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0)
- 2023(14382)
- 2022(11658)
- 2021(10687)
- 2020(8788)
- 2019(20449)
- 2018(19947)
- 2017(39535)
- 2016(21111)
- 2015(23856)
- 2014(23919)
- 2013(23617)
- 2012(21756)
- 2011(19442)
- 2010(19127)
- 2009(17413)
- 2008(17051)
- 2007(15118)
- 2006(12736)
- 2005(11214)
- 学科
- 济(96479)
- 经济(96389)
- 管理(61878)
- 业(59128)
- 企(47427)
- 企业(47427)
- 方法(44729)
- 数学(39969)
- 数学方法(39533)
- 中国(25542)
- 农(25499)
- 财(22226)
- 业经(20694)
- 地方(19713)
- 学(17444)
- 农业(16862)
- 环境(16769)
- 贸(16663)
- 贸易(16657)
- 制(16230)
- 易(16110)
- 务(14348)
- 财务(14305)
- 财务管理(14274)
- 和(13829)
- 产业(13803)
- 技术(13602)
- 企业财务(13529)
- 融(13121)
- 金融(13118)
- 机构
- 学院(304836)
- 大学(303611)
- 济(132014)
- 经济(129401)
- 管理(122250)
- 理学(106153)
- 理学院(105079)
- 管理学(103380)
- 管理学院(102812)
- 研究(98760)
- 中国(74180)
- 京(62293)
- 科学(58349)
- 财(57750)
- 所(47768)
- 财经(47381)
- 农(47301)
- 中心(46897)
- 业大(44156)
- 江(44142)
- 研究所(43334)
- 经(43094)
- 经济学(41812)
- 北京(38252)
- 范(38025)
- 经济学院(37991)
- 师范(37645)
- 农业(37197)
- 院(36072)
- 财经大学(35414)
- 基金
- 项目(210174)
- 科学(167683)
- 基金(155261)
- 研究(152830)
- 家(134269)
- 国家(133216)
- 科学基金(116359)
- 社会(100069)
- 社会科(95148)
- 社会科学(95121)
- 基金项目(82677)
- 省(81839)
- 自然(74916)
- 自然科(73233)
- 自然科学(73213)
- 自然科学基金(71880)
- 教育(69865)
- 划(68892)
- 资助(62538)
- 编号(60888)
- 成果(47216)
- 重点(47167)
- 部(46970)
- 发(46351)
- 创(44310)
- 国家社会(42103)
- 创新(41451)
- 课题(41099)
- 教育部(40832)
- 科研(40580)
共检索到431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晗 周晓时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仅对我国城市低碳转型下的产业调整提出更高要求,也对产业调整下的劳动力市场转型提出挑战。本文基于2005~2020年的城市统计数据和2013~2019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对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引起的劳动力市场冲击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详细的异质性分析和福利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城市低碳转型至少降低了2%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且劳动力主要流入第三产业;(2)城市低碳转型并未对居民的实际工作收入造成显著影响,却降低了居民的日工作时长,有利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3)城市低碳转型从城市分布和人员分布两个方面都对劳动力市场具有异质性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永照
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劳动收入比重偏低会对收入分配公平、消费投资平衡和经济增长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文章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的成因进行了理论研究,并采用我国200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劳动收入比重决定模型,实证检验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二元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偏低是二元经济转型的特定发展阶段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约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趋势呈U型规律。
关键词:
农业劳动 劳动力市场 劳动收入 城乡结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阳 吴克明 胡月
近20年来,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对公众的吸引力却不足。在理性人假设和成本—收益分析法的逻辑框架下,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职业教育吸引力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行业、职业和体制分割;同时,就业竞争激烈、文凭贬值,大部分职校生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业、职业和工作单位就业,承受着劳动力市场“分割性损失”,导致职业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偏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路径是: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减少劳动力市场“分割性损失”;增加职业教育投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教育投资收益;转变社会公众观念,理性看待职业教育投资回报;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推进普职深度融合。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史源渊
随着农民家庭发展目标变迁,乡村陪读群体兴起,产生了家庭陪读劳动力剩余。本文基于田野调查的定性研究发现,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一些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和生存困境的小规模企业转移至乡村地区,其弱组织方式和弹性化的企业管理制度适应陪读劳动力流动周期性强、工作时间碎片化的特点;而农民工的家庭性是形成陪读劳动力的内在因素。乡村陪读工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工劳动力结构性变迁和发达地区小规模企业区域性转移的"显结构",以及农民家庭发展目标变迁和农民"家本位"价值观念的"潜结构"双重影响的结果。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继德 王新成 王立里
基于嵌入理论,采用主体建模技术,建立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仿真模型。模型中,劳务工人和用工单位通过社会关系网传递和获取市场信息,并更新社会关系网,形成社会关系和劳资关系的协同演进和动态变化。通过对不同供求关系下的劳动力市场进行仿真实验,证实模型能够对劳动力价格调节机制、市场出清机制等进行模拟。实验表明,工人的频繁流动会导致全行业用工成本持续增长,工人技术水平提升缓慢,且从长远来看并不能促进劳务工人社会关系的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芳琴 于维生
以非均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具有人力资本因素的劳动力市场非均衡模型,探讨了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后非均衡劳动力市场如何变化,以及在不同的非均衡区域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人力资本因素的要求和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决策方法和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立泰 李金林 叶长华
