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12)
- 2023(6921)
- 2022(5912)
- 2021(5180)
- 2020(4263)
- 2019(9433)
- 2018(9143)
- 2017(17437)
- 2016(9475)
- 2015(10050)
- 2014(9537)
- 2013(9214)
- 2012(8316)
- 2011(7286)
- 2010(7107)
- 2009(6500)
- 2008(6214)
- 2007(5247)
- 2006(4599)
- 2005(3766)
- 学科
- 济(37429)
- 经济(37386)
- 管理(29492)
- 业(25961)
- 企(20501)
- 企业(20501)
- 方法(16682)
- 数学(15115)
- 数学方法(14980)
- 中国(12181)
- 环境(11913)
- 农(9150)
- 财(9096)
- 学(8879)
- 地方(8406)
- 贸(7958)
- 贸易(7957)
- 易(7731)
- 划(7573)
- 业经(7345)
- 城市(6898)
- 农业(6343)
- 技术(5901)
- 务(5780)
- 财务(5775)
- 财务管理(5768)
- 规划(5540)
- 企业财务(5521)
- 环境规划(5318)
- 发(5187)
- 机构
- 大学(133406)
- 学院(133021)
- 济(54454)
- 经济(53374)
- 管理(52148)
- 理学(46739)
- 理学院(46171)
- 研究(45415)
- 管理学(45349)
- 管理学院(45126)
- 中国(32237)
- 科学(31155)
- 农(28482)
- 京(27397)
- 业大(25071)
- 所(22964)
- 农业(22957)
- 财(21719)
- 研究所(21581)
- 中心(20544)
- 财经(18612)
- 江(17960)
- 经(17132)
- 经济学(17060)
- 院(16865)
- 北京(16283)
- 范(16136)
- 农业大学(15929)
- 师范(15819)
- 经济学院(15699)
- 基金
- 项目(101731)
- 科学(80560)
- 基金(77012)
- 家(70402)
- 国家(69883)
- 研究(65094)
- 科学基金(59988)
- 社会(45022)
- 社会科(42864)
- 社会科学(42851)
- 基金项目(42282)
- 自然(41692)
- 自然科(40766)
- 自然科学(40749)
- 自然科学基金(40016)
- 省(39087)
- 划(33749)
- 资助(29924)
- 教育(28207)
- 编号(22929)
- 重点(22846)
- 发(21682)
- 部(21424)
- 创(21363)
- 计划(21032)
- 科研(20369)
- 创新(20079)
- 国家社会(19708)
- 科技(18084)
- 业(18034)
共检索到174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琳 周素红 关美宝 陈菲
公交车是服务居民日常活动—出行的重要微观空间,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目前,车厢内微环境污染及其对乘客的负面效应已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国内外鲜少有研究分析公交车微环境对乘客舒适度的非线性影响,也尚未探测各个微环境变量影响舒适度的阈值以及乘客的最佳微环境暴露水平。论文在广州6条典型公交线路上同时收集车内微环境实时监测数据、乘客问卷调查数据、公交出行属性数据和公交车外部环境,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公交车微环境与乘客舒适度之间的非线性模型并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公交车内温度、相对湿度、PM2.5浓度、噪声和载客量均对舒适度有非线性影响,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当车内温度为23.5~28.0℃、相对湿度为45%~58%、PM2.5浓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丽君 孙根年 马耀峰 王洁洁
文章选取东部18个城市分析气候舒适度的年内时空变化,将其年内变化分为3种类型:倒"U"形、"M"形、宽"U"形。收集2005~2007年各城市入境客流量,分析其年内时空变化状况,将其年内变化分为4种类型:"W"形、倒"U"形、"M"形、"U"形。年内客流量重心变化与气候舒适度重心变化具有很强的时间同步性,说明气候舒适度是影响客流量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指数比较的基础上,建立了入境旅游客流量月指数模拟模型。利用旅游资源丰度、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气候舒适指数3个因素,建立其与客流量地域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丽君 孙根年 杨睿 龙茂兴
