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714)
- 2023(21393)
- 2022(17825)
- 2021(16592)
- 2020(13940)
- 2019(32296)
- 2018(31845)
- 2017(60096)
- 2016(32625)
- 2015(36999)
- 2014(37069)
- 2013(36481)
- 2012(33976)
- 2011(30698)
- 2010(31087)
- 2009(28756)
- 2008(28487)
- 2007(25489)
- 2006(22452)
- 2005(20559)
- 学科
- 济(143796)
- 经济(143646)
- 管理(89392)
- 业(85912)
- 企(68364)
- 企业(68364)
- 方法(60573)
- 数学(53324)
- 数学方法(52528)
- 中国(43646)
- 农(41094)
- 财(34501)
- 地方(32393)
- 业经(32075)
- 学(28645)
- 制(27939)
- 农业(27230)
- 贸(26441)
- 贸易(26420)
- 易(25605)
- 银(23470)
- 银行(23416)
- 融(22683)
- 金融(22675)
- 行(22516)
- 理论(22025)
- 务(20331)
- 财务(20240)
- 和(20238)
- 财务管理(20183)
- 机构
- 大学(466543)
- 学院(465752)
- 济(192953)
- 经济(188845)
- 管理(174782)
- 研究(164948)
- 理学(149174)
- 理学院(147440)
- 管理学(144453)
- 管理学院(143599)
- 中国(127074)
- 京(101635)
- 科学(100771)
- 财(89235)
- 所(84118)
- 农(80529)
- 研究所(76020)
- 中心(75598)
- 江(71768)
- 财经(69790)
- 业大(68787)
- 北京(64791)
- 经(63320)
- 范(62813)
- 农业(62733)
- 师范(62121)
- 院(59922)
- 经济学(59466)
- 州(57006)
- 经济学院(53423)
- 基金
- 项目(306552)
- 科学(241011)
- 研究(222593)
- 基金(221964)
- 家(194444)
- 国家(192835)
- 科学基金(164705)
- 社会(140964)
- 社会科(133568)
- 社会科学(133535)
- 省(119499)
- 基金项目(115327)
- 自然(105925)
- 自然科(103562)
- 自然科学(103534)
- 教育(103247)
- 自然科学基金(101669)
- 划(101142)
- 资助(92758)
- 编号(90217)
- 成果(74482)
- 重点(69755)
- 发(68631)
- 部(67436)
- 课题(63637)
- 创(62921)
- 国家社会(58917)
- 创新(58905)
- 科研(58669)
- 教育部(57597)
- 期刊
- 济(216606)
- 经济(216606)
- 研究(140474)
- 中国(100454)
- 学报(74982)
- 农(74731)
- 财(69563)
- 科学(68978)
- 管理(66176)
- 大学(57294)
- 教育(54806)
- 学学(53512)
- 农业(50483)
- 融(45987)
- 金融(45987)
- 技术(43207)
- 经济研究(35776)
- 业经(35672)
- 财经(34687)
- 经(29916)
- 问题(29386)
- 业(27661)
- 统计(25288)
- 图书(24397)
- 贸(24114)
- 技术经济(23192)
- 版(22813)
- 策(22514)
- 世界(21518)
- 国际(21085)
共检索到716971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顺毅
随着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呈现"倒U型"变化。与过度分散或过度集中的城市体系相比,结构相对协调的城市体系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集中程度与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倒U型"关系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在结构上过度分散或过度集中的城镇化战略都将更明显地抑制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路径更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顺毅
在分析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选取2006—2011年中国省际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一个地区的城市体系中,大城市过度扩张而中、小城市发育不足的失衡结构,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城市体系协调发展,促进中、小城市充分发育,将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一步被强化,结构失衡的城市化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注重中、小城市发展的城市化路径,则能够更为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城市体系规模结构 城市化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传勇
本文采用一阶差分广义矩的估计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流动性增加、对农村的投资力度加大以及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提升等都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农村劳动力的投入增加、农村税收加重、农村存款快于贷款增长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抑制作用,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康杰 景普秋
要素自由流动是城乡经济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梳理2001年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效率提升与公平改进后发现,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实证检验发现,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进入"倒U型"曲线下降阶段,非农就业、金融发展、财政支农、土地财政等要素配置有利于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但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具有异质性。区域异质性检验显示,东、东北、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主导因素不同,经济发展、要素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关系存在区域差异。门槛效应检验显示,非农就业、财政支农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但系数下降,体现出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倾向,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随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而下降。最后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城乡要素配置、采取区域差异化措施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红梅 张忠杰 王克强
本文基于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引力模型,构建了中国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的时空引力模型,以1997~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城乡一体化有正向影响的因素包括农村人均家庭经营耕地规模、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有负向影响的因素包括城市偏向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体制、城市偏向的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体制和城乡之间的距离;城乡一体化的时间效应和时空滞后效应显著;区域当期城乡一体化在空间上存在示范效应。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昌南 张云
利用26个省(市、区)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和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两方面研究城乡一体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存在缩小效应;相反,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扩大效应;且扩大效应远大于缩小效应。因此,总体上城乡一体化仍然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扩大效应源于在城镇化率化的提高的同时,农村生产要素也加速向城市流动;而缩小源于城乡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均衡发展。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着力点是进一步促进农村公共品的投资,促进城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收入差距 均衡发展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昌南 张云
