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42)
2023(8981)
2022(7043)
2021(5938)
2020(4347)
2019(10008)
2018(9746)
2017(18187)
2016(9931)
2015(10906)
2014(11052)
2013(11182)
2012(10951)
2011(10197)
2010(10073)
2009(8843)
2008(8634)
2007(7623)
2006(7223)
2005(6791)
作者
(30494)
(25428)
(25280)
(23676)
(16084)
(12051)
(11415)
(9871)
(9804)
(9026)
(8803)
(8541)
(8158)
(8002)
(7988)
(7871)
(7663)
(7366)
(7342)
(7201)
(6311)
(6291)
(6147)
(5814)
(5759)
(5690)
(5650)
(5624)
(5167)
(5063)
学科
(52593)
经济(52549)
管理(28345)
(23227)
中国(20909)
地方(20594)
环境(16211)
(16132)
企业(16132)
(13896)
业经(12718)
(11662)
方法(11463)
地方经济(11069)
(10826)
农业(9916)
数学(9721)
数学方法(9607)
(8855)
金融(8855)
(8707)
银行(8693)
(8556)
(8399)
发展(8086)
(8061)
(7805)
资源(7799)
(7756)
(7666)
机构
学院(144589)
大学(140850)
(61560)
经济(60044)
研究(58640)
管理(51285)
中国(43605)
理学(42383)
理学院(41750)
管理学(41084)
管理学院(40804)
科学(35763)
(32791)
(29726)
研究所(26692)
(26389)
中心(25780)
(25500)
(23749)
(22251)
(21962)
师范(21752)
北京(21354)
业大(20871)
财经(19860)
农业(19547)
(19473)
(18686)
经济学(18621)
科学院(17895)
基金
项目(94119)
科学(74653)
研究(69556)
基金(66274)
(58043)
国家(57523)
科学基金(49301)
社会(45356)
社会科(43137)
社会科学(43127)
(38754)
基金项目(35098)
(32771)
自然(30250)
教育(29665)
自然科(29492)
自然科学(29488)
自然科学基金(28878)
(28196)
编号(26996)
资助(25450)
发展(23030)
(22621)
重点(21729)
成果(21149)
课题(20610)
(19521)
(19195)
国家社会(18847)
创新(18393)
期刊
(78527)
经济(78527)
研究(49301)
中国(36085)
(24654)
科学(21379)
学报(20631)
管理(20109)
(18290)
教育(17405)
农业(17108)
(16155)
金融(16155)
大学(15572)
学学(14600)
业经(14223)
技术(12792)
经济研究(12112)
问题(11435)
(9405)
(9219)
财经(9140)
资源(8666)
城市(8353)
(8016)
现代(7800)
科技(7398)
商业(7311)
技术经济(6993)
世界(6874)
共检索到238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爱民  谢鹏飞  李海龙  刘琰  那鲲鹏  张海波  陈志端  
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加快城市低碳转型,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是落实城市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江苏省人民政府的鼎立支持下,由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安国俊  柴麒敏  黄禾  
绿色低碳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14年9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支持低碳发展试验试点的配套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支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低碳城市和低碳城镇,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城区、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城市建设领域、城市交通和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强碳排放控制。《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应对气候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安国俊  柴麒敏  黄禾  
绿色低碳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14年9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支持低碳发展试验试点的配套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支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低碳城市和低碳城镇,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城区、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城市建设领域、城市交通和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强碳排放控制。《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应对气候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蒋晶容  
随着生态中国、绿色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必要的考量因素。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才能在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建设、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文章在绿色、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规划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进一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文林  
<正>甘肃省白银市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能源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复合型能源基地,但白银市工矿业长期粗放式发展,造成了辖内水土流失、工矿业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甘肃省生态屏障的“北大门”,在资源型城市亟须转型的背景下,白银市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碳汇林建设、风电光伏项目等一系列绿色工程,助力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关键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费衍慧  林震  
全球气候变化使得"低碳"概念开始风靡全球,与此同时,"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开始为各方所推崇。建筑作为城市赖以存在的载体,其发展模式关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贯彻可持续理念的绿色建筑对低碳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和营造低碳生活两大方面。通过对这些作用的分析,结合目前的低碳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本文认为只有抓住目前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契机,通过对低碳化指标的深入研究、低碳政策的创新、低碳技术的开发以及低碳知识的宣传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为进一步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期刊] 改革  [作者] 付金朋  武春友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转型是同步进行的,因而在城市发展及问题治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城市化的情况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对城市发展历程的追溯以及若干发展模式的辨析,指出其在解决复杂城市问题时所面临的缺憾之处,进而引申出城市绿色转型的概念和内涵。基于当前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及迫切的转型需求,尝试构建了适合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概念框架,尤其强调城市绿色转型不仅是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度的高度统一,更是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参与及观念转变,以此来衡量城市绿色转型的过程与效果,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庄贵阳  