本文在系统收集城市气候及游客网络关注度数据的基础上,对30个城市气候舒适度和游客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综合舒适指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丰度、节假日虚拟因子,采用OLS方法建立了游客网络关注度与气候舒适度的时空相关模型,结果显示:①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变化主要受地理纬度的影响,按城市气候舒适指数的年内变化,可以将30个城市划分为倒"V"形、倒"U"形、"M"形和宽"U"形4种类型;②游客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变化主要受气候舒适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按游客网络关注度年内变化,可以将30个城市划分为3种类型:倒"V"形、"W"形和"M"形;③气候舒适度是影响游客网络关注度年内变化的重要因素,长春、北京、西宁和海口游客网络关注度月指数的气候弹性系数分别为0.542%、0.46%、1.182%和0.8%;④气候舒适度是影响游客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气候综合舒适度指数每变化1个单位,游客网络关注度将增加(或减少)0.641万次。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金桂香 刘海轩 卢泽洋 吴鞠 许丽娟 孙广鹏 李苹 李军 徐程扬
于2013-2016年7-8月,利用小气象站观测北京城市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了城市森林冠层结构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叶面积指数(ILA)(r=-0.314, P=0.002),平均叶倾角(AMT)(r=0.472, P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武优勐 黄河 毛中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是对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也是对更高层次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需要。文章立足新时代背景,科学刻画消费舒适度的理论内涵,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测度我国282个城市的消费舒适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我国城市消费舒适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城市消费舒适度总体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变化趋势,四大地区组间差异在总差异中占主导地位。此外,城市消费舒适度呈现出极化空间分布态势,且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域。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消费经济理论,为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城市 消费舒适度 内涵 测度 空间格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晏海 王雪 董丽
选择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8个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其夏季日间微气候效应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并采用不舒适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了不同植物群落对人体舒适度影响的差异,最后分析了群落冠层特征对微气候和不舒适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季高温天气里,植物群落可显著降低空气温度和光照强度,提高相对湿度;与对照点相比,植物群落内的日均降温强度为1.6~2.5℃,增湿强度为2.9%~5.2%,遮光率为61.0%~96.9%;与对照点相比,植物群落都能降低一定的不舒适指数,降低不舒适指数率为2.5%~4.3%,不同植物群落间降低不舒适指数率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不同树种的微气候效应具有差异。最后通过对微气候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海轩 卢泽洋 金桂香 孙广鹏 吴鞠 许丽娟 徐程扬
通过城市森林冠层结构对空气温湿度、风速的作用规律分析冠层结构对林内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LAI)、冠高比(RCT)、冠层通透度(PC)与林内舒适度显著相关; LAI对空气温度(T)有显著影响,RCT和PC对空气温度(T)有极显著影响,LAI和RCT、PC和RCT对T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T随LAI的增加而降低,随RCT和PC的增加而升高; LAI和RCT对空气相对湿度(RH)有极显著的影响,并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RH随着LAI的增大而增加,随RCT的增加而降低; LAI和RCT对林内风速(v)有极显著的影响,并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v随着LAI和RCT的增加而降低.冠层结构对森林舒适度的影响主要来自林分的降温效应,而降温效应受LAI、RCT和PC的影响;冠层结构调节舒适度的湿度效应来自LAI和RCT;冠层结构调节舒适度的风速效应受LAI和RCT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海轩 吴鞠 许丽娟 徐程扬