利用26个省(市、区)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和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两方面研究城乡一体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存在缩小效应;相反,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扩大效应;且扩大效应远大于缩小效应。因此,总体上城乡一体化仍然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扩大效应源于在城镇化率化的提高的同时,农村生产要素也加速向城市流动;而缩小源于城乡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均衡发展。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着力点是进一步促进农村公共品的投资,促进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均衡发展,同时要构建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的机制。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收入差距 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磊 胡立君 何芳
生产要素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同,生产要素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也各不相同。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然后结合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调节路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直接促进效应和以市场一体化为中介的间接促进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导致了要素流动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差异性。分要素来看,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东部大于西部大于中部,资本与技术流动的直接效应西部大于中部大于东部;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流动对经济发展的间接效应均为西部大于中部大于东部。政策含义方面,政府应致力于打破市场分割,保障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同时要兼顾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漫宇 李纪桦
本文在构建测度电子商务发展程度、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级区域2010—2016年的电子商务发展程度、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根据计算结果,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电子商务影响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效应分别从全国层面和分类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电子商务对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分别为高、中、低的三类地区,只有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电子商务对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省级面板数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军
一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于创新,而研发活动是创新的重要来源。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中国贸易投资一体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本文发现,贸易一体化对研发投入没有影响,投资一体化对研发投入有显著的负作用,基于生产、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对研发投入有抑制作用。此外,本文还发现中国目前的要素密集度和企业规模水平不利于研发投入的增加。
关键词:
贸易投资一体化 主成份分析法 研发投入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王海兵 杨蕙馨
文章主要结论有:(1)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在样本区间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都为负值;(2)中国产业发展体系本身具有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协同互动为主题的自我演化特征;(3)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体系在长短期的相互作用有别,这一作用在不同检验方法下具有相当的稳健性;(4)在影响创新驱动的相关因素中,政府干预倾向和非市场化程度交互项的显著负向影响反映出利益集团式勾结的破坏性作用。
关键词:
创新驱动 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新宇 蔡佳怡 万孟泽
数字经济已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新动力与新机遇。本文利用2011—202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有效推动本地与邻近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增强劳动力流动与谈判力量来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受到的影响效应较大。因此,应不断夯实劳动力流动基础、激发劳动力流动活力、拓展劳动力流动空间,弥补数字鸿沟,激发数字经济红利,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市场分割 数字经济 数字鸿沟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志杰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公共财政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地设计城乡一体化的评价体系,通过量化的方法对我国城乡一体化以及各构成系统的动态演进和各地区间的差别进行测度和分析,对于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有效落实公共财政政策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基于科学、系统全面、可操作性等原则设计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和方法,利用时序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1991~2007年城乡一体化的动态演进行评价,而后对2007年我国各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最后结合客观事实对分析结果进行根源性解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祥栋 王红雨 周瑛琦 刘学之
21世纪人类正面临气候变暖和人口激增的双重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CO_2排放将持续增长。考虑到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城市体系优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城市体系双重视角,探索1971—2018年世界117个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碳排放效应。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提升对CO_2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城市人口占比提高则有效降低了CO_2排放。通过更换主要解释变量及模型方法,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应进一步注重城市群都市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市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以缓解城镇化水平提升带来的CO_2排放促进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祥栋 王红雨 周瑛琦 刘学之
21世纪人类正面临气候变暖和人口激增的双重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CO_2排放将持续增长。考虑到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城市体系优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城市体系双重视角,探索1971—2018年世界117个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碳排放效应。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提升对CO_2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城市人口占比提高则有效降低了CO_2排放。通过更换主要解释变量及模型方法,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应进一步注重城市群都市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市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以缓解城镇化水平提升带来的CO_2排放促进效应。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