不同的文明范式特征借由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理念、科技功能、价值观念、运行方式等表现出来。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提出,是对工业文明发展范式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涉及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产和消费方式等全方位的发展转型。本文比较了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两种发展范式特征的不同,分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学内涵,论述了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指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以城市为载体,充分发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体作用,推动全社会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化转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望生   李丁  
将同一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和低碳城市建设所形成的双试点政策看作一次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双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双试点政策能够对城市经济绿色发展产生协同作用,相较于单试点,双试点能更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绿色发展。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双试点政策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变迁两大途径来促进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双试点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地理位置、规模和资源禀赋的城市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双试点政策对经济绿色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带动邻近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双试点政策在提高城市经济绿色发展综合水平的同时,能够在不牺牲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促进减污降碳和提升能源效率。研究结论为优化试点政策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蒋晶容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绿色城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对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由此引发了城市规划和设计上的变革。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只有符合绿色发展的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够实现城市经济环境的有序发展。文章以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为基础,指出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符合可持续性理念和绿色理念的城市规划具体路径和优化策略,旨在为我国的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兰梓睿  
基于2005-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全要素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和SBM-DEA模型测算地区绿色发展效率,从考虑低碳试点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减排效应入手,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低碳试点政策实施对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并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对低碳试点政策作用于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地区绿色发展效率水平;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在激发地区绿色发展潜力的过程中,能驱动产生技术创新、要素积累、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效应,进而通过这四大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目标实现;异质性的分析体现了不同地区和城市规模的差异下,政策的作用效果也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建  冯升波  牛彦涛  
智慧城市一直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目标之一,但智慧城市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不足,文献综述通过"每千人网站数"和"每千人IP地址数"对碳排放影响的计量分析发现,前者与后者并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通过扩展智慧城市指标,增加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人群、智慧保障等指标,以中国智慧城市评估报告为数据来源,构建了其对单位GDP能耗下降率的计量分析模型,结果发现,智慧城市上述指标对单位GDP能耗指标仍然没有显著的线性影响,但检验结果显示,研究引用的智慧城市指标存在一定的共线性,其核心指标仍然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且未考虑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协同性。为此,基于绿色低碳型智慧城市的概念,构建了"三层次、两保障"框架,为前述研究不足提供解决思路。最后运用该框架对北京市和江苏省南京市进行了定性评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浦  周进生  王春芳  张旭  
我国矿业城市既需要为国家矿产品和能源需求提供产品,也需要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路径,而低碳经济是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正是矿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转变矿业发展方式和最终促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矿业城市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与绿色矿山建设相结合的符合矿业城市特点的低碳发展之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帅龙   孙培蕾  
文章基于2006—2019年我国25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运用多期双重差分(DID)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文明城市评选对GTFP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文明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城市GTFP,促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后仍成立。在纳入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创新型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政策因素后,文明城市评选对GTFP的提升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其政策效应依然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文明城市评选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城市GTFP,达到减污降碳的效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蓉  王成  徐铁  王丹  
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暖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积极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中国在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绿色化、低碳化,不仅契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且也是中国市场导向的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在这一背景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湖北经济学院、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由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湖北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国际贸易学院等单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