【目的】选择与林内小气候舒适度相关的城市森林冠层结构指数,为进一步优化城市森林结构、改善城市森林热环境提供参考。【方法】以与城市森林降温效应相关度较高的一维度冠层结构指标(包括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冠层厚度、枝下高、冠高比和冠层通透度)为基础,从林内外空气流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构建多维度城市森林冠层结构指数,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对小气候舒适度解释度较高的城市森林冠层结构指数。【结果】一维度冠层结构指标与林内舒适度(S)、舒适度相对变化(Sd)呈弱度相关关系,对S的解释力为0~30. 5%,对Sd的解释力为0~53. 5%;多维度冠层结构指数对S和Sd的解释程度明显提升,对S的解释力为0~37. 5%,对Sd的解释力为30. 9%~55. 1%;热垂直扩散结构指数和热水平扩散结构指数的协同作用对S的解释程度相对较高(43. 5%);垂直冠层指数和树冠垂直均匀指数的协同作用对Sd的解释程度最高(63. 9%)。【结论】城市森林舒适度和舒适度相对变化受多个冠层结构指标和指数共同影响,所构建的多维度冠层结构指数(包括热垂直扩散结构指数、热水平扩散结构指数、综合热扩散结构指数、垂直冠层指数、树冠均匀指数、树冠垂直均匀指数和冠层综合指数)与林内小气候舒适度及其相对变化相关性较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丽君 孙根年 王洁洁
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测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该模型具有可比较和可加和等特点。运用新的模型,分析了我国东部沿海26个热点城市气候舒适度,划分出适宜于旅游活动的等级和时段分布,并对气候舒适度的南北变化进行了分析。依据最适期的年内分布将其划分为3种旅游气候类型:夏适型气候以哈尔滨为代表,春秋适宜型气候以北京和南京为代表,冬适型气候以海口为代表。从气候舒适度指数的南北差异来看,夏季气候舒适度指数随纬度升高而增大,北方具有更高的旅游气候舒适性;冬季气候舒适度随纬度降低而升高,南方具有更高的旅游气候舒适性。调查了4个代表城市的入境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揭示了入境客流量年内变化和南北差异,划分出旅游旺季、旅游平季和旅游淡季,其中哈尔滨客流量年内变化呈"W"形,北京和南京的客流量年内变化呈"M"形,海口的客流量年内变化上"凹"弧形。在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指数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特殊因子的数值化,采用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入境旅游客流量月指数模拟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璊璊 冯莉 郭松 田慧慧
城市热舒适度的评价是判断热环境优劣的主要方式,其结果可为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热环境提供科学依据,而温湿指数(THI)综合反映了温度和湿度两个因子对人体热感的影响,是衡量城市热舒适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选取江苏省南京市作为研究区,以1994、2000、2010和2013年夏季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数据源,反演地表温度,并结合归一化水汽指数(NDMI)对传统温湿指数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南京市热舒适度的动态变化,通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不同热舒适度分级下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统计了2.5 km尺度上单元格网温湿指数平均值及变异系数并对其与景观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从微观尺度上探讨城市景观格局与城市热舒适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宏观上,从1994年到2013年景观格局对南京市热舒适度的影响不断加深,影响面积和强度都不断增大,城市热环境逐渐恶化;微观上,景观类型组成和结构对城市热舒适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水体、耕地、林地能显著改善热舒适度,其中水体对热舒适度的改善效果最好,其景观优势度越大、分布越集中,效果越明显;反之,建设用地优势度越大、聚集度越高,热舒适度越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华兴夏 王琳佳 唐德才
气候条件不仅对旅游气象资源的空间分布有影响,还会影响着旅客对于目的地的选择。文章利用南京近30多年基本气候资料,对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进行分级赋值,通过综合气候舒适度模型来评估南京旅游气候的舒适度和持续时间,结合南京入境旅客流量的年内变化,划分旅游的旺季与淡季。同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06~2012年间气候舒适度与入境旅客月指数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气候舒适度与平均入境旅客月指数的绝对关联度为0.6808,这说明气候舒适度指标与旅客流量指标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气候舒适度 入境旅客量 灰色关联 南京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钱依楠 申华鹏 吴静娴 韩印 刘宇洁
