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49)
2023(12569)
2022(10901)
2021(10284)
2020(8537)
2019(19966)
2018(20057)
2017(38424)
2016(21089)
2015(23954)
2014(24062)
2013(23780)
2012(22029)
2011(20064)
2010(20034)
2009(18023)
2008(17866)
2007(15790)
2006(14079)
2005(11943)
作者
(61864)
(51360)
(51035)
(48636)
(32858)
(24549)
(23205)
(20135)
(19843)
(18466)
(17743)
(17390)
(16400)
(16099)
(15931)
(15670)
(15182)
(15027)
(14891)
(14483)
(12837)
(12555)
(12400)
(11860)
(11509)
(11468)
(11449)
(11359)
(10317)
(10173)
学科
(86672)
经济(86510)
管理(61603)
(52074)
(43075)
企业(43075)
方法(36642)
数学(31041)
数学方法(30657)
中国(24452)
(22410)
(20927)
地方(20849)
(18953)
业经(17990)
环境(17827)
理论(15022)
农业(14762)
(14676)
(13502)
贸易(13493)
(13380)
(13127)
(12998)
技术(12280)
教育(11913)
(11667)
财务(11576)
财务管理(11554)
(11115)
机构
大学(302362)
学院(298598)
管理(118329)
(112436)
经济(109640)
研究(102965)
理学(102415)
理学院(101155)
管理学(99268)
管理学院(98737)
中国(73702)
科学(66559)
(66116)
(51810)
(50809)
(47996)
研究所(47557)
中心(45948)
业大(45808)
(43544)
(42853)
师范(42492)
北京(41973)
财经(41025)
(37921)
农业(37506)
(37250)
(35955)
师范大学(34734)
经济学(32883)
基金
项目(209001)
科学(163561)
研究(152053)
基金(150414)
(131642)
国家(130549)
科学基金(111490)
社会(94061)
社会科(88834)
社会科学(88808)
基金项目(81215)
(81059)
自然(73809)
自然科(71976)
自然科学(71955)
自然科学基金(70590)
教育(69299)
(69291)
编号(62379)
资助(61051)
成果(51124)
重点(46789)
(45402)
(44382)
课题(43229)
(42538)
科研(39750)
创新(39708)
大学(38508)
教育部(38491)
期刊
(124649)
经济(124649)
研究(87886)
中国(57449)
学报(49166)
科学(45615)
(43278)
管理(41425)
教育(36773)
大学(36636)
(36417)
学学(33990)
农业(30348)
技术(25212)
(21703)
金融(21703)
图书(19847)
业经(19747)
财经(18840)
经济研究(18386)
问题(17612)
(15967)
资源(15447)
(15041)
理论(14792)
科技(14783)
(14181)
现代(14015)
实践(13668)
(13668)
共检索到4344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玉亭  
本文关注保障房建设的核心议题,即保障房住区及其居住环境建设,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国外的保障房住区建设已有丰富的历史经验,相关研究因而较为深人,对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并已经展开了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改善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相比而言,国内保障房住区建设的时间较短,居住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少量研究一方面主要是对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简单借鉴,另一方面,研究缺乏深人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对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目前存在的客观问题、居民的主观感受、住房保障性人群的真实需求,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匹配等问题尚缺乏深入探讨。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汪洋  
对国内外城市住区衰退机理的研究与进展进行梳理,从住区衰退成因与影响、住区治理与演替更新、住区发展趋势与选择三方面展开评述,比较分析不同视角下城市住区衰退问题的主要关注点,并归纳提出了城市住区衰退的几种研究思路及其对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启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玉芬  赵弘野  
低碳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的潮流和趋势。"十二五"期间,我国制定了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关键时期,我们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本文就此进行思考,探索保障性住区的生态建设在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生态规划以及居民自身等各方面的低碳策略,希冀对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文兵   王培洪   李茜   王瑶  
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我国“十四五”期间住房保障的重要发展对象,旨在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的城市住房需求。基于职住平衡视角,以近年上海市租赁住房用地出让为据,通过供需比值和可达性指数计算方法等分析,研究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特征与职住平衡性,进而发现保障性租赁住房存在的郊区化与空间错配现象。通过进一步剖析保障房空间错配的形成原因及机理,最后基于职住平衡视角,从规划选址、市政交通和住房建设等方面提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与发展策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梅建明  秦颖  刘频频  
199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首创城市居民最低氏生活保障制度,拉开了城市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序幕。1997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随后这项制度推进的速度明显加快。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条例》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物质生活帮助的权利;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城市居民,可按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救助。至此,这项制度覆盖了全国所有非农户口的城市居民。这项制度的实施对缓解城市贫...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玉亭  何微丹  
