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13)
- 2023(2586)
- 2022(2160)
- 2021(1875)
- 2020(1405)
- 2019(3180)
- 2018(2934)
- 2017(5712)
- 2016(3050)
- 2015(3231)
- 2014(3196)
- 2013(3186)
- 2012(2945)
- 2011(2631)
- 2010(2801)
- 2009(2469)
- 2008(2311)
- 2007(1940)
- 2006(1789)
- 2005(1468)
- 学科
- 济(15356)
- 经济(15344)
- 中国(8010)
- 管理(7138)
- 地方(6480)
- 城市(6116)
- 方法(4381)
- 城市经济(4363)
- 数学(4014)
- 数学方法(3984)
- 环境(3337)
- 学(3030)
- 发(2909)
- 业(2839)
- 农(2607)
- 方城(2594)
- 地方经济(2547)
- 财(2464)
- 工作(2450)
- 业经(2117)
- 财政(1994)
- 资源(1927)
- 家(1858)
- 理论(1844)
- 农业(1764)
- 国家(1758)
- 发展(1730)
- 展(1727)
- 划(1717)
- 政(1689)
- 机构
- 大学(44422)
- 学院(43322)
- 济(17029)
- 研究(16698)
- 管理(16496)
- 经济(16356)
- 理学(14275)
- 理学院(13940)
- 管理学(13726)
- 管理学院(13618)
- 科学(10840)
- 中国(10362)
- 京(10220)
- 范(8136)
- 师范(8109)
- 财(7518)
- 所(7498)
- 中心(7188)
- 师范大学(7062)
- 研究所(6853)
- 院(6727)
- 江(6366)
- 北京(6106)
- 财经(6007)
- 城市(5839)
- 经济学(5764)
- 经(5474)
- 州(5427)
- 业大(5369)
- 经济学院(5226)
共检索到60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秦红岭
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概念与城市规划领域中讨论的物质环境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概念有一定的内在关联。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作为人性场所,满足人性化需求这一精神功能。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努力,在个性化与多样化、人文关怀、场所感、空间尺度宜人性与易交往性、公共艺术的成功介入等特征中获得鲜明体现。
关键词:
公共空间 伦理意蕴 人性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冯丽洁
进入概念性空间,资产随之向资本发生转换。概念化资本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资源的经济潜能、节约资产交易成本、建立资源约束责任制度、促进资产自由流通、拓展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保护商品交易安全。社会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深刻领悟到资本的秘密,在建立资本概念化体系进程中存在诸多思想误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核心要素是不断完善对责权利关系作出清楚界定的产权制度,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属于人民、为人民所享用的社会财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秦红岭
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本质的伦理学解读,指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思想中所蕴含的基本伦理指向是:城市是为美好生活而存在的。认为以实现人的美好生活为目标的古希腊城邦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以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为载体,促进了公共生活的充分发展,使城市成为人们展示自我、培养公民民主意识与公共精神的人性场所,使公民与城市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互动与共鸣关系。
关键词:
古典时期 雅典 城邦 公共空间 美好生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孝兵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其实质和意义在于: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以提高效率;依靠社会主义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以实现公平。随着经济起飞在中国的实现,经济生活中那些非技术、非物质的要素向人们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我们现在越来越清楚,一个合理的经济伦理系统,不仅是给经济活动以道德性的辩护或限制,而且是内在于经济生活、促成经济健康发展的要素之一。
关键词:
公平 效率 伦理坐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范锡文
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是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形成。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贫富差距,中等收入阶层数量不足,社会矛盾较为突出,主流价值观认同难度大,存在"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内涵价值,既有经济层面的富裕,也包含了公平正义、爱岗敬业、法治和谐等经济伦理规范,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是契合的。逾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加快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形成具有较高稳定性的消费和遵守经济伦理规范的社会群体,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天平
利益相关者理论不仅是一种管理技巧,而且是一种企业和经济伦理理论。其含义是指能够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决策和行为影响的个人与团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利益相关者以经验主义的事实为基础,集中于参与者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力方面;狭义的利益相关者则以合法性原则要求为基础,合同、法律和道德义务成为确定利益相关者的依据。其伦理维度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对待、双边互求的平等的伦理关系,是一种信任伦理,要求企业尊重利益相关者的包括道德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具有广泛的公正性。企业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必须认清关系、认定权益并对社会负责。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伦理维度 经济伦理 运用方法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妍
