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45)
- 2023(11110)
- 2022(9969)
- 2021(9479)
- 2020(7888)
- 2019(18736)
- 2018(18942)
- 2017(37287)
- 2016(20242)
- 2015(22863)
- 2014(23036)
- 2013(22668)
- 2012(20420)
- 2011(18402)
- 2010(18507)
- 2009(16700)
- 2008(16138)
- 2007(13793)
- 2006(12010)
- 2005(10445)
- 学科
- 济(81967)
- 经济(81876)
- 管理(56482)
- 业(52171)
- 企(44034)
- 企业(44034)
- 方法(41122)
- 数学(36203)
- 数学方法(35522)
- 中国(21891)
- 农(19537)
- 财(17837)
- 学(17779)
- 地方(17106)
- 业经(16964)
- 理论(15225)
- 贸(13210)
- 贸易(13203)
- 和(13118)
- 农业(13074)
- 易(12768)
- 环境(12658)
- 制(12355)
- 技术(12014)
- 务(11426)
- 财务(11351)
- 财务管理(11332)
- 划(11140)
- 企业财务(10702)
- 银(10562)
- 机构
- 大学(283705)
- 学院(281648)
- 管理(116128)
- 济(107578)
- 经济(104988)
- 理学(101709)
- 理学院(100596)
- 管理学(98504)
- 管理学院(98015)
- 研究(90730)
- 中国(65746)
- 京(61070)
- 科学(58639)
- 财(47141)
- 所(45005)
- 业大(42695)
- 农(42403)
- 研究所(41283)
- 中心(40831)
- 江(39149)
- 财经(38681)
- 北京(38655)
- 范(37889)
- 师范(37578)
- 经(35167)
- 院(33405)
- 农业(33203)
- 州(32605)
- 经济学(31244)
- 师范大学(30529)
- 基金
- 项目(198519)
- 科学(155915)
- 基金(143618)
- 研究(143464)
- 家(124736)
- 国家(123740)
- 科学基金(107281)
- 社会(88561)
- 社会科(83936)
- 社会科学(83910)
- 省(77656)
- 基金项目(76877)
- 自然(71986)
- 自然科(70352)
- 自然科学(70339)
- 自然科学基金(69008)
- 教育(66457)
- 划(65468)
- 资助(60323)
- 编号(59190)
- 成果(46946)
- 重点(43828)
- 部(43051)
- 发(41287)
- 创(40838)
- 课题(40360)
- 创新(38016)
- 科研(37902)
- 大学(37014)
- 教育部(36903)
- 期刊
- 济(112636)
- 经济(112636)
- 研究(81171)
- 中国(49022)
- 学报(43114)
- 管理(41379)
- 科学(40537)
- 农(37503)
- 财(33596)
- 教育(32670)
- 大学(32610)
- 学学(30471)
- 农业(26640)
- 技术(25940)
- 融(19830)
- 金融(19830)
- 业经(18612)
- 经济研究(17815)
- 财经(17333)
- 图书(16436)
- 问题(15857)
- 经(14637)
- 理论(14023)
- 科技(13978)
- 技术经济(13911)
- 业(13762)
- 统计(13412)
- 现代(12986)
- 实践(12979)
- 践(12979)
共检索到395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飞
借用规模由阿隆索于1973年提出,主要指小城市可以通过借用邻近大城市的规模效应获得发展机会。这一概念20多年后才引起学界关注,并于最近几年取得较大进展。从适用对象、作用机制、借用维度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适用对象由邻近大城市的小城市扩展至所有尺度的城市,无论它们是否相邻;作用机制的主要变化在于从地理邻近到网络通达,借用规模成为一种网络现象;绩效与功能被视为借用规模的两个基本维度。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借用规模 小城市 城市网络 集聚经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飞
借用规模由阿隆索于1973年提出,主要指小城市可以通过借用邻近大城市的规模效应获得发展机会。这一概念20多年后才引起学界关注,并于最近几年取得较大进展。从适用对象、作用机制、借用维度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适用对象由邻近大城市的小城市扩展至所有尺度的城市,无论它们是否相邻;作用机制的主要变化在于从地理邻近到网络通达,借用规模成为一种网络现象;绩效与功能被视为借用规模的两个基本维度。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借用规模 小城市 城市网络 集聚经济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姚永玲 朱甜
避免聚集阴影,强化规模借用,是现代都市圈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借用与被借用城市之间的相对规模结构,分别对距离和交通可达性建立城市规模借用的表达式,用以反映规模借用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面板回归实证检验规模借用存在的假设。结论表明,中国城市系统内普遍存在规模借用,城市之间规模差距越大,规模借用效应越明显,并且这种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城市规模越小,通过规模借用获得的好处越多;提高城市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来自与其他城市的联系而不是城市本身规模的扩大。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转变以往仅注重城市自身竞争力提升的保守发展思路,要更加注重外部空间环境改善,促进地区一体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规模借用 都市圈 聚集外部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桐彬 朱英明 杜家禛
现有研究缺乏对城市群空间尺度下借用规模问题的关注。为弥补这一不足,论文基于2008—2019年地级以上城市数据,从功能和绩效维度对中国14个城市群借用规模的存在性,以及借用规模发生的空间条件和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从城市群层面看,长株潭、珠三角、武汉、辽中南、哈长、北部湾和京津冀7个城市群存在借用规模;从城市层面看,大城市更有可能同时借用功能和借用绩效,即存在借用规模,而中小城市更有可能借用功能,成渝、中原、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和长三角5个城市群存在集聚阴影。(2)借用规模更频繁发生于多中心结构的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均能通过嵌入多中心结构城市群实现借用功能,但只有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可以在多中心结构城市群中实现借用绩效,多中心结构对中等城市借用功能和借用绩效的影响最为明显。(3)增强城市的地理邻近程度将会降低借用功能,但可以提高借用绩效;增强城市的网络关联程度可以提高借用功能和借用绩效;对于借用功能而言,网络关联与地理邻近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对于借用绩效而言,网络关联与地理邻近之间存在互补效应;网络关联对借用功能和借用绩效的促进作用仅在大城市中能够显现。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常成 宋冬林
我国行政区经济正积极向城市群经济转变,过去"单体城市"发展模式下的集聚经济理论已经不再适用于解释当下我国城市群的迅速崛起,尤其是不能解释城市群内中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动力来源。利用2003—2015年我国八大国家级城市群~①及其周边非城市群的197个地级市基础数据,采用系统GMM等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借用规模、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群集聚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在城市群内借用规模和网络外部性使得集聚经济的范围不断扩大,不论彼此是否相邻,中小城市都能享受和大城市一起所产生的集聚经济的好处;其次,多中心城市群倾向于出现借用规模行为,而单中心城市群则倾向于出现集聚阴影,此外,借用规模行为作用下的集聚经济效应需要充分考量通达性的影响;最后,城市群网络外部性有利于提高城市群内城市的经济效益,且对集聚水平偏低的中小城市作用效果更加明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修岩 陈子扬
