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04)
2023(10430)
2022(8894)
2021(7987)
2020(6822)
2019(15731)
2018(15190)
2017(30252)
2016(15914)
2015(17732)
2014(17268)
2013(16920)
2012(15313)
2011(13612)
2010(13243)
2009(11802)
2008(11111)
2007(9047)
2006(7623)
2005(6061)
作者
(43250)
(36362)
(36004)
(34271)
(22969)
(17446)
(16388)
(14102)
(13927)
(12460)
(12450)
(12128)
(11415)
(11078)
(10929)
(10879)
(10704)
(10673)
(10355)
(10244)
(8718)
(8560)
(8469)
(8235)
(8079)
(7965)
(7667)
(7477)
(7228)
(7093)
学科
(74767)
经济(74694)
管理(47404)
(45760)
方法(42440)
数学(39353)
数学方法(38968)
(36826)
企业(36826)
中国(18315)
(17852)
(17277)
业经(13778)
地方(13706)
农业(11891)
(11838)
财务(11806)
财务管理(11781)
(11704)
贸易(11701)
(11317)
企业财务(11291)
环境(11132)
(10740)
技术(10553)
(9669)
理论(9655)
(9284)
(8707)
(8654)
机构
大学(224936)
学院(223424)
(98766)
经济(97093)
管理(94870)
理学(84629)
理学院(83814)
管理学(82523)
管理学院(82112)
研究(66999)
中国(48746)
(44411)
(42244)
科学(39224)
财经(36038)
业大(33668)
(33575)
(33286)
中心(32505)
经济学(32149)
(30034)
(30007)
经济学院(29433)
研究所(27692)
财经大学(27514)
(26828)
师范(26556)
农业(26501)
经济管理(26301)
北京(26072)
基金
项目(166652)
科学(135409)
基金(127300)
研究(118243)
(110424)
国家(109615)
科学基金(97673)
社会(80897)
社会科(77253)
社会科学(77232)
基金项目(68232)
自然(63880)
(63587)
自然科(62572)
自然科学(62561)
自然科学基金(61492)
教育(55320)
(53784)
资助(51619)
编号(44671)
(38119)
重点(37062)
(35341)
国家社会(35275)
(34737)
教育部(33791)
创新(33102)
人文(33027)
成果(33019)
科研(32421)
期刊
(89672)
经济(89672)
研究(59321)
中国(32398)
管理(32146)
(31805)
学报(31468)
科学(30876)
(27473)
大学(25248)
学学(24241)
技术(20229)
农业(18935)
财经(17768)
(16075)
金融(16075)
教育(16010)
经济研究(15366)
(15191)
问题(14340)
业经(14287)
统计(13365)
(12307)
技术经济(11785)
决策(11059)
(10384)
商业(10275)
理论(10075)
资源(9864)
科技(9576)
共检索到2938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占风  郭小雪  
文章测算了资源环境约束下275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ML指数,将其分解为效率指数和技术指数,并构建空间动态SDM模型,将"合理化"和"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的两个方面,考察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全国层面,"合理化"短期内通过要素流动产生的"静态转移效应"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高级化"则约束了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阻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约束作用不断"衰减"。分阶段来看,"合理化"未发现有显著效应,"高级化"效应存在"阶段异质性"。全要素生产率、效率和技术均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伍先福  
在借助一般门槛模型估计门槛值的基础上,利用门槛值生成虚拟变量来构建分段函数以求解模型参数,并进一步利用中国24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当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度分别跨越门槛值1.0299、2.1741、2.0651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纯效率改善和生产规模变化的影响均由负转正,而跨过门槛值2.1741后对纯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却由正转负;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度为门槛变量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门槛效应不显著或不存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博  秦欢  孙威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是,产业转型升级能否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以2003—2018年中国11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为对象,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演化特征和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56.9%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并不理想,处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不同步或双低的状态;有57.8%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正增长,但仍有一些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技术效率未得到有效改善。(2)PVAR模型和脉冲响应估计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滞后期对其自身的影响存在负向作用。同时,资源型城市长期的传导路径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受到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泰尔指数的负向冲击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持续性的积极作用,之后,产业结构高级化不断对自身产生正向冲击作用。(3)通过方差分解预测可知,未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仍主要依赖自身发展路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解释力高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解释力。随着期数的增加,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相互解释力逐渐上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琳  刘琛  
文章采用方向距离函数及ML指数测算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禀赋结构及其交互作用对工业GTFP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GTFP年均增长8.4%,长三角—中三角—泛成渝城市群工业GTFP呈显著梯级差异;互联网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技术进步,禀赋结构的提升抑制了工业GTFP增长,但互联网与禀赋结构的良性互动纠偏了禀赋结构提升的负向影响;中三角互联网处于提升技术效率的低水平阶段,泛成渝和长三角较高的互联网发展水平显著促进了技术进步,互联网与禀赋结构的良性互动促进了长三角和中三角工业GTFP改进,而泛成渝尚未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霞  胥敬华  曾铖  郭兵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各中心城市都将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该文运用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17个中心城市2000~201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松弛变量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城际差异。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在13年间提升了2.3%,其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中西部中心城市仅依靠城市固定投资不能实现GDP产出最优,同时对投资松弛变量的测算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投资已不能促进上海等东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瑞  宗跃光  
城市开发要追求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对城市开发的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可以为城市开发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中国30个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模型和方法,对其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省会城市开发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有19个城市处于无效状态;大部分省会城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增或递减的状态;投影分析表明省会城市开发中存在资源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象;从省会城市的区域分布上看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省会城市开发的资源利用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综合效率和多个投入产出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多元因果关系。城市开发应加大技术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卢丽文  宋德勇  黄璨  
