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97)
- 2023(13785)
- 2022(11683)
- 2021(10631)
- 2020(8935)
- 2019(20234)
- 2018(19918)
- 2017(38916)
- 2016(20359)
- 2015(22196)
- 2014(21168)
- 2013(20821)
- 2012(18871)
- 2011(16766)
- 2010(16556)
- 2009(14645)
- 2008(13828)
- 2007(11801)
- 2006(9903)
- 2005(8264)
- 学科
- 济(85767)
- 经济(85687)
- 管理(60127)
- 业(60034)
- 企(47823)
- 企业(47823)
- 方法(38058)
- 数学(33811)
- 数学方法(33410)
- 中国(25255)
- 农(21997)
- 地方(20949)
- 财(19759)
- 技术(19732)
- 业经(19652)
- 农业(14973)
- 制(14690)
- 贸(14423)
- 贸易(14412)
- 产业(13978)
- 易(13931)
- 理论(13321)
- 技术管理(13070)
- 学(12641)
- 环境(12393)
- 银(11387)
- 银行(11376)
- 划(11335)
- 融(11127)
- 金融(11125)
- 机构
- 学院(267642)
- 大学(265527)
- 济(116357)
- 经济(114078)
- 管理(112613)
- 理学(98599)
- 理学院(97612)
- 管理学(96126)
- 管理学院(95592)
- 研究(83246)
- 中国(61446)
- 京(53934)
- 财(50573)
- 科学(48326)
- 财经(40969)
- 中心(40244)
- 江(38781)
- 所(37638)
- 经(37470)
- 经济学(36707)
- 业大(36424)
- 农(35764)
- 研究所(34214)
- 范(33783)
- 师范(33498)
- 经济学院(33397)
- 北京(32539)
- 院(31287)
- 州(31113)
- 财经大学(30774)
- 基金
- 项目(194636)
- 科学(157548)
- 研究(144645)
- 基金(143981)
- 家(124169)
- 国家(123169)
- 科学基金(109421)
- 社会(96962)
- 社会科(92258)
- 社会科学(92241)
- 基金项目(77404)
- 省(76684)
- 自然(68869)
- 自然科(67479)
- 自然科学(67469)
- 自然科学基金(66288)
- 教育(66054)
- 划(63403)
- 编号(57242)
- 资助(56189)
- 创(45900)
- 成果(43678)
- 发(43271)
- 重点(43214)
- 部(42828)
- 创新(42100)
- 国家社会(41590)
- 课题(38490)
- 教育部(37918)
- 人文(37635)
- 期刊
- 济(118041)
- 经济(118041)
- 研究(75028)
- 中国(51597)
- 管理(42416)
- 财(37799)
- 科学(34629)
- 学报(34067)
- 农(31061)
- 大学(27663)
- 教育(26793)
- 技术(25932)
- 学学(25839)
- 农业(21488)
- 融(20854)
- 金融(20854)
- 业经(20287)
- 经济研究(19743)
- 财经(19515)
- 问题(17126)
- 经(17095)
- 图书(16375)
- 科技(14160)
- 技术经济(14099)
- 策(13729)
- 统计(13492)
- 商业(12840)
- 现代(12422)
- 业(12222)
- 坛(11878)
共检索到382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肖鹏 刘亚卫 代龙涛
基于2011—2020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差异化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对地区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对以专利授权总量来衡量的地区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发现,以教育、医疗、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城市公共服务主要通过吸引人才与产业集聚促进地区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正向影响在一、二线城市以及财政自给率较高的城市中更为显著,且促进作用与地区内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尤其第三产业的比重对地区创新的影响更大。上述研究结论为城市通过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以吸引人才与产业集聚,从而促进地区创新提供了现实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韵江 王玲 张金莲
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境下,创造力对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团队创造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存在复杂的作用机理,团队创造力产生的新颖有用的想法只有被组织加以应用并付诸实践才能有效。本文从团队创造力人手,引入组织创新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大样本实证研究团队创造力、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的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团队创造力到组织绩效的复杂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团队创造力对组织绩效有积极影响;(2)组织创新的两个维度对组织绩效均有正向影响,但二者的交互对其影响并不显著;(3)团队创造力的水平越高,越能够促进组织创新行为的增加;(4)组织创新在团队创造力和组织绩效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
团队创造力 组织创新 组织绩效 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彭向 蒋传海
本文利用我国1999—2007年间30个地区21个工业行业数据,实证检验区域内知识溢出和企业竞争对地区产业创新的影响。区域内知识溢出包括产业内知识溢出(MAR外部性)和产业间知识溢出(Jacobs外部性)两类,本文对后者从产业多样性与产业互补性两方面进行刻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文献对产业间关联程度差异的忽视。此外,我们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有利于克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我国地区产业创新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影响程度不同:Jacobs外部性中的产业互补对创新的推动作用最大,它大约为产业多样性或产业内MAR外部性作用的两倍;区域内企业竞争对创新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
集聚 知识溢出 创新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袁冬梅 魏后凯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分析了出口、外资流入等对外开放因素通过扩大国内外市场规模、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外溢推动产业区域集聚的机理以及对不同地区产出的影响。使用1995-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出口与外资流入是促进我国产业区域集聚的重要因素,其中外资流入对产业集聚及地区总产出增长的正向作用十分显著,而出口对各地区产出份额的提高却表现出负向影响。各省市的海外市场接近度指标在促进产业区域集聚和地区产出增长中也起了积极作用,但内部市场潜力指标没有通过"国内市场效应"对产业集聚产生有利影响。因此,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适时加大外资引进力度,鼓励国内外资本进入...
