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03)
2023(11342)
2022(9387)
2021(8912)
2020(7116)
2019(15924)
2018(15780)
2017(29995)
2016(16119)
2015(17674)
2014(16774)
2013(16542)
2012(14738)
2011(13339)
2010(13496)
2009(12598)
2008(11839)
2007(10465)
2006(9347)
2005(7957)
作者
(41724)
(35294)
(34957)
(32870)
(21973)
(16763)
(15791)
(13638)
(13393)
(12379)
(11917)
(11720)
(10825)
(10772)
(10727)
(10662)
(10542)
(10121)
(10050)
(9892)
(8513)
(8500)
(8398)
(8278)
(7946)
(7902)
(7722)
(7502)
(7151)
(7000)
学科
(59679)
经济(59592)
(50888)
(48081)
管理(39096)
农业(32670)
(25006)
企业(25006)
中国(21546)
业经(18799)
方法(18108)
数学(15530)
数学方法(15339)
地方(15191)
(14309)
(14079)
(11757)
贸易(11751)
(11624)
(11463)
农业经济(10585)
(10311)
收入(10216)
(9723)
银行(9706)
工作(9554)
服务(9492)
(9457)
(9420)
(9383)
机构
学院(213299)
大学(206258)
(87472)
经济(85437)
管理(82784)
理学(71520)
理学院(70807)
研究(70361)
管理学(69668)
管理学院(69289)
中国(54772)
(52073)
(42437)
科学(41948)
农业(39471)
(38251)
业大(36353)
中心(34472)
(33849)
(32647)
研究所(30455)
财经(29663)
(29468)
师范(29256)
(27066)
(26501)
经济学(25643)
北京(25536)
(25026)
农业大学(24713)
基金
项目(147737)
科学(116891)
研究(115133)
基金(105461)
(90732)
国家(89816)
科学基金(77569)
社会(74925)
社会科(70424)
社会科学(70409)
(59607)
基金项目(56222)
教育(50872)
编号(50287)
(48321)
自然(46246)
自然科(45155)
自然科学(45145)
自然科学基金(44297)
成果(40419)
资助(39731)
(33976)
课题(32982)
重点(32305)
(32054)
国家社会(31149)
(31126)
(30978)
(29866)
创新(28905)
期刊
(103665)
经济(103665)
研究(60538)
(56646)
中国(46703)
农业(38126)
学报(30510)
科学(29132)
(27425)
管理(24910)
业经(24395)
大学(24393)
教育(24119)
学学(23011)
(20937)
金融(20937)
(17915)
技术(17562)
问题(16333)
图书(14313)
经济研究(14300)
农村(14150)
(14150)
农业经济(14098)
财经(13360)
(12105)
(11686)
世界(11177)
书馆(10681)
图书馆(10681)
共检索到3200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佟大建  金玉婷  
基于多维相对贫困改善视角,运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D卷和对应4个城市下辖26个区(县、市)的匹配数据,探究了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农民工城市永久迁移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多维相对贫困强度的上升抑制了农民工城市永久迁移意愿,城市公共服务改善了农民工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系下的多维相对贫困进而提升了其城市永久迁移意愿;异质性检验发现,城市公共服务主要改善了有居住证、老一代、省内流动以及“为了子女有更好教育”留城的农民工的多维相对贫困进而提升其城市永久迁移意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佟大建  金玉婷  
基于多维相对贫困改善视角,运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D卷和对应4个城市下辖26个区(县、市)的匹配数据,探究了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农民工城市永久迁移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多维相对贫困强度的上升抑制了农民工城市永久迁移意愿,城市公共服务改善了农民工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系下的多维相对贫困进而提升了其城市永久迁移意愿;异质性检验发现,城市公共服务主要改善了有居住证、老一代、省内流动以及“为了子女有更好教育”留城的农民工的多维相对贫困进而提升其城市永久迁移意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金凤  魏后凯  
中国人口流动已经由劳动力个人流动模式转变为家庭流动模式,进入了人口迁移的第二个过程,即劳动力及其家庭成员在流入城市长期定居,进行永久迁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289个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研究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城市公共服务显著影响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越强。通过群体异质性检验发现,相对于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对城镇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更强,而在农民工群体内,与第二代农民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更强。进一步通过个体异质性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入时间越长、收入水平越高、拥有自有住房、家属随迁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需求更大,永久迁移意愿更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城市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趋势,进而遏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镇规模两极分化,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飞  钟涨宝  
文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人力资本、阶层地位和身份认同影响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较低,青年农民工的意愿高于中年农民工。阶层地位、身份认同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阶层地位还通过身份认同产生间接影响。人力资本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没有直接影响,但通过阶层地位、身份认同产生间接影响。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机制存在代际差异,青年农民工的意愿同时受阶层地位和身份认同的影响,而中年农民工主要受身份认同影响。由此,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设计应注重农民工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建伟  周佳璇  郝演苏  
使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医疗保险制度对农民工城市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常住地参加医疗保险可以显著缓解农民工面临的多维相对贫困,这一影响主要通过提升其在当地的市民化意愿而实现。分险种来看,常住地职工医保的减贫效应强于常住地居民医保,户籍地居民医保较难发挥多维减贫功效;分贫困维度来看,医疗保险对农民工收入能力、发展能力与人居环境贫困均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特别的,对于收入能力这一传统经济维度的减贫效应更为突出;此外,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越深,医疗保险发挥的减贫效果越为明显。最后,从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市民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金凤  魏后凯  