利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3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13.55%的速度增长,城市经济处于良性扩展阶段;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的提升,但是这种贡献在2011年以后正逐步降低;绿色纯技术效率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大部分城市都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现象;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中部塌陷"。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卢丽文  宋德勇  黄璨  
利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3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13.55%的速度增长,城市经济处于良性扩展阶段;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的提升,但是这种贡献在2011年以后正逐步降低;绿色纯技术效率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大部分城市都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现象;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中部塌陷"。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向阳  潘妍  童馨乐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追求高速增长转换为追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高质量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针对这一情境下如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带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问题,以2004—2016年中国230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重点从产业结构服务化、工业化和服务业结构高级化三个方面,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结构服务化并不能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然增长,只有产业结构服务化与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同步进行才能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工业化与服务业结构高级化进程都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3)产业结构变迁对不同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产业结构服务化能促进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工业化则更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以上实证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仍较为稳健。基于此,各地区在推进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升级,并结合本地要素禀赋、经济基础与工业化水平等,建立更加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指标考核体系,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朴哲范  陈写  段琳琳  
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区域结构性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我国2012—2019年237个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区域结构性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规模效率有效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范围和东中西部区域中,数字金融发展均能提升本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东部区域内周边城市数字金融的发展却对本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起抑制作用;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提高均能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同时在东中部区域直接效应显著,在西部区域却以间接效应为主。因此,政府应积极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间差异化金融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姚震寰  纪明辉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存在只重视城镇化率的提升而不考虑城市成长差异的现象,这势必导致城市之间发展的失衡,因此找出不同城市效率差异的原因并加以改进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非参数DEA方法对东北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东北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拉动作用更大。但是受制于技术效率的负增长,东北城市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进一步对城市规模收益和投入要素改进程度进行分析,得出东北城市效率依然处于很低的状态,依然是一种资源依赖型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应从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城市功能体系、构建联系更为紧密和支撑能力更强的产业体系等方面入手,有效提高东北城市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颖  齐亚伟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科学测度国内各省际间的能源利用效率状况。本文利用SML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水平变化指数,计算了在保持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变情况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表明,国内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增长趋势,这种增长同技术进步呈正相关关系;且对比分析在约束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保持排放量不变两种情况,可以发现前者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年均增长率明显优于后者。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爽  李春艳  
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而技术效率低下却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阻力。我国服务业没有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导致技术效率的退化。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来提高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水平也较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引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创新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这将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服务业企业集聚的形成,以提升城市化对服务业规模效率的影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秉镰  李清彬  
利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中国196个主要城市在1990—2006年期间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该研究发现,1990—2006年期间,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加了2.8%,主要来源是技术改进,技术效率变化起着拖累作用;选定期间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三个上升高峰和两个波谷特征,第二高峰期间为1996—1999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值最大,两个下降波谷分别出现在1993—1995年与2002—2003年期间,最近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重新走上上升趋势,这可能表明了未来几年的走势;重庆市是直辖市中全要素生产率唯一下降的,上海最高,北京次之,天津改善幅度最小;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爽  李春艳  
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而技术效率低下却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阻力。我国服务业没有充分发挥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导致技术效率的退化。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来提高现有技术的使用效率。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水平也较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引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创新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这将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服务业企业集聚的形成,以提升城市化对服务业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