可达性几个维度上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第二,研究区内公园服务水平存在不公正现象,社会阶层高的群体更容易获取到城市公园资源。研究结论及分析将为优化公园绿地空间结构、保障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吴承照  马林志  詹立  
本文探讨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游憩者、游憩地之间的内在关系,初步构建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评价模型;以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为例,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基础数据,探讨自行车活动核心游憩体验因子构成及核心影响因素,初步形成了户外游憩体验质量量化评价的方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匡纬  李莎  周慧荻  
为提升城市公园绿地使用效率,查找公园绿地分布布局短板,基于公平理念,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从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能力与社区人群需求出发,利用分级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地均绿地服务水平、人均绿地服务水平区位熵及可达性指标,通过优化可达性评价模型,提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方法;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北京市海淀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公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海淀区大尺度城市公园绿地供给充足;海淀区社区型游憩绿地供给有待提高;海淀区"三山五园"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绿地可达性。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增加社区级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及增加社区到达绿地空间的便捷性。实证研究表明,提出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精准化评价模式能为城市公园绿地的更新及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