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供给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广州市的案例研究指出,保障房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现状配套不足和运营缺失的问题,导致居民满意度低。究其原因包括:规划中未充分考虑保障房居民与一般城市社区居民的差异,及其对设施配套的影响;设施"一次性"配套与居民结构变化引起的供需差异;城市边缘区高等级设施供给不足,核心区大规模住区分期建设中未预留充足的高等级设施用地;政府和市场对不同等级、不同经济属性设施的供给协调不足等。结合问题和成因的分析,研究提出,今后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要从针对性、阶段性、均衡性和协调性四个方面进行改善,既要满足居民真实需求,保证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又要保证...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双良   赵晓霞  
保障性租赁住房是破解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难题的突破口。以天津市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影响大城市青年人群体保障性租赁住房居住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更好地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政策参考。研究发现:天津市青年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满意度级别为“一般满意”,青年租赁住户对设施配置与服务、政策感知的满意度较高。针对青年租赁住户满意度较低的几个指标,应通过优选建筑材料、优化住房选址、适度开发较大面积住房、优化户型设计、合理定价以及加强社区治理等多方式提升城市青年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居住满意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季珏  高晓路  
研究目的:拓展建筑、住宅领域有关环境性能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其在城市居住区尺度的应用,为全面测评地区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1)从环境效率角度出发,利用环境品质和环境负荷之比测评地区环境性能,构建城市居住区环境性能的评价体系。(2)归纳了影响地区环境性能的主要因素:①地区的人群结构特征影响居民对环境品质的评价;②地区的开发特征成为关系地区环境负荷的主要因素;③人们的行为习惯将对地区的环境负荷也产生一定影响。研究结论:提出了改善地区环境性能的基本建议,例如根据地区居民的空间特征,调整和配备相应的购物、交通等设施来提升居民对环...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坚  
从城市环境、居住需求、旧城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城市边缘区住宅建设在实际运作中的若干弊端,并提出体现城市发展的城市边缘区住宅可持续性设计观念。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建石  
随着城镇化建设及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工作的全面推进,中国各城市正在大力推进保障性住区建设。但由于原有的城市空间资源或已被开发殆尽,导致全国很多城市的发展遇到了无法突破的瓶颈。通过新城(新区)的建设所带来的新的城市空间,这一举措正好打破了城市发展的瓶颈。文章通过对国内过往已建设保障房项目空间布局传统做法的研究,分析了城市社会空间选址合理性对保障房居民及社会的影响,并结合对南京地区过往建设保障性住区项目入住居民的问卷数据分析,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及居住分异理论对现存问题进行反思。强调了城市新城的空间布局应着力处理好"三个平衡",即:人口和配套设施的平衡、居住和就业的平衡、个体和城市生活关系的平衡。并借鉴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梦玄  周义  胡培  
应用空间失配理论,基于武汉市的582个被保障家庭调查数据,通过被保障对象迁居前后净收入的变化以及考虑通勤时间变化的CVM方法,全面测算了被保障对象因为居住—就业空间失配而引致的福利损失。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保障房社区居民迁入当前小区后,居住—就业空间失配严重,CVM方法比简单的净收入法测度更全面、准确地测度了保障房社区居民由于空间失配而导致的综合福利损失,其均值为308.05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海波  
本文基于五个城市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住户的样本数据,在构建保障性住房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和多水平模型实证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城际差异。研究发现:(1)城市、住房面积、房子获取时间、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对保障性住房居住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住房性质和性别与保障性住房居住满意度的关系不显著;(2)保障性住房居住满意度存在城际差异,年龄、住房面积和房子获取时间对城市间的变异聚集性具有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雨杭  章征涛  
保障性住房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以及政府主导因素的影响,在建设方式和空间分布上具有和普通商品住房不同的特点。本文总结国内大城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布局规律,将其归纳为中心散点型、城市外围集聚型、郊区"大盘"建设型三种建设模式。第一种建设方式将呈现下降趋势,而后两种方式将成为未来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发展趋势。文章最后针对这三种建设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设引导策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罗成  
本文从湾区经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析了产业空间置换对深圳湾区城市发展战略的作用与贡献。作为房地产金融新模式,湾区城市发展基金能够帮助深圳在周边诸市建设保障性住房,满足深圳住房市场需求,为其产业发展腾出新空间。本文探讨了湾区城市发展基金异地建设保障房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对应路径,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屈晓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商品房价格不断攀升。为了满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国家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在回顾我国房地产市场改革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房价格的挤出效应与吸收效应,并提出了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