城市空间色彩作为城市物理空间的直观表象,其在展示城市形象、凸显城市特色、彰显城市精神的同时也展现了城市品位,反映了整个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在中国传统城市中,空间色彩格局是以"礼"为核心、以"和"为重要导向来展开的,处处体现着"中正"的思想内核。然而,城市意象背后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城市精神被遗弃,特别是忽视城市空间色彩的伦理价值,简单片面地从字面理解城市色彩的深刻内涵,往往导致现代城市空间色彩布局当中"花"与"俗"的现象加剧。因此,现代城市空间色彩规划必须要重视场所精神与文化基因的凸显,空间结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质色物象与价值符号的表达。
关键词:
空间色彩 礼 和 中正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林昆勇 任春晓
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与生态伦理构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探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国家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中国实施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战略的根本点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共同发展。以人为目的包容性发展战略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强调的发展协调、机会均等和利益共享折射着同一的生态伦理意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小李
互联网作为新型信息传播媒介对当今教育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苏格拉底文字观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有关媒介的教育哲思,相关研究为网络媒介时代教育变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梳理国内外有关苏格拉底文字观的教育学解释,发现同时存在认同与批判两种观点。以哲学解释学视域融合为方法论指引,"初始视域"中的苏格拉底文字观可以被理解为"好的书写",其所表达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文字书写之道德目标而非科学远景的关切;而在"当前视域"中,"好的书写"则可被理解为教育技术伦理,蕴含着苏格拉底对于教育技术与人、教育技术与社会之关系的伦理追问。基于上述理解,针对当今时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进一步阐释包括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界线、对逐利资本的警惕以及对学习者利益的坚守。受苏格拉底"爱智者"的启发,培育数字公民,实现教育与网络信息社会的良性互动是网络时代教育应对技术变迁社会各种伦理问题的有益之举,也是新时代教育引领社会良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史洪波 阳琼芳 梁裕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将职业伦理作为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立足点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回应职业教育育人本质、构建职业教育思政体系的需要。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价值负载性、课程结构的成果导向性、课程实施的实践指向性为职业伦理的意义生成提供了可能性。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推进以职业伦理为立足点的课程思政改革,要通过深刻挖掘职业伦理的意义生成点、提升职业伦理融入教学的契合度、走向意义生成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构建起职业伦理意义生成的教育场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韩跃红 常锡光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三生教育"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整合性是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 生命伦理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闫小斌
在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农村图书馆建设依然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推进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对图书馆的重新认识和发现。文章从空间与伦理的内在联系入手,探讨了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浪潮中,农村所面临的传统性公共空间日益衰败而现代性公共空间缺失的挑战,继而带来农村社会的伦理危机。以农村图书馆为代表的现代性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可以作为以空间方式介入社会问题、伦理问题的一种积极途径,在此基础上,农村图书馆建设具有了公共空间与社会伦理双重建构的意义。
关键词:
农村图书馆 公共空间 社会伦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瑞玉
榜样教育是教育实践的常用方式,但对榜样教育的理论反思缺乏从"教育者应当如何通过榜样教育引导学习者(去好地)生活"这个伦理学基本问题维度的系统探究。舍勒价值伦理学认为"榜样追随"是人格生成的重要时机。榜样教育的原发机制是促成学习者的"榜样追随"。"榜样追随"以"爱"为原发动力,以"同思同构"为本真状态,以"人格生成"为根本朝向。基于此,学校榜样教育实践可以通过审慎思考榜样、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悉心呵护学生爱的能力,躬亲引领学生投身与榜样同思同构的状态,敏于体察师生的人格生成进程来构建一条现象学伦理学的榜样教育路径。
关键词:
榜样 榜样教育 榜样追随 人格生成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米川
<正>回溯人类发展史,技术与伦理历来是个“二律背反”式的亘古难题。而在“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的人机世或人工智能世代,随着AIGC在“互动本体论”意义上在人类“主体间性”的嵌入,这种难题更是演变为一种生死攸关的社会风险问题。古今中外从来不乏对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深表忧思甚至痛斥。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视“桔槔”之灌溉工具若敝履,宁愿“抱瓮而出灌”。柏拉图《斐德罗篇》中讲到法老萨姆斯对发明文字的塞乌斯说“文字恰恰促进了遗忘,因为人们依赖于外在的符号,疏于用心记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