农民工永久迁移决策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方言距离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本文以落户意愿作为农民工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的指标,以定居意愿作为农民工事实性永久迁移意愿的指标,研究发现,方言距离无论对农民工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还是对农民工事实性永久迁移意愿都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方言距离通过阻碍农民工在流入地区的经济整合、社会参与、文化适应、身份认同4个层面的社会融入,降低其永久迁移意愿。异质性检验表明,随着学历增加,方言距离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负向作用逐渐减弱;方言距离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不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方言距离主要影响跨省流动农民工的永久迁移意愿。本文的政策启示是,推动就近就地城镇化可以避免方言距离在农民工永久迁移过程中带来的社会融入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敦福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重视。与城市常住居民相比,流动到城市打工的农民无论在居住条件、物质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居于弱势,成为城市相对贫困问题中的特殊社会群体。与职工下岗造成的贫困不同,造成城市农民工相对贫困状况的起因包括户籍管理方面的暂住证制度、城市产权及其收益分配制度等制度性因素,也包括资源配置传统规则的惰性和农民工群体素质等非制度性因素。如果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因素变化不大,城市农民工的相对贫困状况将难以改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连刚  史晓珂  彭志远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的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两个方面,考察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均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作为农民工联系迁入地居民的纽带,能够通过工资收入和身份认同两个方面间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异质性检验发现,新生关系网络、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表现在流动年限差异、教育年限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即这些个体特征在社会网络之间产生交互效应。应建立良好的社区管理体系,规范用工单位雇员最低工资,促进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供给,发挥不同群体之间的带动作用,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连刚  史晓珂  彭志远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的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两个方面,考察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均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作为农民工联系迁入地居民的纽带,能够通过工资收入和身份认同两个方面间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异质性检验发现,新生关系网络、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表现在流动年限差异、教育年限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即这些个体特征在社会网络之间产生交互效应。应建立良好的社区管理体系,规范用工单位雇员最低工资,促进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供给,发挥不同群体之间的带动作用,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海涛  傅琳琳  马禹琨  
本文利用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研究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政府公共住房保障等公共政策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缴存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提供公共住房保障对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均具有显著地提升作用。此外,这三类公共服务对于留城意愿的影响在代际间和不同收入水平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总体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更强,公共服务服务对于其留城意愿的影响也更显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梦娜  
贫困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以后社会网络资本发生断裂与重建:一方面,贫困农民工无法完全脱离迁出地的社会性关联,在农村村域内的原始社会网络资本发生部分断裂;另一方面,他们无法完全融入迁入地的社会生活,在城市空间内的新型社会网络资本只能部分嵌入。贫困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呈现这一特征是由于多重隔离的影响,主要包括空间隔离、制度隔离、自我隔离与社会隔离。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农民工的贫困机理,发现社会资本对贫困发生的作用逻辑在于"资本欠缺"与"回报欠缺",分别是社会资本数量匮乏或质量低下和同等条件下制度性歧视所引起社会资本回报更低,导致农民工所获取的社会支持有限从而陷入贫困。由此,城市农民工反贫困治理对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提升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资本质量;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增强农民工的资本回报能力。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贺坤  周云波  
本文基于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Alkire-Foster贫困测度方法对农民工的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和比较,并对多维贫困测度结果按照区域和维度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基本能够摆脱现行标准下的收入贫困,但面临较为严重的多维贫困状况;各个区域农民工的多维贫困程度普遍较高,但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对农民工多维贫困贡献最显著的是住房、健康和教育三个维度,收入维度对农民工的多维贫困状况影响微弱,农民工的贫困是多维贫困而不是收入贫困。因此,应尽快构建统一的多维贫困指标体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云虹   刘津铭  
该文基于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条件、自我发展、生活保障三个维度构建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工具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逐年改善,贫困发生率逐步降低;生活保障维度指标对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而经济条件与自我发展维度指标的贡献度趋于上升。2)东中西三大区域、各类城市群、各级城市的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东部地区、国家级城市群、规模大的城市减缓幅度较大。3)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分布呈现一定的空间依赖性,低-低集聚型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4)农民工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等个性特征与流入地财政支出、医疗服务供给、信息化建设等外部因素均影响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农民工自身教育水平和流入地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能有效发挥减贫效应,而且该效应还呈现一定的空间溢出特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良敏  丁士军  
基于推拉理论、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进城农民工家庭永久性迁移意愿和行为的分析框架,利用2017年课题组在广东和湖北两地950户农民工家庭调查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研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家庭永久性迁移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家庭永久性迁移具有促进作用,相比个人,家庭综合人力资本更显著;永久性迁移行为更依赖于家庭因素,处于子女抚养期的家庭做出永久性迁移的倾向更高,该作用机制在老一代农民工家庭更显著。随着城镇化率和人口密度的增大,农民工家庭永久性迁移的意愿和行为会弱化,但合理的住房支付能力反而起到强化作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美艳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释放农民工的潜在消费需求,是扩大消费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描述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考察了两个群体的消费弹性和边际消费倾向。研究表明,如果农民工转换为城市居民身份,按照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进行消费,但其禀赋特征保持不变,其人均总消费将大幅度增长27%,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基本相当。如果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养老保险覆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等禀赋特征不断改善一并考虑在内,农民工的消费潜力将更大。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是挖掘农民工消费潜力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