文章利用2001-2014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劳动力工资视角,对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内69个城市劳动力工资绝对平均偏差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且分割现象越来越明显;就三大城市群比较而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使用外资及各城市科技支出的差距越大,则各城市之间劳动力工资偏差就越大,劳动力市场越趋于分割;各城市的教育支出和政府其他支出差距越大,则城市间的劳动力工资偏差越小,劳动力市场越趋于一体化;此外,就三大城市群分别而言,以上因素对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立泰 李金林 叶长华
文章利用2001-2014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劳动力工资视角,对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内69个城市劳动力工资绝对平均偏差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且分割现象越来越明显;就三大城市群比较而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使用外资及各城市科技支出的差距越大,则各城市之间劳动力工资偏差就越大,劳动力市场越趋于分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立泰 李金林 叶长华
文章利用2001-2014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劳动力工资视角,对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内69个城市劳动力工资绝对平均偏差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其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且分割现象越来越明显;就三大城市群比较而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使用外资及各城市科技支出的差距越大,则各城市之间劳动力工资偏差就越大,劳动力市场越趋于分割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丹 谷洪波 尹宏文
本文以配第-克拉克定理为理论基础,依据国家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定性分析了我国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劳动力就业状况。然后引入偏差系数,进一步定量深入探究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指导方向,提出"增加农村第一产业投入,稳定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第二产业技能,调整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优化农村第三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海潮
将经济体分为ICT生产部门I、CT使用部门和非ICT使用部门三个部门,假设经济处于均衡增长路径和用于生产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劳动力不变,对三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分析后发现,劳动力从TFP最高的ICT生产部门流向TFP较低的ICT使用部门,而TFP最低的非ICT使用部门成为劳动力转入最多的部门,劳动力在三部门间的流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结果显示,就业量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关系可以充分解释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宋林 亓同敏
劳动合约签订是劳动保护的重要形式,但我国农民工劳动合约签订率却只是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有暂时较大幅度的上扬,此后随时间推移却几近停滞。文章以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产业分割框架为基础,构建了不同劳动力市场特征和产业组织特征组合的四象限分析框架,探讨了不同象限中劳动合约的运行机制,并结合我国边缘产业和农民工现状,就劳动合约签订问题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在边缘产业与次级劳动力市场的组合下,农民工劳动合约签订存在着"组织失灵"、"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三重困境,这是我国农民工劳动合同签约率停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薛继亮
劳动力市场变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又反过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本文通过构建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联立方程,运用2001-2011年中国各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性,结果发现:资本、劳动和市场因素将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因素、宏观因素和政策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起到决定作用,劳动力与资本供给达到平衡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此外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是相互作用的,可以通过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与分散效应,实现劳动力市场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转型 劳动力市场 微观机理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苏会 曹冉 刘华 王琳
本文以晋南S镇为研究案例,分析了农业转型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实现农内就业的内在逻辑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研究发现,随着规模经营的发展以及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的环节分工深化拓展了农业生产领域内部的就业空间,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多样化生产延长了农忙时间,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在全年的大多时期得以有效利用。为了提高工作搜寻效率以及与雇主的议价能力,雇工内部开始出现合作,同时雇工从“参与分工”走向“参与生产”,呈现出多元化的生计策略,实现了农内就业收入的极大化。最后,研究发现农业转型带来的农内就业增加具有明显的社会效应:一方面,产业发展使原先呈现“原子化”的个体得以连接,乡村治理结构得以重塑;另一方面,农业转型促进了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实现了城乡的良性互动。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当重视农业转型发展对乡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通过拓宽农内就业空间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
农业转型 环节分工 农内就业 社会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鹏
文章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主要是工资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在不同就业状态上的分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也使得工资差距不合理的扩大。劳动力市场中收入分配失序的原因有国家规制、非价格机制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如果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采取新的发展战略,重构劳动力市场改革,那么,将不仅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改善,也有利于收入分配更为平等。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转型 工资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