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29)
- 2023(11596)
- 2022(9429)
- 2021(8313)
- 2020(6641)
- 2019(15116)
- 2018(14786)
- 2017(28620)
- 2016(15092)
- 2015(16640)
- 2014(16498)
- 2013(16709)
- 2012(15558)
- 2011(13929)
- 2010(14485)
- 2009(13509)
- 2008(13599)
- 2007(12278)
- 2006(11289)
- 2005(10617)
- 学科
- 济(77663)
- 经济(77567)
- 业(73274)
- 企(65873)
- 企业(65873)
- 管理(58321)
- 业经(28184)
- 中国(26332)
- 方法(25060)
- 农(24793)
- 地方(22446)
- 财(21796)
- 农业(18605)
- 数学(17218)
- 数学方法(17130)
- 技术(17047)
- 务(16406)
- 财务(16388)
- 财务管理(16374)
- 企业财务(15472)
- 制(15420)
- 和(14154)
- 策(13435)
- 发(13319)
- 划(12915)
- 理论(12655)
- 贸(12586)
- 贸易(12570)
- 易(12095)
- 环境(12056)
- 机构
- 学院(224250)
- 大学(217596)
- 济(98397)
- 经济(96244)
- 管理(91087)
- 理学(76671)
- 研究(75937)
- 理学院(75828)
- 管理学(75058)
- 管理学院(74592)
- 中国(60630)
- 京(47572)
- 财(44840)
- 科学(43457)
- 所(37956)
- 江(36507)
- 农(35984)
- 财经(34698)
- 中心(34534)
- 研究所(33553)
- 经(31305)
- 北京(30381)
- 州(29612)
- 业大(29336)
- 经济学(28940)
- 范(28635)
- 师范(28412)
- 农业(27701)
- 院(27412)
- 经济学院(26037)
- 基金
- 项目(141006)
- 科学(113661)
- 研究(107198)
- 基金(102148)
- 家(86811)
- 国家(85898)
- 科学基金(76381)
- 社会(71476)
- 社会科(67808)
- 社会科学(67792)
- 省(57117)
- 基金项目(54467)
- 自然(46723)
- 划(45826)
- 教育(45823)
- 自然科(45704)
- 自然科学(45697)
- 自然科学基金(44921)
- 编号(43542)
- 资助(39523)
- 发(36714)
- 成果(34199)
- 业(32823)
- 创(32525)
- 重点(30950)
- 发展(30621)
- 展(30123)
- 部(29799)
- 课题(29663)
- 国家社会(29547)
- 期刊
- 济(122906)
- 经济(122906)
- 研究(71411)
- 中国(48980)
- 管理(39278)
- 财(36307)
- 农(34848)
- 科学(29029)
- 学报(25775)
- 农业(24001)
- 融(23299)
- 金融(23299)
- 业经(23281)
- 技术(21451)
- 大学(20669)
- 教育(19826)
- 学学(19391)
- 经济研究(18335)
- 财经(17235)
- 问题(17191)
- 经(15082)
- 业(14565)
- 技术经济(13642)
- 现代(13195)
- 商业(12485)
- 图书(12308)
- 世界(11706)
- 贸(11638)
- 经济管理(11321)
- 发(11109)
共检索到359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彭昱 周尹
本文基于2006—2015年28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了人口集聚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密度的提高对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城市规模与人口密度对服务业发展水平还存在显著正向交互作用,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城市规模扩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正向影响也逐步增强。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资本密集型服务业而言,人口集聚对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更强的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城镇化进程中,鼓励人口向较大城市集聚对服务业发展,尤其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市规模 人口密度 人口集聚 服务业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洁 汪甜甜 陈浩
本文基于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探讨产业集聚模式对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存在互相影响的作用规律,多样化产业集聚对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独立效应分别表现出不显著和显著促进的特征,协同效应依次起到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而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独立效应和协同效应均不显著;进一步引入城市规模的虚拟变量,多样化产业集聚至少对中等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的一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专业化产业集聚只对小城市释放了经济发展红利。因此在比较优势下,中等及以上城市应选择多样化的产业集聚模式,"小而精"的专业化产业集聚模式与小城市发展更为契合。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涛 王曰影
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发展之间存在“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对邻近城市产生虹吸效应,导致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影响城市绿色发展,其中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有利于自身绿色发展,还会对邻近城市绿色发展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集聚不仅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也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会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但会对邻近城市产生不利影响;交通运输业集聚的外部性则具有本地化特征。因此,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提升中国城市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杨晴晴
笔者使用2003年~2012年全国2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分析铁路交通发展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运营加强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如果一个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度高出平均经济联系水平1%,则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会高出平均集聚水平3%~6%;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时间越长,对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越大;高速铁路运营通过增强沿线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而显著地促进了这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沿线城市可以利用高速铁路这个有利因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非沿线城市则要更谨慎地评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机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区域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灵 方创琳