基于中国2003-2013年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用以测度借用规模与借用功能的指标,并采用夜间灯光数据来反映城市生产率,进而实证考察了我国城市体系中的借用规模和借用功能现象。结果显示:小城市对大城市规模与功能的借用在提升小城市生产率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无论是借用功能还是借用规模都存在门槛效应,且相比较而言,借用规模的门槛更高;小城市的借用规模和借用功能还存在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现象。据此认为,多中心且功能互补的城市网络体系应该成为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借用规模 借用功能 城市生产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丽霞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小企业和地方化外部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小企业通常都是选择定位于大都市,非都市区外的小企业发展往往比较艰难。然而随着大都市外部不经济的增加,弹性生产方式逐步替代大规模生产的福特制以及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使得交通成本的比重越来越低,这些变化使得外部经济在空间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囿于单个大城市,而是扩散到整个城市体系形成网络外部性,使得位于城市外部空间的小企业可以因为"借用规模"而共享大都市的外部经济。文章通过对湖北、广东、浙江、江苏和河北等省的制造业小企业(群)空间分布研究,验证了"借用规模"与小企业区位及其发展的密切关系。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杨继军 刘依凡 陈旭 赵跃叶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系统考察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存在U形特征,即在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初期,较高的城市间交易成本倾向于抑制企业出口增加值;进入成熟阶段以后,企业通过嵌入城市群网络,在规模借用效应和功能借用效应下,偏向于提高出口增加值。本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大约有四分之一城市群已经进入拐点的右侧。进一步研究发现,规模借用效应和功能借用效应仅仅是在小城市企业与大城市的互动中显著,且功能借用效应大于规模借用效应。由此,本文提出突破城市间的行政区划界线,将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治理的基本空间单元,加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发挥中心城市对小城市企业的辐射作用,提高企业出口增加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庞学良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近中共中央十三届七在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下称《建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完成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曾提出要“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经多年的努力,已取得巨大的成绩,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建议》正是住总结多年利用外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了利用外资要讲究经济效益。《建议》第64条指出,“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保持合理的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晨光 潘莉燕 王婷婷
本文围绕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范畴和实证、最优城市规模的存在性、最优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等内容,从单一城市最优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多城市间的最优城市规模等层面,对最优城市规模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现有研究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最优城市规模影响因素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最优城市规模 首位度 位序—规模法则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晨光 潘莉燕 王婷婷
本文围绕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范畴和实证、最优城市规模的存在性、最优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等内容,从单一城市最优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多城市间的最优城市规模等层面,对最优城市规模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现有研究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最优城市规模影响因素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最优城市规模 首位度 位序—规模法则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佐钘 许长新
贾康(1996)在“国债适度规模、债种结构与利率匹配”一文中认为,“在一国每一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下,必然客观地存在着某种适度债务规模的数量规定性”,由此引发了对中国国债适度规模的讨论。 一、国债规模是否偏大的三种观点 关于中国国债规模大小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法:一种观点法认为中国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偏高,国债规模偏大,需要控制国债规模,防范国债规模风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朱红梅(1997)、张银政(1997)、陈守东和赵振全(1997)、陈志楣(1998)、《财政赤字与国债研究》课题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东琪 鲁嘉颐 张明斗 牛方曲
当前地理学领域对镇域尺度的小城镇服务功能的研究存在不足。为弥补这一缺失,论文基于借用规模与集聚阴影的视角,对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开展定量评估,从高德地图开放API平台采集POI数据,选取与服务功能相关的14类行业,利用核密度法、层次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邻近上海的苏南地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研究发现:(1)靠近上海的小城镇服务设施核密度值总体较高。高密度区及次一级的密集区主要集中在各市的主城区、各区(县级市)及周边地区,并沿高速、国道和铁路等交通干线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点—轴”式空间结构,远离中心城区(镇)的小城镇除少部分人口较少的小城镇外,发展相对均衡。不同类型的服务行业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大。(2)靠近上海的小城镇服务功能指数总体较高,主要集中在100 km缓冲区内,从150 km至200 km缓冲区服务功能指数依次递减。(3)上海对苏南地区小城镇服务功能指数有显著影响,100 km缓冲区内影响最为显著,苏南地区小城镇服务功能对上海的借用规模与集聚阴影过程并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