为了解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对公交乘客出行方式转移的影响,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进行关于公交信息化服务下乘客出行方式转移的调查,获取个人属性、公交出行经历、公交出行评价、出行方式转移意向以及公交信息服务需求等信息。从公交信息使用者角度,重点关注公交信息化服务对乘客出行方式转移的影响,分别构建信息化服务情境下(公交到站时间与计划出发时间相差过大和车辆未在提示的时间内到达)的公交出行方式转移二项logit模型。模型结果表明:乘客平均候车时间、是否经常使用公交到站服务、是否有道路拥挤车辆未按时进站等原因而产生出行延误的经历、公交信息准确性评价与是否有必要提示同公交线路连续班次的到站时间等因素对不同情景下的乘客出行方式转移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海静 介鹏宇
针对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高温热浪问题,以山地城市重庆的核心城区渝中区为例,对商业区、住区、山地公园、滨江公园3类4种典型城市功能空间进行一个热浪周期的实测,通过空气温度、地表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等热环境参数分析,比较不同城市空间热环境特征;结合城市人群热舒适相关问卷调研,选取生理等效温度(PET)描述人体热感受,归纳城市空间高温热浪期间对人群热舒适的影响要素及规律,建立夏季室外热舒适度预测模型。显示:1)高温热浪期间热环境受城市空间要素影响且具有差异化特征,老旧住区受高温热浪影响严重,商业区紧随其后,公园绿地较好;2)室外热舒适度与空间要素紧密相关,PET、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与热感觉和热舒适显著负相关,相对湿度与热感觉和热舒适呈显著正相关,空气温度和热辐射对热舒适度影响较大,相对湿度与地表温度影响相对较小;3)合理的空间形态和遮阴规划、植被及水体设置、高蓄热性下垫面等设计要素可缓解高温热浪,降低热中性温度,提高热舒适性。研究结果为山地城市高温热浪形成机制探究及城市空间热环境优化设计提供一定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岑 彭尽晖 胡茜雅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怀化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夏季调节微气候舒适度能力差异,查找城市公园植物配置存在的不足,提出植物群落优化措施,旨在为怀化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提供理论指导,为园林设计师科学配置植物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21年夏季对怀化4个公园26个植物群落进行实地调查。采用“平面量模拟立体量”法计算乔木层、灌木层植物三维绿量值,采用覆盖面积乘以高度计算地被层植物三维绿量。实测植物群落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值,根据国家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标准,采用温湿指数评价微气候舒适度。分析温湿指数降低率与植物群落高度、群落分层数量、三维绿量密度相关性。【结果】1)郊野公园植物群落高度平均为16.69 m、分层数量3.55层、三维绿量密度7.59 m3·m~(-2)、降温率20.50%、增湿率62.87%、温湿指数降低率10.49%;城市公园各指数分别为13.05 m、2.33层、3.60 m3·m~(-2)、20.50%、52.84%、8.57%。2)群落高度、分层数量、三维绿量密度与温湿指数降低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当植物群落高度为19.00 m时,温湿指数降低率达10.11%;分层数量为4层时,温湿指数降低率达10.59%;三维绿量密度为7.22 m3·m~(-2)时,温湿指数降低率达10.74%。【结论】与郊野公园相比较,城市公园植物群落层次结构简单、三维绿量密度小、调节微气候舒适度能力弱。植物群落调节微气候舒适度能力强弱受群落高度、分层数量、三维绿量密度影响;其中,三维绿量密度大小对植物群落调节微气候舒适度能力影响最大。基于此,提出增加植物群落三维绿量密度、丰富层次结构、提升群落高度、保护自然林地等优化建议。
关键词:
微气候舒适度 植物群落 公园绿地 怀化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睿智
微气候舒适度是湿热气候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和材料是影响其微气候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以湿热气候区建筑景观为例,通过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建筑墙体和屋面材料的选择,适应微气候舒适度,以期提供健康、舒适、自然、高效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
建筑景观 微气候舒适度 适应性规划设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