二战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演化重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空间集聚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产生积极作用。未来需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良性互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泽填 石理恒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而且还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然而,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很多研究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经济集聚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分析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经济集聚程度加强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用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1—200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这说明,推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有效地促进各个地区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
经济集聚 服务业 面板数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胡霞
本文从外部经济、知识溢出和社会资本等角度分析了企业集聚、经济集聚状况、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关系,并利用分层线性模型(HML)检验了集聚效应对服务业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程度对服务业生产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城市区位也对服务业生产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东部地区城市比中部或西部地区城市的服务业生产效率高,对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推动力强;中部和西部具有同质性,二者对服务业效率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
关键词:
服务业 集聚 分层线性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曦 吕斌
国内外对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多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针对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适合中小城市的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包括商贸流通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业集聚区、文化休闲旅游区、专业化市场、汽车服务业集聚区和邻里中心等六种,并选取义乌、铁岭、婺源、昌乐、潍坊、苏州工业园等典型案例,在分析其成功经验基础上,强化其启示和借鉴意义,以期在丰富服务业集聚区相关研究的同时,对我国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马鹏 李文秀
城市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空间集聚性,包括人口的集聚和产业的集聚,而人口的集聚会促进城市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的集聚会促进城市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或组织会集聚在城市,而服务业集聚已成为城市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提升城市技术边界来促进服务业在城市集聚和通过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二者间是相互促进关系。
关键词:
服务业 空间集聚 城市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宏兵 吴淳 李震
城市电商化发展是促进城市转型与提高城市经济表现的重要推力。本文基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识别城市电商化发展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本文发现城市电商化发展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但对多样化集聚效果不明显。这是由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特性所致。在长江经济带城市、数字基础设施领先城市、初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高的城市,电商化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更明显。城市电商化发展通过提高地区产业协同度、降低制造业和内资私营企业交易成本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城市电商化发展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创新水平和创新质量。本文为城市电商化发展如何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维度集聚提供了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唐德才 程俊杰
通过研究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现实问题,并对城市化水平提升促进服务业产值增加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的微观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本质上都是要素集聚的结果。进而针对目前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现状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 服务业 要素集聚 互动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海琳
本文采用2003-2015年间的省级层面数据,就商贸流通业集聚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总体上来看商贸流通业集聚促进了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由于商贸流通业的集聚程度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差异较大,文章通过进一步分地区进行回归发现,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中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而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金融发展水平、外资规模和创新能力等因素对服务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集聚 服务业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程肖芬
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是经济服务化的产物,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地方产业竞争优势的突破口,而完善的动力机制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文章基于自组织理论,重点分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演化发展及动力机制,并结合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和机遇,提出建议。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集聚 演化 动力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蒋三庚
中央商务区(CBD)是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之地。该区域一般是以商业、金融、文化创意产业为主。每个CBD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其产业成长路径也有所不同。但是,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创新网络、培养市场、政府协调、优化环境都对CBD现代服务业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重点对促进CBD商业、金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成长进行对策性分析。
关键词:
CBD 产业促进 现代服务业集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吉亚辉 杨倩妮
本文构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指数对地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对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正面溢出效应,但是主要通过专业化空间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科技创新提升力更强;同时,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地区的创新能力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