关键词:
对外开放 产业集聚 地区差异 面板数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维林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正面临新旧动力的转换,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地方公共服务逐渐取代传统的招商引资成为城市吸引要素集聚的关键驱动因素。在分析地方公共服务影响本地要素集聚的直接机制和邻近地区的溢出机制基础上,选取我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地方公共服务对要素集聚的影响。结果发现:教育、医疗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均对本地要素集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不仅会影响本地要素集聚,同时也会通过空间溢出机制影响邻近地区要素集聚,且不同类型公共服务的溢出作用有所差异。地方公共服务对要素集聚的外溢作用带有局域性特征,主要在各自的作用半径内发挥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佳 代明
文章通过构建研发产业集聚、制造业升级与创新型城市资源协同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反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全国272个城市的分类数据,对研发产业集聚的"外溢效应"和"中介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总体而言,研发产业空间集聚能显著推动本地区及周边城市制造业升级,区域创新型城市间的"互补溢出效应"最强,高等级创新型城市之间的"外溢"效果不显著;在以专利作为中介变量检验研发服务集聚是否通过提升制造产品创新功能并提供收益上的剩余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介效应中,区域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发展型城市存在较显著的"研发集聚规模增加—创新产品专利增加—价值链升级"的传导路径,这一机制效果在高等级创新型城市内并不明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莉娜 倪志良
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和门槛模型对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科技人才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并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创新技术进步实现的;只有财政分权与民生性公共服务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吸引更多人才,从而产生“集聚效应”。但科技人才集聚具有一个最优区间,使其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最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郭莉 程田源
鉴于已有相关研究中缺乏基于同群效应作用的“认知—比较—行动”管理逻辑视角,基于2009—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绩效期望差距的中介效应视角切入,构建“同群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绩效期望差距—焦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理论模型,分析同群效应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同群效应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具有促进作用;绩效期望顺差和绩效期望逆差都在同群效应与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绩效期望逆差(或顺差)越大,实际绩效低于(或高于)行业期望绩效越多,越有可能开展(或中止)绿色创新;市场不确定性与环境规制均正向调节同群效应对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关系。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婉红 刘芳 刘天森
基于我国233个城市2000—2016年的数据,采用PSM-DID模型检验设立国家高新区是否提升了城市创新效率,并从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层面分析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效率影响的异质性。进一步,引入空间集聚作为调节变量,从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视角分别探讨国家高新区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对城市技术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与城市规模及城市等级有关,表现为国家高新区对大型、中型和小型城市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优于特大型城市;对二线和三线城市技术研发效率的促进作用优于四线和五线城市,但对成果转化效率的作用低于四线和五线城市。空间集聚调节效应的结果表明,要素集聚显著正向调节了国家高新区对于城市技术研发效率及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产业集聚则显著负向调节了国家高新区对于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此外,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对于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创新效率的调节作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本文扩展了国家高新区驱动效应的传导机制,也为探索城市创新效率提升路径提供了事实依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辛璐 罗守贵
以R&D经费支出和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基于1998—2017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两阶段模型,探究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在滞后期为1~3年时,对专利产出具有促进作用;专利产出在滞后期为1~2年时,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畅 曾庆均
测算我国30个省区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分析省际差异与动态趋势。以产业结构优化(IND)为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LQ)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水平(RGDP)、技术进步(TEC)、城市化水平(URBAN)作为控制变量,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2013年间,我国各省区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呈集聚发展态势,但省际间不均衡特征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经济增长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效应,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邹建军
对比国外发展经验发现,我国创业创新活动贡献度仍然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发展的机制不足。金融支持机制的背后是金融结构。以2007-2013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考察对象,将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纳入研究框架,分析"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创业创新"的相关机理,检验金融结构之于创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偏向银行业的金融结构不利于中国(地区)创业创新水平的提升,资本市场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创业创新能力的积累,而一定深度的产业积淀,是上述结论成立的重要条件,但不同地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营营 高煜
在理论阐述创新要素流动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及依赖条件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R&D人员和R&D资本流动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研究发现,整体上,地区间制造业结构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效应,且受此效应的作用,两类创新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显著促进了地区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影响机制检验表明,R&D人员流动可以通过刺激消费需求和"倒逼"制度变革间接加速制造业结构优化,而R&D资本流动仅通过消费需求这个中介变量,促进了制造业结构优化;此外,创新要素区际流动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推进作用还高度依赖于各地区的技术市场发展水平和政府支持程度。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郑江淮 张玉昌
关于政府研发资助能否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活动以及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政府研发资助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性以及激励效应存在异质性的假说,利用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数据检验了中国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效应。总体来看,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存在激励作用,同时也会提升企业研发创新的专利和新产品的产出水平。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存在企业异质性,在企业规模越大、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劳动生产效率越高的企业中,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越大,并且对非国有企业的研发创新产出的促进效用要高于国有企业。另外,本文还发现科技活动的产出更多地依赖于研发人员的贡献。政府对企业研发创新进行资助时,应该根据企业具体的微观特征,制定针对性的资助方式,更有效地发挥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玲玲 李烨 陈松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给绿色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业和新时代数字技术融合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选取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绿色技术创新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融资约束和研发投入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ESG评级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地理区域、环境治理水平、CEO金融背景下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