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88)
2023(15556)
2022(13280)
2021(12422)
2020(10165)
2019(23082)
2018(23012)
2017(43978)
2016(24042)
2015(26739)
2014(26628)
2013(25687)
2012(23379)
2011(20890)
2010(20627)
2009(19045)
2008(17919)
2007(15362)
2006(13407)
2005(11418)
作者
(67576)
(55845)
(55639)
(52987)
(35533)
(26809)
(25334)
(21996)
(21361)
(19761)
(19130)
(18778)
(17787)
(17387)
(17244)
(17174)
(16739)
(16703)
(16072)
(15876)
(13849)
(13601)
(13469)
(12784)
(12569)
(12419)
(12290)
(12172)
(11238)
(10997)
学科
(90015)
经济(89896)
管理(66773)
(59512)
(49519)
企业(49519)
方法(38637)
数学(33113)
数学方法(32699)
中国(26953)
(23940)
(21859)
业经(21214)
(21198)
地方(21017)
(17116)
理论(16434)
农业(15744)
环境(15345)
(15261)
贸易(15251)
(14722)
(14697)
技术(13770)
(13602)
银行(13553)
(13463)
财务(13387)
财务管理(13358)
(12976)
机构
学院(326274)
大学(325595)
管理(127366)
(123513)
经济(120551)
理学(110620)
研究(110533)
理学院(109299)
管理学(107239)
管理学院(106658)
中国(79968)
科学(71076)
(69777)
(55699)
(54876)
(52571)
研究所(50392)
业大(49773)
中心(49449)
(47435)
(45530)
师范(45087)
财经(44962)
北京(43329)
(41555)
农业(41318)
(40935)
(38619)
经济学(36613)
师范大学(36489)
基金
项目(231797)
科学(182218)
研究(169578)
基金(166594)
(145835)
国家(144657)
科学基金(124238)
社会(105868)
社会科(100151)
社会科学(100128)
(91486)
基金项目(89208)
自然(81224)
自然科(79358)
自然科学(79338)
教育(77909)
自然科学基金(77837)
(77262)
编号(69834)
资助(66954)
成果(56086)
重点(51886)
(49787)
(49675)
课题(48573)
(48347)
创新(45028)
科研(44008)
国家社会(43068)
项目编号(42825)
期刊
(135011)
经济(135011)
研究(94554)
中国(61654)
学报(53410)
科学(48641)
(47458)
管理(46167)
(41237)
教育(40309)
大学(39660)
学学(37283)
农业(32949)
技术(28080)
(24370)
金融(24370)
业经(23739)
经济研究(21598)
财经(20817)
问题(18650)
(17864)
图书(17799)
(16775)
科技(16297)
(15260)
理论(14944)
现代(14930)
资源(14547)
技术经济(14407)
商业(14267)
共检索到468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超  
论文以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及其所辖的一个近郊和一个远郊为研究对象,分析长三角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对不同远近区域的工业扩散趋势,从而把握和判断工业化和城市体系优化进程中长三角工业经济的空间集聚与转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光霞  余吉祥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实证检验了到中心城市的距离对长三角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到南京和杭州两个次中心城市的距离对长三角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显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预测的"∽"型规律,但到上海的距离对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并不存在这一规律。这表明,省会在塑造城市体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打破省际边界分割是优化区域城市体系的关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程开明  
在自组织与他组织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区域内不同规模城市逐步形成具有等级分布特征的城市体系,不同层级城市的功能等级、辐射范围及经济联系存在明显差异。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显示,上海作为区域首位城市,城市流强度突出,经济辐射范围较广,与周边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联系强度。熟悉城市体系的分布特征及功能联系,对于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无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潘朝相  徐玲  
本文梳理了长三角区域16座城市产业结构现状、职能特征与产业分工,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集聚的协同效应,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指出整合以政府政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远  邾慧  
本文从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动出发,定量考察从19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城市格局及其演化,分析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变动所表现出的特点,并对城市群未来演化和加强城市群治理提出若干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海天  何骏  
以沪苏浙皖为范围的泛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掌握泛长三角区域的工业定位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以泛长三角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背景,在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结构和集聚的视角对泛长三角区域的工业定位进行研究。就结构而言,上海市和江苏省存在强竞争关系,上海市与安徽省存在强互补关系;就集聚而言,上海市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江苏省的中高端设备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浙江省的传统加工业,安徽省的资源导向性工业成为各自的主导工业,集聚迹象明显。泛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应充分利用各自的结构与集聚优势进行准确定位,加强横向和纵向协作,加快泛长三角...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程开明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长三角城市体系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及二倍数规律的实证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首位型分布,上海首位城市特征突出。原因探析发现,长三角城市体系演化受自组织机制与他组织机制的双重影响。结论对于政府引导区域城市体系合理布局、实现优化演进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戴志敏  郑万腾  
本文采用长三角城市群16个地市2003~2013年金融相关数据,构建金融空间集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增益水平激励模型测度各地市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并通过地理空间工具描述其空间集聚特征,同时利用断裂点理论和威尔逊模型对各地市的金融空间集聚辐射范围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金融空间集聚效应越显著的城市,集聚辐射范围越广,其中上海市最为显著,舟山市还未形成一定规模的金融空间集聚效应,从空间特征上来看,整体金融空间集聚效应存在显著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区域呈现抱团式空间集聚分布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苗建军  徐愫  
依据影响机制理论提出假说,以长三角城市群30个地级市2003-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使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从空间视角探究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土地利用提升效应。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存在内部差异,主要与各城市两部门各自的集聚程度有关;样本研究期内,只有上海、舟山、淮南和滁州的土地利用效率始终处于前沿面,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偏低;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协同集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红  于渤  鞠立新  
本文在界定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2013年相关数据,应用GIS的空间聚类分析功能分别从全局聚类检验和局部聚类检验两个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产出和经济生产要素在全局上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在局部上,GDP、人均GDP等经济产出在向上海市、苏州市等个别城市高-高集聚,而劳动、资本、技术、能源等经济生产要素也在向上海市、苏州市等个别城市高-高集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璐  张露  胡业翠  李振国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提升为国家战略,且提升其一体化发展水平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明确要求。在地理空间的基础架构上,基于长三角城市间有向多值信息流网络关系视角,全面探析2011—2019年长三角城市体系网络结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间信息交换功能显著增强,城市体系由单中心的三角形等级结构向多中心多层级的扁平化网络结构演化;2011年,长三角城市体系网络空间组织形态明显呈现出以上海为单极中心,以南京、苏州、杭州为支撑点的"■"形结构;2015年,继续保持上海的单极中心结构,同时,以苏州、南京、合肥、杭州为辐射中心的"■"或"■"形子网络结构正在形成;2019年,以上海、苏州、南京、杭州为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组织结构已初步形成,同时,沪宁杭已构成长三角信息流关系经济地理空间的核心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不是单纯指物理空间上的一体化,而是通过建立区域价值网络实现关系经济地理上的空间一体化。建议将政府作为新一轮区域合作的主体,打破行政壁垒,将长三角城市群视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网络,从更灵活、动态和开放的角度界定空间规划单元,在考虑地理邻近、行政层级等的同时,更加重视从城市间的关系经济地理空间联系视角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进行定量测度和定性解读,继而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大背景下通过建立区域价值网络实现关系经济地理空间的一体化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仇怡  
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例,分析了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分布结构与等级特征,并使用县级及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城市体系的技术创新等级扩散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具有等级分布特征,城市体系与创新扩散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且创新扩散呈等级扩散模式;城市创新流强度表现出显著的行政等级扩散特征,而对各省份自身而言,地级市之间的创新扩散主要受人口规模的影响。认为应按照城市体系优化创新布局,积极加快城市群发展,以促进城市间的技术创新扩散。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贾德铮  高汝熹  
文章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考察了长三角都市圈16个城市1981年至2010年间区域集聚扩散功能的演化,并将影响该功能的潜在动因划分为城市空间效应和总体经济增长效应。随后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证研究证明,在过去近三十年间长三角都市圈呈现明显的经济扩散效应,这种扩散效应既是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之间存在空间竞争效应和空间补充效应的结果,也是部分城市存在空间总体经济增长效应的结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韬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2001-2012年产业变迁的相关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价值链布局的特征,选取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较为合适。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因素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对带动城市自身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各自变量的空间交互效应也较为显著,可认为是技术溢出、产业转接、基础设施共享等共同推动的结果,不同阈值空间权重矩阵下SDM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伟军  孙彦骊  
城市群内金融业的集聚现象是明显的,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非均匀性和非相关性,那些信息服务业主导而非生产主导的城市往往具有较高的金融集聚水平。城市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出现生产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分离及产业分化,最终那些信息服务中心主导的城市会最终成长为区域或更高级别的金融中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